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教育科研
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评价优秀案例申报表---学生海量阅读中的多元评价
阅读次数:[]次
案例单位
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
联系人
石爱萍
电话
86601006
单位地址
武昌徐东纺机路20号
手机
13469956856
邮箱
1838244265@qq.com
核心成员
邹玉梅、顿琳、张妍、石爱萍
案例名称
学生海量阅读中的多元评价
内容摘要:
   常规课堂条分缕析,无法因学生阅读能力差异而因材施教,学生兴趣漠然。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过于繁琐。平常,我们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以课文为单位,一篇一篇地教,由于关注知识点的渗透和对课文的理解,“挖地三尺”、“挖得冒出火星”现象屡见不鲜。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意图、思路,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落实的盲区。
    一个学期里,班上一个学生因生病原因请了大半学期的病假,到期末照常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学生只说躺在病床上看书,什么书都看。这让人心里一惊,随之一凉,老师在教学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学生完全自学语文,不见得比满堂灌的考得差。寻求改变的想法变得十分迫切。
     我们尝试改变课堂形式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以各种创新评价方式为依托促使其落实,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实行了“灵活的试卷评价、分层的作业评价、多样的活动评价、自主的阅读评价”,有效地促成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激发了学生课上主动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乐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类资料的灵活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打破原有逐课分析的教学模式,探寻新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消除或减轻学生对阅读的压力。
3.尊重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规律,更有效地形成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
    根据开学的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我们将教材与课外读物大致按2:1的比例安排课时,每两周中拿出7课时左右的时间学习教材;4-5课时学习与教材相对应的海量阅读拓展读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上完成拓展读物5万字。这些材料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将他们组合形成读本。在课堂上,我们将一堂课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方式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有感而发,及时练笔。
2.用多元评价促使海量阅读的落实。
(1)试卷评价
    改变基础知识的评价方式,着力于运用与多元。改变阅读的常规测查,关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评价。给学生提供阅读表达空间,关注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2)作业评价
    分层的作业评价,意在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成功、自己是有用之才,使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作业分层次评价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活动评价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反馈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评价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会通过读书实践活动、读书分享会、学生课程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评价。读书活动最主要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本身。
(4)阅读评价
    自主的阅读评价,是针对学生的海量阅读而设计的自主评价方式,旨在通过自主的评价机制,在海量阅读中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升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形成阅读习惯。
效果与亮点:
1.激发了学生课上主动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乐趣。“读书”成了孩子们课内、课外的主要学习内容,他们快乐地读着,享受着。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课堂,他们随着篇篇美文,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她们在读中品味、读中赏景、读中陶情、读中悟法、读中明理,嵌入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和作者及文中角色情景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生命的机体,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享受文学的魅力,享受课堂的幸福。
2.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憾。语文课上,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共同分享阅读体验。他们不再“闷课”,有感而发、主动质疑、畅所欲言。感情朗读,拟情拟境;品词析句,“潜心会文本”,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真情体验,“入境始与亲,句句总关情”;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学,享受课堂……
3.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类资料的灵活处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质疑的能力、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
5.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促进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
6.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实践背景: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过于繁琐。以我们所教学的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一个单元一般包括三篇主题课文、两篇自主阅读,加上语文天地等内容,需13个课时。怎么教?平常,我们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以课文为单位,一篇一篇地教,由于关注知识点的渗透和对课文的理解,“挖地三尺”“挖得冒出火星”现象屡见不鲜。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意图、思路,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装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来学,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盲区,因此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呼吁“简简单单教语文”。
     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有些无奈。
在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一节课上,我们针对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要做到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生怕有什么知识的遗漏点。因此,在备课上要面面俱到,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面对学生漠视的眼神,感觉教得累。在学生的角度来说,越到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一本3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半年,他们明显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厌倦的学习状态,令人着急。面对大篇幅的课文,理解内容多,他们沉下心来读的时间就变得很少。课内没时间读,课外阅读更无法保证。学生学得累。
      一个学期里,班上一个学生因生病原因请了大半学期的病假,到期末照常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学生只说躺在病床上看书,什么书都看。这让人心里一惊,随之一凉,老师在教学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学生完全自学语文,不见得比满堂灌的考得差。寻求改变的想法变得十分迫切。
实施意义:
1、打破了原有逐课研究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去打破课业教授时间的限制,我们首先从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入手。从关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转移到注重单元整体的教学。遵循课本编写者的编辑思路,以单元为单位,先进行单元课本内容的整体打包教学,再结合单元主题,依托课本内容,进行尽可能的课内海量阅读,延展了学生阅读的宽度,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上与原来的教学模式相同,在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却向前迈进了一下步,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2、课内的海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消除或减轻学生对阅读的压力。阅读是在课内进行的,是在量的积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课前课后没有堆积如上的作业和试题去做,有的只是自主支配的读书时间。无需教师满堂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体验、领悟、积累、提升,让学生做到轻松学、轻松读。
3、尊重了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规律,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阅读能力。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记忆力好,理解力和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课内海量阅读正好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广泛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打牢了学生的阅读根基。学生学会了阅读,将阅读形成习惯,就能更好、更广地迈进自我阅读的广阔天地。
 
