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教育科研
武昌区教育科学规划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阅读次数:[]次
武昌区教育科学规划教师个人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2012G101           
课 题 名 称  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课题负责人        许莉             
所 在 单 位            武汉市武昌区育红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4.5                     
 
 
武昌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14 年 5月    
一、结题建议:(1)题目;(2)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意义);(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4)核心概念的界定;(5)研究的目标和内容;(6)研究的对象和方法;(7)研究的过程;(8)研究的结论、效果(要用数据和事例作支撑;本部分是重点);(9相关问题思考;(10)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报告字数:3000——5000字左右。
 
    一、题目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是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精神的语文。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说,阅读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十分注重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因为阅读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
然而,时下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仍呈现出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失落的问题:
 1、教师不重视审美情趣教学
虽然在课程改革盛行的今天,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地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等讲授法,对小学生过早地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让学生背诵一些关键词语的解释,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导致学生丢弃书本,使他们没有更多时间仔细欣赏优美插图、品读好词好句、分析精美段落,无法在插图、词句、段落中发现美,感受美,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无法得到落实。
2、学生审美情趣的缺乏
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学生普遍缺乏审美情趣。他们认为电视上的明星就是美,流行的音乐就是美。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个性及创造力,他们逐步失去审美情趣成了审美的“低能儿”。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学生对阅读的反映又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积极的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显得由为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我决定申报课题《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
  体现国家新时期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阅读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显得由为重要。
③ 落实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需要。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形象性、愉悦性、实践性和普遍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在阅读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具有优良的审美教育传统,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以“六艺”为代表的美育思想和课程,近现代的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陶行知先生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更重视生活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新课程不仅强调艺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态度、审美情感和审美观的培养,同时重视其他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强调对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归纳。
第一,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主要是对学校及学科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如,《论新课程标准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郑娜,2005年);《论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李淑娟,2009年),《审美教育在今天的重要性》(王婉丁,2008年);《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江华,2011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吴金花,2011年)等。   
第二,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主要是语文学科中审美情趣的培养研究,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探索》(杨国艳,2012年);《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郑海燕,2009年);《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王红丽,2009年)等。课题研究有《通过硬笔书法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研究》(孙昌蕾,2011年)等。
②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古希腊便重视审美教育,从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便可见其审美教育的发达。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对近现代的审美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在教育家们的积极倡导下,艺术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研究和发展,艺术教育不单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且强调艺术感知、体验、欣赏、评价与创造等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审美态度、审美情感、审美观和审美判断的培养并不限于艺术学科,而广泛地渗透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这与其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的思想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科教育的探讨之中,其中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的研究,主要体现于艺术综合课程的研究。国外的审美教育研究主要体现在艺术教育的研究中。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将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作为切入点,进行实践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而阅读教学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情趣的培养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是“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审美情趣 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生审美情趣也可称为“小学生审美趣味”。审美情趣是人从一定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和追求,即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它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对人的审美观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审美情趣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审美感知力捕获语文中的各种美,基于个性化的理解,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审美想象,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感受再不断积累,成为经验,产生观点,从而形成主观的审美趣味。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审美因素进行美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因此本课题针对“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以及实施审美化阅读教学的能力。
2、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效的审美情趣培养途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享受语文,感受阅读的乐趣,享受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乐趣。
3、通过研究与实践,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想象力。
研究内容
1、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缺乏的归因研究
2、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1)依托文本,创设审美情境的途径研究
主要研究的是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相应的策略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深度感悟,培养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主要研究的是探寻有效途径引领学生深度感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多元评价,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主要研究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出发,探究有效的评价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审美情趣。
   六、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武昌区育红小学六(1)、(2)、(3)班学生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高年段学生特点、实际情况,边实践边研究,探索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审美情趣。
 
