教学教研
教育科研
优秀教育案例2: 当“善意的谎言”碰壁之后……
阅读次数:[]次
                                 当“善意的谎言”碰壁之后……
                                             武昌区实验小学蔡青
              
内容摘要: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班级就像你家一样”类似的话,可也听到老师训斥学生:“以为这里是你家啊”。由这一现象引起的思考:其实学生知道老师在说着“善意的谎言”,老师其实也在努力营造“家”的氛围,只是没有建设好班级的文化——“家文化”。本论文从教师自身、学生发展、教室布置、家校联动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营造“家文化”。
关键词: “家文化”  教师自身  学生发展   教室布置  家校联动
现状:
当刚入学的孩子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亲切和蔼的班主任一定曾说过:孩子们,这间教室就像你们的家一样;当新学期刚开学的时侯,教室里窗明几净,充满干劲的班主任一定曾说过:教室这么漂亮,它就是你的家,一定要爱惜它;当同学们互相传递温暖的时候,温柔多情的班主任一定曾说过:同学就像你的家人一样,老师也和你们是一家人,这就是我们的家……老师在熏染“家”文化。
只是,当孩子打架闹事的时候,破坏课堂纪律的时候,在墙上乱涂乱画的时候,班主任是否也说过这样的话:你以为是你家啊!
分析:
是啊,同样的一群孩子在同样一个教室里,为什么老师却“前后不一”呢?老师一心努力地打造一种“家”文化,可是有自己说不出的苦楚:最怕学生打架闹事——安全很重要;最烦大呼小叫——习惯很重要;最嫌学生上课讲话——纪律很重要;最恨乱涂乱画——文明很重要……所以步步为营,处处提防,稍有不顺,厉声呵斥,当然就会口不择言。
学生也心知肚明,家就是家,教室就是教室。我可以在家里高谈阔论,却不能在教室里窃窃私语;我可以在家里东跑西钻,在教室里却要轻声慢走;我可以在家里“自由创作”,却不能在教室里“题壁写诗”……因为家是我家,教室是教师的。明明知道老师说的:‘这里就是你的家’,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却也不敢公然撕破。——“班级像家一样”注定会成为空话。“家”文化没有形成。
策略:
如何构建“家文化”呢?如何把“谎言”实现呢?如何让学生真正把学校当做自己“第二个家”呢?
我有以下的思考:
一、致力于做一名于班级民主管理的班主任
新时代的班主任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与忠实的态度。古往今来,中国教育中,都以尊师为美。尊重教师没错,但是一味的去遵从老师就有失教育的本质。因此,班主任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我是为班级服务而存在的,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管理,班级建设学生说了算。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首先从老师自身意识的转变开始。
班级公约的设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班当然也有班规。那班级公约怎么来?公约约定什么?这些都可以放手给孩子们说了算。曾经有位年青教师,将要接新班了,暑假在家里精心设定了十条“高大全”的公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诚实团结,拼搏进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开学不久,这份精美的“公约”早已形同虚设,破损掉落也无人问津。老师因此还召开班会,上纲上线地指责孩子:班级的事情一点也不上心,每个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看到东西掉了就当没看见的……如果你自己家的东西破了,掉了,难道你就不会粘一下啊?……老师越说越气愤,学生却呆若木鸡。下课后,的确有学生会主动把“公约”补起来,但是其内心,不是我把“公约”当家里的东西来爱惜,而只是想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这样的话也不绝于耳,最终只是变成老师的“唠叨”而已。那么,为什么不放手呢?第二学期,我们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班级公约自己定,不仅公约内容新,而且学生愿意遵守:同学发言之后,掌声必须在三秒钟以上;接受礼物时,一定要说谢谢,不然可以收回;如果有人在课堂上的游戏获胜,我们要向他表示祝贺……当然制作公约的事也交给学生,老师进行的是方法上的指导。这张公约我们一直用了二年,如今还完好无损。
 
二、致力于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
魏书生老师说过:每一位学生都是老师的助手。让班级里每一位学生能为班级做事而找到班里的价值,感受班级的荣誉——“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我很赞同魏老师的做法,这似乎就是明主管理态度。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自己——别拿学生当“丫鬟”使唤。
我们民主管理、提倡人人参与,一定是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劳动意识,发掘学生的潜力,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班上我们执行“班长轮流制”,人人都可以成为“班级的决策人”。今天发生的事,必须先向“值日班长”汇报,听取他的建议,大家服从他的管理,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主动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同时,班级设立了很多的岗位,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如,牛奶发放员,水电管理员、窗帘管理员、投影管理员……大大小小至少有45个工作,因为班级人数一共有45人。
当你看到学生在为班级劳动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可爱的一面,也许他的成绩不好,但是你发现他扫地的样子很可爱;也许他上课老爱讲话,但是你发现他发牛奶的速度那叫一个快;也许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但你会发现下课擦黑板的事他总忘不了……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忘掉他的不好,你给予他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充满真诚的爱,也不会再是老师看学生的眼光,而是父母看儿女成长的欣慰。学生懂得爱的,只要你真心地付出过。
三、致力于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影子。