二、实施过程:
(一)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
1.改革课时安排
    根据开学的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我们计算出,每一个单元至少有12—13个课时。教材与课外读物大致按2:1的比例安排课时,每两周中拿出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学习教材;其他时间学习与教材相对应的拓展读物。具体安排为:
一课时:做单元纵览,即对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做字、词、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
一课时:上每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这篇课文还要包括一次小练笔,即专门针对一个某一个小的方面进行强化练习,如侧面描写、借物抒情等。
两课时:本单元内其余课文;
一课时:综合展示。即每单元“语文天地”中要求的实践活动,如办小报、实地考察、书法展示等。
一课时:单元小结,即学完一个单元后对所有知识点以及课文中心的积累。
     两课时单元检测:每单元针对性的选择阅读文章出题,从“阅读与作文”两个方面进行强化练习。
    其余4—5课时:课上完成拓展读物5万字。每次的拓展读物根据内容都分为几个主题。每节课读一个主题,其中包括自读、交流或朗诵、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进行摘录或写感受。
2.突破实施中的难点
      三个课时如何完成5篇课文的教学呢?我们力求稳、准、狠。稳: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准: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朗读训练点、练笔训练点。狠:对重点部分敢于重锤,而其他部分就敢于舍弃。
海量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呢?首先,我们将一堂课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与主题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方式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有感而发,及时练笔。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海量阅读中的多元评价
1.灵活的试卷评价。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的试卷设制有一套规范的版式,完成一部分课标评价任务,但对于诸如“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是欠缺的。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试卷设制,关注综合素养的评价导向。从而引导教师改变语文教学的固有思考,关注学生的阅读提升、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1)改变基础知识的评价方式,着力于运用与多元。
      我们将基础知识的评价融入到语境中,从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一次对话的历程中完成评价。
(2)改变阅读的常规测查,关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评价。
    课标中对高段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要求,但以往关注不够。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能对学生的“生活语文、个性体验”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开始纳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测评。评价方式的改变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大语文观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阅读表达空间,关注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通常,阅读题的设制关注点在“字词理解、文本内容、语言表情达意、文本中心”等方面,我们在此基础上,着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生活及社会的关注、小练笔的融合,设制更宽泛的表述空间。
 