七、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
研究初始,课题组通过谈话等形式对育红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教师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为课题实验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2)确定研究目标,撰写实施方案。
经过前期的调查和学习,确立了“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的课题,并撰写了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准备阶段:(2012.6——2012.9)
研究内容:(1)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缺乏的归因研究
达成目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武昌区研究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完成课题的内容与目标的研究。
实施阶段:(2012.10——2013.4)
研究内容: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研究
1)依托文本,创设审美情境的途径研究
2)深度感悟,培养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3)多元评价,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
达成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论文。
阶段成果:撰写相关案例和形成论文或实验报告。
▲  中期论证:2013年04月—2013年06月
达成目标:课题组通过问卷等形式对育红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教师再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为课题后期实验设计提供参考。同时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制定下阶段工作方案,撰写阶段小结,接受中期检查。
阶段成果:形成阶段小结,收集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
结题鉴定:2013年06月—2014年05月
达成目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形成论文集、案例集及资源集锦。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论文、案例
(3)学习培训、实践总结齐头并进,积极搭建研究平台。
理论学习
定期进行“审美情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理论学习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论》、《论新课程标准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等。
▲  课堂实践
围绕课题“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研究”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研究活动——参加区级、校级课例展示比赛活动,如执教区级研究课例《梅花魂》、校级示范课《美丽的晋祠》;积极参加全国、武汉市论文评比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  阶段性总结
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八、课题研究结论和效果
  (一) 课题研究结论
A 、探究发现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缺失的原因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即师生对文本的审美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或是理性肢解文本,或是脱离文本高谈阔论,没有与作者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缺失原因有如下几点: 
1)教师引导不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上课纯粹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含义的思考,没有多角度从文本本身去挖掘它的美,忽视了学生主体情感的参与,导致语文欣赏损失了应有的价值,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把作家创作这些作品时所倾注的真情实感和学生的情感融合起来,只是干巴巴地讲,导致学生与作品存在情感距离。
2)学生缺乏审美能力。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对作品关注不多,在分析阅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回答较为单一,没有注意在作品中挖掘美,发现不了作品的美。对什么是美,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在生活中,学生课外课余多与电脑打交道,较少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就是到生活中去,也没有注意和观察生活中美的元素,对事物、对现象熟视无睹,当然心中无物,不会去感受分析美的事物。 
3学生对美的理解相对肤浅美的欣赏途径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效应产生活动的,学生对文本欣赏时,通过传感通道激活心理机制,从心中获取审美经验以及审美享受过程。然而学生的审美意识总停留在一个原始的表面层次上,他们对文章的娱乐性较为关注,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甚至脱离了作品去凭空想象,臆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对美的概念理解模糊,未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享受对美的感悟。
 
B 、研究探索出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
1、深度解读,发掘“美”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处理语文教材,把从教材中发掘的美育因素加工成适合学生接受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如:当今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古今中外,涵括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情感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除此之外,小语教材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如:《空城计》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诺曼底”号遇难记》体现了哈尔威船长舍生忘死之美……
2、渲染情境,感受“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训练的效益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果的目的。
如:寓言《滥竽充数》学生学起来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滥竽充数》的动画片,但有个条件,只有回答出问题,才能把动画片看完……此处,借助多媒体渲染情境,不但引发了孩子们大胆的想象,还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更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通过强烈的对比,自然地悟出了寓意。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呀!
3、品悟赏读,领略“美”
教师在重视语文教学的同时,注重引领学生体验、品赏、感悟、表达、创造语言文字,能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1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朗读课文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不仅要提高学习语文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音韵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2)在品析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语言的特点也不同,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词析句,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大胆畅想,回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尤其是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富有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5、互动评价,实现“和谐美”
 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采取互动评价,即要求做到民主、合作与互动。其中师生互动,不是通常所说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双边活动,而是教师主体作用淡化,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活动内容为载体,学生主体完成活动为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身互动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评价活动的开展,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机会里,从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通过课文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审美创新积累里又添加了新的营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而课文内容又是以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在感知中加强学生对审美的评价也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
 1)在评价中激发真实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不断评价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同时引入“砺美星星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读、写、创”等所有值得肯定的学习行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砺美小星”,课后由学生自己亲手绘上榜单,取得一定数量的小星即可争得“XX之星”,以此激发学生真实美的情趣。  
2)在评价中树立真实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鼓励学生在评价中有意识的感知审美形象,例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3)在评价中增强真实美的感受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高年段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评价就在于通过事实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例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类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仿写。从写作实践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才能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审美的感受。
 
