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教育科研
草根 绿野 茂林 青山
阅读次数:[]次
草根 绿野 茂林 青山
——武昌区教师“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巡礼
武昌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石小林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时期“十一五”已进入尾声,“盘点”工作已提上案头。纵览我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工作,我们欣喜地注意到:我区教师做规划课题研究,呈现出令人振奋的结果和发展态势。这里,“教师做课题”是指教师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所谓结果,是指其普遍性和已取得成绩质量的示范性;所谓发展态势,是指其方向性和某种“制度性”作用已产生的持续性。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做一次“抛砖引玉”式的探询,并借此向所有以自己的信念和坚韧做课题研究的教师们致敬!
一、我区教师做教科“十一五”规划课题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市、区三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教科规划办”)立项的我区课题160项(含待批的省教科规划2009年度课题6项),见表1。
表1 武昌区教科“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一览表
学段 |
课 题 数 |
合 计 |
课题单
位数 | ||
省 |
市 |
区 | |||
高中 |
18+1(重点2) |
8(重点2、专项2) |
6(重点3) |
32+1(重点7、
专项2) |
7+1 |
初中 |
15 (重点2) |
10(重点4、专项2) |
9(重点2) |
34(重点8、
专项2) |
22 |
小学 |
23+3(重点1) |
18(重点10) |
20(重点8) |
61+3(重点19) |
41+3 |
幼儿园 |
11 |
1(重点1) |
6(重点3) |
18(重点4) |
14 |
二级单位 |
5+2(重点2) |
3(重点2) |
1 |
9+2(重点4) |
2+1 |
合计 |
72+6(重点7) |
40(重点19、专项4) |
42(重点16) |
154+6(重点42、专项4) |
86+6 |
注:1.二级单位本不在学段范围,为统计全区课题计,同时不影响学段课题数,故列入。下同。
2.+1(2∕3)表示待批的省2009年度课题,下同。
我区“十一五”期间(申请)课题立项者有四:学校(中小幼)、二级单位、名师工作室、教师。这里,“名师工作室”是作为区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单位”,但名师的身份是教师,故在统计教师做课题的表2中,将名师工作室五位名师的五项省、市课题分别归入他们所在的高中(语、思、美)、初中(语、数)。
我区“十一五”期间做教科规划课题负责人的教师共43名,包括:中、小学学科教师35名(含学校主任10名),二级单位专职教师8名(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3名、科研员4名,科技站辅导员1名)。见表2。
表2 武昌区教师主持的教科“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一览表
学段 |
级
别 |
课 题 内 容 及 数 量
(重点或专项标*号) |
合 计 |
占课题单位及课题总量比例 | |
高中 |
省 |
语1、化1、美1、德育1、教学3、学生1 |
8 |
19 |
75%;59.4%;42.2% |
市 |
语1*、外1、政2(1*)、地1、教学1 |
6 | |||
区 |
化1、史1*、生1、心健1*、学生1 |
5 | |||
初中 |
省 |
语1、数1、外1、计1、学校1 |
5 |
10 |
22.7%;28.6%;22.2% |
市 |
科1 |
1 | |||
区 |
数1、外1*、史1、学校1 |
4 | |||
小学 |
省 |
外1、教学1 |
2 |
7 |
9.8%;11.1%;15.5% |
市 |
语1、课程1* |
2 | |||
区 |
语2、数1* |
3 | |||
幼儿
园 |
省 |
0 |
0 |
0 |
0% |
市 |
0 |
0 | |||
区 |
0 |
0 | |||
二级
单位 |
省 |
化1、科1、科研1、环教1、心健1(待批) |
4+1 |
8+1 |
66.7%;72.7%;20% |
市 |
德育1*、语2(1*) |
3 | |||
区 |
科研1 |
1 | |||
合计 |
语8、数3、外4、政2、化3、科2、计1、史2、地1、生1、美1,德育2、心健2(1待批)、学生2、教学5、课程1、学校2、科研2、环教1 |
44+1 |
19.3%;27.7%;28.1%
| ||
注 |
三个百分比指(1)各学段教师做课题的单位占本段课题单位的比例;(2)各学段教师课题占本段全部课题的比例;(3)各学段教师课题占全区课题的比例 |
二、我区教师课题的基本特征
1.课题研究内容同研究者职业工作紧密相关
这种相关性宛如一个逻辑链条:首先,教师课题选题无一例外,都同他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直接相关,即便个别课题关涉学校办学理念(珞珈山中学汪水生)、课程建设(实验小学徐莉),也都源自他们前期亲历的教育教学实际。其次,这种相关使得课题本身“不得不”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加“问题化”,问题更加具体化;同时,课题研究必然提出的理论性、规范性要求,使得他们“不得不”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路上走。这对于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确实作用匪浅,所得收获较之日常经验的习得更广泛更深刻,而这样的收获必将惠及学生,从而使师生共同受益。这难道不是我们要坚持的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吗?假设教师课题平均每个3-8名教师,以全区50个课题计算,即有150-400名教师,一名教师平均影响50名学生,一个课题即影响150-400名学生,全区教师课题即影响到150-400名教师和7500-20000名学生!这假设难道不值得我们把它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吗?
