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研训新闻
微课:因学择教 研教合一
阅读次数:[]次
 

——关于微课的微思考

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  张鸿志 

 

      现代化的进程势如破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变化,无论是主动迎合,还是被动应对,都会把每个人卷入其中。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引领者和孵化器,必须根据未来人才的需要,持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变革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自身的改变刻不容缓,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改变提供了最新的可能,微课及微课研究就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师研修方式。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的含义,一般理解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学习的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生动、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是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的本质是“课”。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微课也要具备“课”的一些基本属性和特征,以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育人的目的。微课是可以移动和翻转的课,是经过碎片化处理的课,更是能令人赏心悦目的课。

微课的特点是“微”。微课主题单一、内容精炼、形式灵活、时间较短,通过微课要实现的,正是探微寻幽,以小见大。

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一春教授总结了微课的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二、什么是微课研究

教师的微研究习惯和能力铸就职业生涯的宽度与高度,做微课是提高微研究能力的最好选择。微课的构建与研究很难绝然分开,它们是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微课需要在构建中研究,在研究中构建。之所以说微课研究是教师研修的新方式,是教师成长的新路径,原因即基于此。说微课研究,有两层涵义:

一方面,微课是教师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微课是新生事物,从选题到设计、从拍摄到制作、从应用到评价、从脚本到成品,有太多的知识要学习、有太多的环节要安排、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直面、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一句话,我们要对其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微课是教师研究的手段和方式。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改进?我们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我们的研究该从何入手?又该用什么方式进行呢?微课以其解剖更加细微,主题更加单一,问题更加聚焦和实施更加简便,成为比较好的研究手段和方式之一。一句话,我们可用其进行研究。

 

三、如何进行微课研究

微课研究是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从微课的研究性和研究的规律性出发,我们在开展微课研究时,有几个基本点是应该把握的:

1.微课研究要遵循三条原则:即“为了教学而研究”、“依托课堂去发展”和“借助实践来检验”。

    “为了教学而研究”是指微课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微课研究作为一种直面教育教学现实场境的研究活动,其目的都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核心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依托课堂去发展”是指微课研究的主要载体是课堂教学实践。微课研究审视的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不是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去专门甚至闭门研究。微课研究截取教学活动的一个片断,聚焦教学实践的一个问题,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始终,并为所有教师共同体验,其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教学文化。

“借助实践来检验”是指微课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教学实践得以验证。一方面,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率高不高,效果好不好,使用方不方便,是否受学生欢迎;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说,微课在内容上是否贴近当下教师的需求,在方式上是否迎合了当前教师学习的流行趋向。微课研究中相伴而生的这些问题,最终都要回到教学实践去加以印证。

2. 微课研究要抓住一个关键:即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特别是其中的真实问题、典型问题和关键问题。

微课研究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 “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微课研究应该把问题或主题的提炼作为微课构建和研究的关键,学会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点、观念与行动的冲突点、同行间的碰撞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形成和运用的迷惘点、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视角、手段、方法的创新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提炼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但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微课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

3.微课研究要采用三种基本方式:即“小课题”、“小故事”和“小反思”。

微课研究要求教师在问题行动反思的过程中生成“小课题”,叙述“小故事”,形成“小反思”。以微课的方式开展研究,并期待凭借微课研究改进自己的工作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并可以在行动中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形成“小故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以敏感的态度反思日常教育现象,形成“小反思”。

    “小课题”是教师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在不长的时间内开展研究,以取得改变方式、改进行动、改善实践的成效的研究方式,目的是解困、去弊、求善,具有切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我们正在开展的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就是小课题研究。

“小故事”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把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之中,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要随时思得思失,思困思难,思创思新,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引发教育意识的觉醒和教育行为的改进。

 

四、微课构建与研究有什么意义

1.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选择和延展的机会,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搭建了可以自由掌控的平台。

微课之微,在于问题或主题的单一性和聚焦性,为因材择教打开了方便之门。微课之课,是音频或视频,可以自由翻转停放,为学生研习探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自由自主。

2.微课为教师的专业研修提供了最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使教师研修有了看菜吃饭的可能。

怎么上好一节课,怎么做好一道菜,教师功夫与厨师功夫极为相似。眼下我们教师研修往往大而化之,有观念没有行动,或者行动了,却不知所以。微课研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是因学择教,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微课构建注重方式创新,更注重在教学中的展开和应用,真正实现了研教一体。

3.微课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脚本,可能带来传统课堂教学颠覆性的革命。

随着网络化的降临,翻转课堂已经不期而至,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核心媒介便是微课的创设。正是微课的移动性造就了课堂反转的可能,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我们长期以来追寻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或许有了新的路径。

4.微课为绿色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培育了结实的根系。

武昌区近年来明确提出并积极实施了绿色教育,其核心在于课堂的绿色。绿色教育只有扎根课堂,才能落到实处。开展微课研究与推进绿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互相脱离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微课研究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基本价值完全相同,只是侧重点与角度有所不同。绿色教育是目的,是实施微课研究的指导和支撑;微课研究是形式,是实施绿色教育的手段和抓手。绿色教育借微课研究落地生根,微课研究凭绿色教育开花结果。

 

 五、我们如何推进微课构建和微课研究

1、把拓宽视野与更新理念作为此项工作的起点。

广大教师和教科研人员要以开放的胸怀,去接纳新生事物,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讨,从内心融入到微课的建设与研究中。要改变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要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等具体问题,认识到微课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寻微课的建设与研究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

2、把专业引领式和同伴互助式研究作为此项工作的基点。

微课研究要以相关专家及广大教科研人员为主体,依托专题研究活动发现和培养骨干,建立微课研究的专业引领团队,开展专业引领式研究。应选择基础条件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高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教科研人员及相关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各自领域的微课研究,建立学科微课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微课研究要以学科备课组等学习型教师研修组织为基地,依托校本化的微课研究机制,开展师徒结对式、团队共研式研修活动,构建微课研究的同伴互助体系,开展同伴互助式研究。学科教师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找出典型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适时转换成初级形态的微课,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微课。

3、把精品微课库的建设作为推进此项工作的生长点。

精品微课库的建设可采取面向教师个人的征集评审模式和面向学校和机构的项目开发模式。区域教育业务指导机构要统筹协调,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统一开发,做好区域微课资源建设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和评价反馈,为精品微课库的建设做好制度设计。

区域教师研修机构要逐步建立微课研究的保障机制,从指导、督促、交流等方面为微课研究创造宽松条件。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经验分享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精品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精品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区域教师研修,为高效推进精品微课库建设做好过程管理。

4、把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此项工作的终极点。

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稳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日益融为统一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内容的碎片化和传播途径的移动化,非常适合教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专业研修,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要以微课研究为重要凭借,及时解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不同学段年级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发展变化后遇到的新问题,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领教学从“教师导学”、“问题导学”走向“自我导学”,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高中低端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适应微课的微学习,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平等但有差别地”对待每个学生,有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水静止时是无声的,奔流起来,便有歌了;山是沉默的,拓荒者的脚步近了,便有歌了。风宁静时是无声的,跑动起来便有歌了。微课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现在正是作为主角的教师闪亮登场、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美好的教育生活铸成一段段微课,不求完美无缺,只待予人馨香。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