(二)课题研究效果
1、提高了教师的审美认识及审美素养
课题研究的开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逐步深化了教师对审美课堂教学的认识:美育是树人之本,为素质教育之先,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探索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提高小语课堂实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材料Ⅰ:一组学生体会文章的摘要
⑴ 李惠玲同学:“在沉闷的课文讲解中,小练笔可谓是调节情绪的良药……补白小练笔时,便可放下包袱,把感性思维充分释放。积极的思维,热烈的讨论,在思维中得到喜悦,在讨论中获得新识……。”
(教师语:这也许也可以归在审美情感因素中。)
⑵ 袁玺童同学:“我看余秋雨的散文,开始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是表面上词藻的华丽而已,但过后回忆起书中所阐明的道理,感到观点十分鲜明,包含着很深的哲理,给人启迪,使人对自己的人生观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有利于开阔眼界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并给人以一种快感。”
(教师语:语文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⑶ 朱静怡同学:“把文章放在特定的气氛中去感受、体味,才能深刻细腻地体会出它的美,也有助于我们解题。”
⑷ 沈云奇同学:“我的语文水平就是在这轻松的氛围中提高的,眼界变得开阔,能力得到提高,比起那被‘标答’死死束缚的同学来说,不用说多幸福了。……我认为语文学习就应这样,像我现在真有些相知恨晚的感觉。”
(教师语:有了审美享受,就有了兴趣,语文学习便是件非常轻松快乐的事情了。)
材料Ⅱ:学生调查问卷
              
 
3、学生的学习、表达能力、审美情趣也有了较大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通过情境创设、拓展补白、有感情朗读等调动学生情感诱因,唤起了他们内心的感悟,启迪了他们的灵性,有效地促进了主体性的发挥,情感的释放、生命的觉醒,促进了他们的兴趣、习惯、审美观、个性心理品质等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发展。还开阔了学生阅读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品位,及审美能力。
在课堂《梅花魂》的学习中,感受“美”——学生课堂小练笔
 
 
 
 
 
 
 
 

在课外作业中,学生“美”的表达——
之一:《美丽的晋祠》小练笔            之二:将古诗进行诗改文的练笔
     
 
 
 
 
 
 
 
在生活中,践行“美”——  学生的夏令营征文
 
 
 
 

 
      
 
 
 
 
 
4、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时效。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不同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为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神奇的门,让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广阔的语文世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效。
一年多来,所带班级学生在“武汉市楚才作文比赛”中1人获二等奖;“武汉市第八届读书竞赛” 1人获三等奖,11人获区一等奖,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武汉市“马良杯”书法比赛二等奖2人。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一等奖1人。武汉市夏令营征文比赛1人获特等奖,其作品被发表。
 
    九、课题相关问题的思考
我们的思考:1)如何处理好语文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不同于德育,一是在于它的形象性可感性,所以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形象优势,让学生在感知、感受、品味、再现乃至创造中得到切实的熏陶。二是在于它的动情性,审美活动往往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这是它能够对人的心灵塑造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因此必须充分发掘教材中情感优势,善于为学生营造“情场”,让那些纯洁的、善良的、真诚、忧伤的、喜悦的情感萦绕在学生心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价值取向,在持续的高质量的情感熏陶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所以不能把美育中的情感价值取向与道德价值相混同,更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2)如何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时,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审美活动是在个体的层面进行的,任何美的形象,只有落实到个体的体验上才能显现其审美价值,同一个美的形象,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上,也必然表现为不同的感受。而且文学语言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与绘画色彩相比更具有模糊性和丰富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这一道理。所以在语文美育中不能以一个模式或固定的框框来限定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它要求我们变传统的单向度、客观性评价为多向度、更倾向于主观性的评价,变结果本位为过程本位。因而在保证积极健康方向的前提下,我们也如此组织和评价学生的审美活动,允许并鼓励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今后的研究设想:
1、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教学策略的应用如何更好适应学生审美的个性差异,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2、进一步完善审美教育中阅读评价体系,深入探讨评价标准的科学运用方法,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达成度。
 
   十、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审美心理描述》(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论新课程标准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郑娜,2005年)
《论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李淑娟,2009年)
《审美教育在今天的重要性》(王婉丁,2008年)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吴金花,2011年)
 
 
 
 
 
公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区、
 
 
 
 
                                   公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1.评定等级:优(    );良(    );合格(    );不合格(    )
 
2.推广价值:
 
 
 
                         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结题报告一式三份,市区校各一份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