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教育科研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阅读次数:[]次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武昌区杨园学校   卢清
镜头一:有这样一个孩子
    上课,他或在座位上吃零食、打乒乓球;或坐在地上边吃边喝边看漫画书;或下位打别人、拿别人东西;或一人离开教室在校园内游荡。更有甚者:情绪突然失控,无缘无故用头撞别人头、撞板凳,掐别人的脖子,抢老师的教案本冲到教室外,用书包或装有大半瓶水的矿泉水砸向老师,跑到校门之外……
    每一次出现异常行为的时长大约在半小时左右。这学期,越来越频繁,由一月两次到每周几次……他就是杨园学校四(1)班的燕同学(化名)。
    每一次狂躁,班主任、数学老师、心理老师、德育主任、万校长、周校长总是逐个上阵,都难以让他平复。结果都是一样:不开口、不听劝,直到闹够。
     和他家长的每一次交流,家长除了指责老师、同学,从不面对问题。甚至经常有意无意的在孩子面前怀疑老师、责怪老师、学校,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导致孩子在学校的情绪越发容易失控。
面对这样孩子,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不知所措、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于是,记录异常行为、拍照、录音、摄像收集一切证据……只想说明:有这样一个孩子,我们真的尽力了,也真的没办法。 教育有时显得这样无力苍白。
 
镜头二:寻找适合的教育
   一整套关于孩子的材料交上去了。小教科王鹃科长、教研中心的柏玉红老师亲自了解、询问与指导,特教专家王霞校长亲临学校观察、访谈、指导。
个别化教育是无痕的
    一天,王校长来到学校准备跟燕同学聊聊。
万校长告诉燕同学:你妈妈的朋友路过学校来看看你,在花园的小亭子等你。燕同学少了平时的戒备,来到了小亭子。(这是王校长精心设计的)
王校长看到燕同学像是见到自己孩子一样,亲热地起身走到孩子面前,笑脸相迎,打招呼。在长椅上坐下后,摸摸他的头,帮他整理衣领,把衣服上的饼干碎沫轻轻地拈下来,然后又轻轻地拍下来。
    “我和你妈妈是好朋友(头一天已和燕妈妈电话交流过,燕妈妈很乐意她到校与孩子聊聊),今天路过这里,来得匆忙,没来得及给你带好吃的,抱歉啊!”他默默地听着,有一点紧张的情绪慢慢放松下来。
   “你的好朋友是谁啊?”“我以前有个好朋友,可是他后来搬走了。”他若有所思,“我后来找过他,到他家去玩过一次,可是,他爸爸不希望我再到他家去玩……”慢慢地,眉头紧锁了,小嘴巴翘起来了。
见势不妙,王校长转移了话题,“你妈妈跟我说你最喜欢爸爸”他的眼睛里立刻放射出异样地色彩,看得出一个令他开心的话题了,“一起打球、手工、看电影……”
    “你喜欢哪个老师呢?”当谈到学校有关的话题,他哭了。于是王校长立即解围,“你能把我带到万校长办公室吗”燕同学虽然情绪还没平复,但孩子照做了。
     看似简单的一幕,让我们无比欣喜:
     从不会听从老师安排的燕同学听校长的话见了“妈妈的朋友”、不仅开了“金口”,而且老师从来没有听过他说过这么多的话。
     “这是个极其敏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是表扬也不能让他察觉。”王校长说,“他不是那种如多数孩子那样能听从老师教导的学生”。看来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是啊,我们传统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即“我说你听”式的教育方式。而燕同学偏偏是特别自我,“你说我不听!我听我想听、我说我想说”。这不正是问题之所在吗?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个别化教育的核心是理解;个别化教育的基础是理性;个别化教育的目标是改善;个别化教育的难点是争取合作、结束对抗。”王鹃科长在全区个别化教育现场会上的寥寥数语,让我们豁然开朗。
 
镜头三:走进个别化教育
从“对抗”到“合作”。
     由于一贯对老师的指责,家长不敢面对老师,怎么办?校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万校长与家长的一席长谈,让家长知道一味迁就、放纵的结果是:现在无视学校规则、将来就会无视社会的规则;现在稍不如意就狂躁、发泄,将来稍不如意就会以报复来泄愤(因为现在就有暴力倾向)。同时也打消了家长的顾虑:我们找出孩子的问题,为的是找到更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于是家长主动与校长沟通、在学校安排下与王霞校长电话沟通。家长从此由“对抗”变成“合作”。
在与校长谈话后,燕妈妈与万校长和班主任成了微信好友。燕妈妈常常主动找校长聊聊:
     “万校长,您好,我是燕妈妈,他爸爸想的跟您一样,该管管孩子了。并告诉他卢老师说是对的,让他说出哪是自己的错误,在我的指导下写了一份保证书。孩子说他对班主任不满,并主动针对她。谢谢您,帮我转达一下:孩子一二再,再而三的无视学校的校纪校规,闹起来太可怕了。我对老师也表示歉意。我现在对他的要求是:听卢老师讲课,跟别的同学一样,不要搞特殊。我们从现在起,多提醒、多监督。您在学校该批评就批评给他施压,不要让他钻空子,要让他怕起来。保持联系,真诚地感谢您。”
   燕妈妈还主动跟班主任交流:
   “卢老师您好,昨天晚上我一直跟我儿子说教到十点多,一起看书讲故事。所以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对于我儿子对您的各种不尊重行为,我们向您道歉,“对不起卢老师!”。通过万校长的分析,知道因为您是班主任,是管孩子最多的一个老师,所以他才最反感您。孩子又任性,导致他对您愈演愈烈。您可以试一试:他每次发脾气,让他自己冷静一下。孩子给您带来这么多困扰,我实在是过意不去。”
     可以看出,家长其实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护短而遮掩。当感觉到老师和家长“心同此心、情同此情”时,就有了教育的合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用真诚、耐心、爱心对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
 
