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教育培训
让“尊重”成为和谐校园的基石
阅读次数:[]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让每一个盼望国富民强的中国人感到欢欣鼓舞。 
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可是,将眼光投向当今的许多校园,校园中本身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景象: 
    懒懒散散的早读,课堂上无精打采的眼神,走廊上罚站的学生,办公室里挨批评的家长,厌学的学生,抱怨的老师。 
    再将目光投向高校,看看我们的中小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大学的表现。有两则新闻:其一,大学同学关系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新形态,有钱的同学出钱,没钱的同学为有钱洗衣、打水、买饭,从而获得一些报酬。其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目前一个调查显示,不少受访学生都表示对母校没有太多印象,甚至只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交易”而已。 
    再看看人才市场一方面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招不到,另一方面毕业大学生大批的找不到工作。 
    于是,学校教育就为社会所指责与病诟了。 
    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应试教育因高考指挥棒的存在而存在,素质教育是叫得轰轰烈烈,实际却难以推行。这几年,基础教育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行上是教些琴棋书画,也强调一些“动手能力”;大学在高倡“人文精神”,实则是教与学“文史哲”,学校教育重知识,轻人格养成学校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知识分子,训练求职者。 这样的教育怎么能不受社会的指责与病诟。 
    如何才能将学校办成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构,这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在德、知、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也就是说学校应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全人”和谐、健康发展的一片沃土。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主体人,是有人格自尊的人,是国家的主人,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可以“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人,是在一个以选择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在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体系中,能够选择,能够创新的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长,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而且需要高度的人格自觉,需要儿童少年的主体意识与学习能力的健康发育,而这些恰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责任。 
    人的创造性,建筑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只有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冒失风险并且不怕承担责任的人,才会始终保持创新的坚强决心;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时代的进步放在个人心目中最崇高的位置的人,才能在百折不扣的探索中品尝到创造的果实。创造当然要有方法,有技巧,有这样那样的必要的知识,能力条件。但是,创造性从根本上说不是技巧与方法,它是人的自主性与责任感高扬的产物,是人之所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我们的教育要实现“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将学校教育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石上。 
    在传统的师生观中,往往将尊重视为单向的即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正因为是单向的,对于实施“尊重”的对象只是一种客套,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对于学生尊重往往只是口头和文字上的东西。教育者很少去考虑学生内心的需要,有些素质较差的教育者甚至以践踏学生的尊严,体罚、强迫、侮辱、伤害学生的人格来泄一时之愤,学生因而永远学不会尊重的真谛,无法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而社会道德的基础即是“尊重”,一个得不到他人尊重的人是不会去尊重别人的,而一个不会真心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人是不会真心尊重自己的也是缺少道德底限的,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教给学生尊重的基本内涵,不能确立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当受到指责的教育,因而,“尊重教育”应是学校最基本的人格品德教育。 
    如何才能学生会“尊重”,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呢?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切切实实做到“以生为本”。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如陶行知先进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趋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人。 
    学生尽管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与老师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在人格上和老师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是老师,就可以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当前,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关键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分析和研究那些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我们总感到,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学生尊严”意识,他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探寻教育方法的时候,总是首先用“是否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把尺子进行考量。下是在这样的观念下,教育民主才在他们那里真正落到了实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在他们那里扎下了根,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才在他们那里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要做到尊重学生,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师爷”、“师父”转变为“师兄”。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存储燃料的瓶”,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人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之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与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是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宽广的发展空间。 
    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再多问题的学生,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他们作为“人”的受尊重,被需要的要求要能得到满足。在教育工作中,为了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我们提出要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寻找他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泛实施“素质拓展,自我锤炼”工程,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经受磨炼,摔打和考验,让学生在自身活动和实践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拓展。学校、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和教师由前台退向后台,“生进师退”,由主角转为配角,由组织者、指挥者变成指导者、服务者。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参加班级管理,在自我管理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要改变从前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标准,给予学生多种评价尺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受到学校的公平的待遇。 
    第四,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重“疏”不“堵”,重“导”不“罚”。 
    人的成长是阶段性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的学生都会暴露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每当这时,我们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疏导工作,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开展讨论互相争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切忌“围追堵截”、“管”、“卡”、“压”,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只会把错误的生活态度和不良的处世方式传递给学生、误导学生,使他们将来不会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甚至造成心理疾病,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教师一定要明白被尊重是学生的权利而不是教师的恩赐,要允许学生有错误的体验,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而不要成为学生背后的一双眼睛,只有充分的信任学生,才能使教育产生效果。 
总之,通过尊重教育,学生不仅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在尊重的环境里才能学会尊重别人,在别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当然,尊重教育也不排斥制度、约束、批评和惩罚,所不同的是,在尊重教育中,规章制度是为了更好的明确每一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是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约束、批评和惩罚是尊重前提下的惩诫,是“严中有格,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严中有疏,严中有导”,用爱心感化,用真情打动,用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创造和谐校园,还有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尊重家长,还家长的主人地位。 
    家长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和教师是为家长工作的,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建立亲密、平等、净化的关系。说亲密,是要以诚相待,真心配合和合作,共谋教育的成功。说平等,是要避免居高临下得气势,避免指责、审问的口吻,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家长的发言权,求得思想和方法的统一。说净化,是要力排市场经济和世俗陋习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和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正常化、高洁化,使学生心灵不受污染。 
    只有摆正家长与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尊重家长的主人地位,我们的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得到社会的巩固。 
    要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家长,最关键的环节是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因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大局,跳出狭小自我的圈子,跟上时代的步伐,确实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校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尊重我们的教师,尊重教师的发展权,为教师的发展和提升服务,多为教师的发展引路,搭建平台,成为教师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业务水平的首席,学会倾听教师意见,理解教师需求,帮助教师迅速成长,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人文思想的,有过硬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将学校的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千年以来,师道尊严,德高望重使教师逐渐从凡人走上了神坛,为人所仰视,由于习惯于人们尊崇的目光,我们的教师也多了些许“神气”而少了一些“人气”。眼光高了,心胸窄了,脾气大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一些人为的不和谐因素,因而我们的教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用自己崇高的人性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一个有“尊重”的校园将让年轻的心激荡,走进这样的校园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学生只有在愉快的、受尊重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出激情,形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愿。要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即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人的智慧能源的深层挖掘,情感能源的充分释放,只有这样的学校才有歌声和笑声,才会有成长的真正快乐,才是和谐的校园,师生们向往的地方。 
                                                              武汉市新河街学校  魏  英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