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其实,“洁白无暇”的墙壁早已不是“好教室”标准了。我们去到国外交流的老师回来说,国外的教室根本就没有“墙”,一是因为墙的表面都贴上了薄木板或者是硬一点的泡沫板。二是因为这些墙上贴的满满的都是学生的作品,有绘画的,有手工制作……密密麻麻,很难看出哪里是墙,哪里是画。其实,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教室的墙面是很好展示学生特长,能力的平台,所以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教室的左右两边张贴的是学生书画作品、教室的后面衬了一张长3米,高1.5的卡通壁纸,让孩子们在上面张贴自己的心愿,这便是心愿墙。开学之初,特意在教室的墙上留了几块空地,让孩子们在平时的作业中,将字迹优美或者有创意的作业、海报张贴出来。记得在一年纪的时候,孩子们刚学会写字,特别有写字的欲望,因此拿着笔喜欢到处写,到处画。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动了一个脑筋,我购买了一张长几米的透明胶纸,贴在墙上,然后墙边挂了一只油性笔(可以擦掉的),将“乱涂乱画”的事“合法”、“见光”了,于是,孩子也不偷偷摸摸在座位旁的墙上画了,也不在桌上画了了,都愿意画在后墙面的胶纸上了——因为画那里有观众。
留半块黑板给孩子。有一天放学,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小女孩在黑板前写字,她的样子是那样专注和认真,以至于没有察觉到我的到来。我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喜欢趁老师不在的时候,留到黑板前写写画画,自己当自己的老师……
第二天,我对孩子们宣布:“从今天起,老师和你们一块公享黑板。上课期间归我用,清晨和放学之后就有你们支配,大家可以再上面写字画画。”大家兴奋地拍起手来。
从此在黑板上,孩子们尽情地诉说每天的见闻和行为。有时候,他们会自豪地写下自己做过的好事;有时候,他们写上今天是谁的生日;有时候,会看到田间的蒲公英开除了第一朵花,飘散在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是如何地美丽……留一半黑板给孩子,分一只粉笔给孩子,让他们的心语流淌在黑板上,无论喜怒哀乐都有人和你分享,不正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吗?
新家要装修,是为了住,为了住的舒服;教室也要装修,是为了让孩子愿意在这里住,心甘情愿在这里住。怎么办到的呢?孩子们啊,教室是大家亲手装饰的,到处都有你的影子、你的气味,而且大家都在互相夸赞能干,你怎么会不喜欢这里呢?
四、致力于让家长成为学生成长的“影子班级”。
班主任的智慧还体现在形成家校的合力。形成家校合力就是把家长当朋友,不拘远,不设防,不偏信;把家长当同事,及时反馈,即时疏导,把家长当伙伴,做好可以一起聊天,相互取经,互相增长见闻!促家长成为学生成长的“影子班级。”也只有构建家校互动的机制,形成家校联动合作网,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
构建这样的机制,形成这样的合力,得通过多种方式来达成。
这边风景独好——家长会。似乎时下的家长会成了“三怕会”,即学生回家怕“挨板子”,家长怕当众丢面子,老师也怕家长刨根问底问成绩。究其原因,大多数家长会习惯开成“告状会”或者“成绩发布会”,形式或内容一成不变,要真正实现家校之间有效沟通和配合,必须给家长会“变变脸儿”,调动学生、家长老师的积极性,变“怕”为“盼”。
首先,家长会时可以讲教师里的桌椅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把教室布置得有节日的气氛,会上即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又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得到教育方法和观念的启示。
然后,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上有创新。家长会可以使颁奖会,充分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各种奖项,由家长委员会来表彰,这样的奖励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纪念;家长会也可以使亲情互动;还可以是经验交流会,请家长介绍家教方法……
学生家长同上一堂课——开放的课堂
一位家长这样写道:“感谢老师向我们开放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内容实在的课,这堂课告诉了我们一位地责怪抑或一味地溺爱都是不对的,教育小孩要懂得适当的平衡。”
“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有家长听课、评课。虽然他们在教学方面大多是外行,但是依据他们听课的感受,一方面增加对教师的信赖,另一方面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等情况有所了解,对孩子今后的教育更有针对性。
和谐的沟通——家校书信转递
从我工作的第一年开始,我便知道和家长及时保持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我一直都坚持和家长每周进行一次书信沟通。家校联系本上什么都可以写,关于学习、关于表现、关于感受、优美文章、经验分享都行,让学生带回家;同样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了解孩子在家的点滴情况。一本小小的家校练习本,使家长和教师沟通更方便,使家校教育更和谐、更完美。除此之外,电话联系,每次不少于三次的“一封信”,写在开学之初;写在学期之后,写在学期之末。这都是我与家长传递信息的方式。
美丽在于赞赏——报喜的家访
以前的家访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不是报“忧”的,就是告状的……而我的家访是一种“激励性”家访策略。学生取得进步了,我就进行家访,我是报“喜”去的。这样的家访不仅改变了“老师家访,学生遭殃”的弊端,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增进了学生、家长之间的感情。其实,这不就“窜门子”吗?
一步步走进家长的心,一点点赢得家长的信任,班级怎么不会成为他的另外一个家呢?“我的爸爸妈妈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个老师,白天我在这个家,晚上我在那个家,多好啊!”——这正是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美好追求。
学生真心以校为家,才能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真心以校为家,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而发掘学生的潜力,体现自身的价值,产生良性的循环。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