规则无情人有情
班主任手记:
     一节音乐课,他执意在教室外面,不愿意进教室,同学报告后,我立刻赶去,他不与我交流,在校园里到处走动,有时故意跑得很快想把我甩掉,我默默地跟在其后,就像没事似的漫步;看到校园里的花草虫鱼,便随意聊聊,但他仍然不理我,他突然又把我甩在后面,一个人跑进教学楼后面的小树林里,然后左右转弯,我跑上去,怎么也找不到他在哪里,最后只有放弃,站在校园中间等待他的出现;放学铃响,他又神一般地闪进教室了;当同学们都排队回家的时候,他又一人坐在教室嚎啕大哭,我要他回家,同学们劝他回家,他不加理睬,把自己书包里的书拿出来往地下扔,接着又把整个书包使劲地往地上砸,然后哭个不停,我赶紧留了一个同学在教室里陪伴,想着有一个同学陪伴可能使他心里好受一点,留下来陪伴的同学在座位上边写作业边观察动静。我打电话请他的家长来接他,就在这时,他突然又冲到校园里,我又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既不敢跟紧又不敢掉远。从放学铃声响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爸爸来了,6点多才离开学校。
    这一次燕同学的任性,班主任一改说服回班、好言相劝、批评等说教的办法,也任性一回:你到哪,我到哪;不就事说事,而是找话题聊天。说来也怪,这一次任性后,燕同学似乎变了,直到放假,再也没有类似的行为发生。曾经那个想干啥就干啥、任何时间在学校任意游走的燕同学回到了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课堂上、做操时,最可喜的是期末考试时,在401班监考的老师没有发现这个特殊的学生。
    老师没有在孩子强烈戒备的时候采取一般化教育方法,导致矛盾升级,而是采用了顺水推舟的方式,尽可能保持孩子的平静,避免他发生进一步的行为升级。同时也说明,师生关系的信任彼此接纳,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就像这个孩子与老师,从敌意对抗到相安无事,再到彼此接纳,是有个过程的,因此,我们在一次次接触中陪伴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然后发现他点滴的改善,走过一段艰苦甚至混乱的岁月,找到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和行走方式。
 
 “投其所好”,打开“金口”
     “喜欢阅读”,在针对这个孩子的任课教师专题研讨会上,我们寻找到和他交流的入口。这一招果然凑效。有一天,万校长拿了一本《浪漫鼠德佩罗》告诉燕同学: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和你一样喜欢看书,想看吗?一项不正眼看老师的他抬起头,看了看,点点头。于是,他开始是校长室的常客。就像在图书室借阅似的:借阅的时间、借阅的书名、归还的时间。隔几天,他就会出现在校长室里,这是校长给一个爱书孩子的特权。慢慢的,以书为媒,燕同学开始和老师、校长有了交流。
 
    好的教育是无痕的,就像一双合适的鞋,虽然每天穿在自己的脚上,但并不感觉到鞋的存在。 
    针对及其敏感、时常不能自已的“问题学生”尤其如此。问题学生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同样熠熠发光,只不过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轨迹的现象,他们需要外力的帮助。问题学生是偏离了常态的学生,(并非所有偏离常态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让问题学生回复到常态生活,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是一个对原有自我的否定过程。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痛苦与成长相随,毁灭与新生相伴。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创新的过程,生命因此而精彩。
 
后记:
   “当我们播撒的千万缕阳光开始有了一丝、一缕反射的时候,所有的苦累都被淡淡的甜蜜淹没了。”这是一位特教躬耕者的心语,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战斗在普教系统中对于问题学生的一种切身感受呢?回想与他接触的点点滴滴,看着他的点滴进步,有千言万语……
感恩于每一位独特的学生,磨练了老师的心智,展现了老师的能力。看到一天天地在进步,他的家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虽然,孩子的进步只是点滴,但我们已经心中有数,淡定接受现实,接纳孩子,不断走进他的世界,用无私的爱温暖孩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伴其成长,助其回归,用大爱照亮每一位不一样的孩子的成长的路!
 
 
 
2016年6月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