(二)分层的作业评价
分层的作业评价,意在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成功、自己是有用之才,使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作业分层次评价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学习过程的分层评价——通过学习过程的分层要求激发学生海量阅读的兴趣
     我们在进行海量阅读教学导学时,设置不同思考深度的问题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文章讲解、文后随笔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
    特别是在文后随笔上我们的要求作了分层设计。一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建议学生能根据文集主题或体裁攥写同主题或同体裁文章;二是根据中等生状况,建议学生以文集内容为依托,抒发自己读文后的感想,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写写生活中的事例;三是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文集内容,放缓坡度,建议学生品味文字并摘抄下好的词句进行品析,这样,既能缓和差生学习困难的状况,切实减轻差生写作的负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2.学习成果的分层评价——通过个性化评价使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获得成功感
     在评价学生的文后随笔时,根据学生层次与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评价。针对优生的创造性的文章我们着力发现他们语言文字优美、逻辑思维缜密或观察视觉独特等方面的亮点;针对中等生读后感类的文章着力关注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中心的把握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亮点;针对后进生则是着力关注他们有无静心读文、是否能够挑选出好的词句以及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对词句欣赏的理由等方面的亮点。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个性和交际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因人而异,运用各种手段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它是以个体内差异为基础的,评价时充分考虑了评价者的个性差异,因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像力,有利于形成学生见机行事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
(三)多样的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法。即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反馈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评价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会通过读书实践活动、读书分享会、学生课程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评价。读书活动最主要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本身。
1.同伴评价——班级读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
     结合语文课本的特点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师布置活动项目,然后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自由阅读,筛选信息,做读书笔记。也可以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根据选题和实际情况进行采访、调查、拍摄,搜集有关资料。如《二十四节气》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借助书籍、报刊、网络搜集有关的资料,下载有关图片,对内容进行了整合,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设计。完成之后拿到班级中进行介绍,同伴之间针对内容准备的充分程度进行相互评价。这种生生评价的方法,既可以发动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也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教师平时不易觉察到的一些阅读行为,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最后根据学生之间的点评总结阅读评价的情况。
2.小组互评——小组读书分享,促进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收集了许多信息,如奇闻逸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展示和分享的愿望,各班借此开展“好书推荐交流会”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发表阅读推荐和读书感言,参与比赛的总成绩由小组互动点赞得分,最低为1颗星,最高为5颗星。参与点赞的每个小组必须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介绍,抓住其亮点进行打分,自己小组的介绍自己不参与点评。从而评选出“图书最高人气榜”和“优秀阅读小组”。最后统计点赞星数的时刻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的互动点评不仅是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台上台下的孩子也是一种激励、一种导向。
(附:评价表)
“好书分享”评价表
被评价小组名称
“好书分享”之“亮点”
星级评价
 
☆☆
 
☆☆☆
 
☆☆☆☆
 
☆☆☆☆☆
   
 
 
 
 
 
 
 
 
 
 
 
 
 
 
 
 
 
 
 
 
 
 
 
 
 
 
 
 
 
 
 
 
 
 
 
 
 
 
 
 
 
 
 
 
 
 
 
 
 
 
 
 
 
 
 
                                                           总计:        颗星
3.班级评价——学生课程,促进阅读个性化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上,孩子对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这说明他们对老师这一角色充满了向往。在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思考的前提下顺势开展“学生课堂”是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于是,相比较“家长进课堂”而言,“学生课堂”开展得可谓是如火如荼。他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申报,申报成功的个人就开始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个人简案,然后设计出个性化的ppt,就可以正式站上讲台进行讲解了。这一项学生课堂对孩子的个人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为了让大多数孩子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和平台,只要参与了学生课堂的个人,都可以荣获班级特殊奖项: 男生可以荣获“茅盾奖” 、女生可以荣获“冰心奖”。名额不受限制。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出整体性评价,也可以针对典型阅读小组和个别学生的阅读习惯发展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的举措有利于促进孩子大量阅读, 掀起班级阅读潮,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日常生活, 像呼吸一样自然。
 