在教师——基础教育最大的职业人群中,确立课题研究的主体性、自主性,鼓励其做课题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持性,实在是应该倡导、支持和弘扬的。
2.研究者队伍结构对研究途径、方法、成效作用显著
(1)层级上:名师引领团队,集体快速成长。我区“十五”期间,以林应日、谢吉麟、严瑛等特级教师为突出代表,开创并形成名师领衔做课题的优良传统。“十一五”期间,这一传统的自觉继承和“制度化”(做课题研究视作“名师工作室”的一项责任内容),使得名师做课题进入新的阶段。虞京蕾、萧兴国、付丽萍、龙应时、罗璇等导师分别领衔省、市课题,课题组以其学科工作室团队为主,课题成为团队专业成长的平台。这一举措的效果已首先在虞京蕾市专项课题上显现。(本人曾在本刊撰文专述,可参阅)
(2)条块上:专职领衔团队,大家共同进步。专职教研员、科研员、辅导员为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其工作范围和对象是全区性的。他们的课题针对学科或专业,而课题组则来自不同学校和学段。以“三员”的优势工作条件,带领学科或专业群体,研究一个学科或专业问题,其过程、其结果,几乎都即时地、及时地扩展到波及到不同学校,资源共享互补、团队共同成长的效应明显,“三员”的专业作用亦通过这一层面得到新的体现、发挥和认同。
(3)年龄上:中青“冒尖”独立,主动超越自我。这40多位教师中,中青年占大多数,而且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独立担当省、市、区教科规划课题研究。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这批中青年教师大都是教学骨干,有的已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有的已是学校教导处、教科室主任,不少已在区、校内外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他们做课题的主要动因,是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要将来自外部的规定(如对于教师专业职称、称号等的评定)转化为自身的专业需求,意识到要在继续积累学科教学经验和影响的同时,“立体式”地充实自己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确立优势。他们的动机已不再仅是外部的、被动接受式的,而更多的是内部的、主动的。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和理解有独到之处,理念的吸纳与会通、理论研修的进入与深入都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支持,还同当代学生有着更“天然”的联系。例如:实验中学、14中、华师一附中、东湖中学等校的多位青年教师分别承担省、市、区教科规划课题,都从新课程的视角观照本学科的教学问题,而选题当初高中新课程还仅在“吹风”时节。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意识与行为能力(本刊本期登载了东中张婷婷市专项课题诸篇文章,可赏析。)
虽然,特别对于第一次独立做课题的人而言,做课题会很不熟悉、很“麻烦”,尤其受经费困扰,这些困难、困惑和障碍,很容易引发动摇甚至放弃。事实上这40多位教师做课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其实,这些屏障也就是提升的突破口——认识事物的角度选择、日常经验的理性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获得等的突破口。坚持做下来,肯定不轻松,但代价是什么?是如虎添翼,是多方面乃至全方位的提高。
(4)学段上:高中一骑领先,教师主体分明。表2清晰的显示了这一点。对此客观现象,目前尚难作出全面的、准确的归因判断,也不宜在各学段之间只做简单的横向比较。然而,面对这一数据,我感触深深:高中背负巨大的高考压力,而我区高中几乎所有学校都承担了省、市、区教科规划课题,其中教师做课题的学校数和教师课题数比例之高,赫然居各学段之首!除了由衷的敬意,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3.研究途径与方法对研究成果的形成、应用、推广效果明显
我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有一定独特性,而从实用性、有效性的角度,大都比较可行。
(1)跨校组合的功效明显。名师、“三员”课题都是跨校组合,连同个别学科教师课题(东中张婷婷市课题、14中张新强区课题等),跨校组合课题已达教师课题数的三分之一。从目前情况看,只要负责人抓落实,这些课题的信息量、交流度、影响力、成果应用的及时性、推广范围的广泛性都较大,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人脉资源等都对课题研究结果与成果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跨校组合开展研究,前景可期。
(2)案例式、课例式、叙事式等研究方法可行度高。这是教师课题决定的。在研究方法上,课题对于教师成长的贡献突出体现在:获得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水平,从而突破日常习惯性经验的“瓶颈”,优质化自己的专业素养。目前,教师课题研究方法上有两处需要进一步掌握的:一是如何将此处提及的方法由铺陈向解析进一步深入,二是行动研究法的合理运用。
4.学校研究土壤对于教师做课题具有较大影响
综观这些课题,学校对教师做课题有相当深刻的影响。这个“土壤”既指(时间)厚度,也指(内容)深度和(范围)广度。例如:实验小学徐莉以课程整合为主题的市重点课题、珞珈山中学汪水生以珞中“十五”办学理念及实绩为延伸的市课题,都是学校长期以来发展主线的反映,学校发展研究的历史、氛围给徐、汪等亲历者提供了深化研究的强劲动力,也使他们具有了独立担当“大”课题的实力基础。实验中学、华师一附中、东湖中学、粮道街中学、中华路小学等,学校有课题研究传统,不但校长带头,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研究,教师课题的选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同自己自主性选题的某种契合。
我区教师做教科“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整体情状令人鼓舞,这40多名教师中,有特级教师4名、市学带5名、区学带13名、市优青4名、区优青4名。这是一支专业基础和素养非常棒的队伍。我们要充分利用在“十一五”后期(2009年度课题)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三大工作项目,通过下课题组、组织同类课题、专家指导等途径,举行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成果推介等活动,使做教科规划课题的经历,成为他们当下和未来专业整体实力的加油站和助推器。经过“十一五”的课题研究洗礼,他们,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承接起我区“十二五”教科重担,对此,我寄予厚望。
同时,基于教师的“个体”性质,他们做教科规划课题有回避不开的具体困难,特别是课题研究经费的困扰。如何在政策支持、扶助等大环境上创设鼓励教师持续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使草成原、使木成林、使林成山,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20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