(四)自主的阅读评价:
     自主的阅读评价,是针对学生的海量阅读而设计的自主评价方式,旨在通过自主的评价机制,在海量阅读中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升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形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随着学生情感内容的不断丰富,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逐渐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言行,而在阅读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会让阅读更加自由,增加海量阅读的机动性。在学期之初,我们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课外拓展阅读的计划书目,并在阅读的过程记录自己阅读目标达成的情况。具体的评价方式则采取显性的评星机制,学生对自己每天阅读质量的自我评星,能观察学生个人阶段性阅读的习惯和表现。通过阅读感受的记录,能观察到学生阅读的范围、阅读方法和角度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些记录和评分,教师也可以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所掌握。
三、实践成效
     通过将近一年的实验,我们尝到了甜头。虽然感觉在备课上、搜集资料上更需要花精力一些,投入的时间会更多一些,但是在教学上反而更轻松,更得心应手了;最关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爱读书,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我们做了这样一次调查:
 
“主题阅读”调查问卷
               班级:                        姓名:               
   针对下列问题,请忠实按照平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在符合你情况的选项字母下划勾:
1.你认为阅读对自己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   B有些帮助   C没有帮助
2你喜欢和同学们交流读书的感受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3.你阅读时你一般:
A仔细阅读    B挑选有趣的地方读   C随便翻看
4.阅读了一本好书后,你会:
A讲给别人听    B做读书笔记    C运用于习作当中  D看过就忘了
5.你认为对语文学习更为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A课堂教授    B课内指定阅读    C课外阅读 
D课内练习    E课外培训、辅导
6关于对文章的感悟,你更愿意                
A自己“读”出来 B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理”出来 C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得
7.目前的主题阅读的阅读分量对你来说:
A太多,消化不了          B比较多,但可以消化
C适中,并适当品读        D较少,不够读
8.喜欢阅读本单元的哪个版块?
A国际友人       B诗歌与演讲     C中国与世界 
D世界和平组织   E世界名人
9.最喜欢其中什么样的文章?(可多选)
A新闻报道    B人物传记    C人物演讲    D诗歌欣赏
10.阅读过程中完成批注对你来说:
A比较难,不知道针对哪里进行批注     
B比较容易,能针对内容或人物进行一定的批注。
C觉得很多可以进行批注,且涉及文章各个方面。
11.你在阅读时,作批注的方式是:(可多选)
A勾画句子       B勾画重点词句       C简单批注总结
D写下读的感受   E只读不动笔
12.你认为课内海量阅读能带给你哪些能力的提升:(可多选)
A文字的理解能力
B写作的表达能力
C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能力
D信息的获取能力
13.你认为单元主题活动能带给你哪些能力?(可多选)
A团队写作能力   B组织领导能力   C沟通交流能力  D动手能力  
E信息获取能力   F视野拓展        G艺术熏陶     H胆量提升
14.你认为这样学习语文课文,你达到了哪些学习目标?(可多选)
A字词过关    B文章读通顺   C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D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E领会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15.你愿意帮助老师们寻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供同学们读、分享的课外文章或多媒体资料吗?
A非常愿意     B若有时间我愿意为之   C不太乐意
 
 
从调查问卷中学生答题情况所得到的反馈,我们发现“单元主题教学,课内海量阅读”产生了以下六点成效:
1.激发了学生课上主动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乐趣。“读书”成了孩子们课内、课外的主要学习内容,他们快乐地读着,享受着。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课堂,他们随着篇篇美文,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她们在读中品味、读中赏景、读中陶情、读中悟法、读中明理,嵌入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和作者及文中角色情景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生命的机体,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享受文学的魅力,享受课堂的幸福。
2.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憾。语文课上,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共同分享阅读体验。他们不再“闷课”,有感而发、主动质疑、畅所欲言。感情朗读,拟情拟境;品词析句,“潜心会文本”,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真情体验,“入境始与亲”,句句总关情;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学,享受课堂……
3.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类资料的灵活处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质疑的能力、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
5.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促进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
6.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
 
      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按照儿童的心智成长规律,帮助儿童认识语言,传承文化。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史。书籍是有生命的,每一本书都是在遇到能读懂它的人才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魅力。所以,“主题阅读”呼唤“少一点讲解,多一些诵读;少一点提问,多一些阅读;少一点模式训练,多一些文化建构”。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我们愿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