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小学研训
2009年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阅读次数:[]次
2009年秋武昌区小学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本学年,我区三至六年级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武昌区教育局颁布的课时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年级至少每周一课时,也可根据学校情况,在保障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将班会活动课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可集中或分散安排课时,尝试弹性课时管理。
根据我区课程开发现状,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本学期各年级继续使用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包》。为促进本课程的规范常态有效实施,特制定此指导意见:
一、对资源包的总体结构分析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自主开发内容的课程。在大量兼职教师代课,开发能力有待培育,投入精力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本资源包为教师常态实施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具适切性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参考和范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资源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需要经过教师的二度开发,才能适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
1、主题的构成
每册资源包呈现十个并列的活动主题,这些主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仅指出了活动的方向及范畴,可依据学生兴趣、学校资源状况进行主题选择和再开发。
每册一般包括:项目设计与制作类的主题、课题研究类主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主题,以及与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不要求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十个主题活动,建议每学期完成三至四个主题,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比如,每学期的活动内容应包含设计与制作、调查、访问、实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要素,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有所侧重。
2、导言部分
每个主题的标题后都有300字左右的导言,不出现栏目名称,置于每个主题的开头。
本部分主要说明选择本主题进行活动的缘由、背景、本主题的基本解释、本主题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及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方式。
3、活动准备
本部分主要解决三个具体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所给定的大主题范围,明确具体的活动课题,每个主题后提示可以自主选择的若干活动项目或课题;
二是引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和组成活动小组;
三是具体的准备。有关的程序性方法渗透或穿插在本板块之中,突出“问题意识”类的方法指导和“规划设计能力”类的方法指导。
4、活动建议
本部分是主题指导的核心部分。主要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适应的具体操作方法、建议、要求、活动空间、注意事项等。活动建议具体、多样、整合,注意了活动的拓展。
部分主题此栏目以时间线索组织,各个建议间为承递关系;部分主题此栏目为并列结构,每一个二级标题下为某一个小组活动的建议。
★此部分活动建议为学生展开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但如何选择使用,需要以学生在大的主题范围内自主确定的活动内容、学校的资源状况以及教师确定的活动目标为依据有选择的实施,并不是每一个二级标题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
5、活动总结
本部分主要提供活动总结的方法和程序指导。
★此部分在具体操作中,宜根据活动的不同类型,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总结。需要与活动主题的评价以及本课程的学期阶段性评价的方式同时考虑。
6、小资料、特别提示及方法引导
这三个小栏目以插入的形式,根据需要出现在各个主要板块中。
小资料:主要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重要资料和信息。
特别提示:对活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活动情境进行具体的引导。
方法引导:主要向学生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以便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加以方法的指导。以落实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
二、各年级主题说明及建议
1、三年级上册主题说明及建议
A. 走进综合实践活动
本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的原初认识,采用在“做”中了解,在体验中认识的方式。
学生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一方面感受到本课程对学生问题的尊重,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出发的展开活动的特点,在本主题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起步阶段的测评,发现学生活动能力的现状及差异,以便明确本学年指导的重点。
此活动后,宜引导学生通过与其它课程的比较,在体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对本课程的的基本特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本主题以校园具体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等活动。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只需要达成上面的目标即可,忌将本课程的特点直接讲授给学生。
B. 早餐的学问大
C. 生日如何过
这两个主题旨在改善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在展开活动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多样活动的方式,例如,《早餐的学问大》可能包含着实地考察活动、制作活动,访问活动等;《生日如何过》可针对学生中的实际情况展开,可能包含着辩论活动、制作活动、调查活动、资料收集活动等。活动效果的测评可以学生实际行为的改善为依据。
D. 神奇的泡泡
从一个喜闻乐见的游戏出发,在玩中发现问题。因为此游戏较常见,故活动宜从真实的游戏情境引入,在玩中思考,忌仅回忆游戏的过程,纸上谈兵。
此主题宜引导学生提出怎么办,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导向具体的现象观察和动手操作,比如,“怎么吹出彩色的泡泡?”“能吹出方泡泡吗?”“怎么吹得更大?”等。
需要引导“为什么”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以三年级孩子的知识积累,除了查找文献外,解决起来会有难度。问题尽可能指向实践,而非以查资料为主要的活动方式。
此活动可从吹泡泡游戏始,最后以吹泡泡游戏作结。
E. 清除“牛皮癣”
F. 珍惜水资源
G. 我们生活的社区
这三个主题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
《珍惜水资源》主题的操作性较差,这类大主题可以找一个小的切入点,比如将它改造为《节水行动》,缩小活动的半径,从自身行为的改善出发,通过测量、记录,实验等活动,真正建立起节水的意识,提高节水的能力。
本主题要注意与其它课程相关内容的横向结合,在评价时,可以学生行为改善的具体测量指标为主要依据。此活动曾在我区进行过公开研讨,具体建议参见学会资源包相关内容。
《清除“牛皮癣”》可与《我们的社区活动》相结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由于社会活动能力及活动半径的有限,本活动的调查环节可能更多的测重于对现象的了解,做一次具体的“牛皮癣”清除活动较为实际,学生能在具体的劳动中得到更为直接的体验和思考。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与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相联系,比如,记录清除的过程,记录所清除“牛皮癣”的数量及相关的内容。警惕让孩子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独自劝阻张贴者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我们生活的社区》,此主题实施时注意与品德与社会中相关主题内容的重合,可与品德与社会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寻找具有本课程特质的着眼点,选取与教师本学期目标相匹配的指导重点,比如实地调查活动方案的设计等。
H. 身边的植物朋友
这是一个与自然相关的主题,注意与科学课相关内容的横向联系,例如对植物观察是三年级科学课的内容。此主题范围较开阔,资源包中所提供的参考活动主题在操作时会有一定难度,建议选取更小的切入点,增强其可操作性。比如,观察不同的植物在夏秋季的变化,或是按时间顺序对特定植物的观察,或是选取一种植物,确定它的种属等。
I. 纸制品巧制作
此主题属项目设计与制作类,与以往劳动技术课不同的是,它可以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任务驱动型活动,为方便指导,可在某些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从材料的获得一直到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
J. 校园艺术节
本主题宜与学校相关活动结合,利用学校活动提供的时空,整合实施,旨在增强学生对学校活动组织方式的了解,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可由学生承担部分活动的组织,范围可从班级开始。
2、四年级上册主题说明及建议
A. 影子的乐园
本主题与科学课相关内容有着横向的联系,在实施中注意对科学课所学知识的调用,同时注意防止与科学课的相关内容重复。不是重新学习科学课的内容,而是利用科学课所学的知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空,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本主题宜建立在学生对影子现象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比如,观赏手影戏,皮影戏,玩踩影子游戏等。引导学生以观察现象为主,多关注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来理解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制作与实践,比如皮影子的制作与表演等。活动在“玩”中开始,用“玩”的方式来呈现活动的结果。
B. 关于近视问题的研究
本主题属于人与自我范畴,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本主题与地方课程中的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横向联系。此内容在本课程的操作中更注重基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与学校的常规体检相结合,活动过程除需要必要的文献支持外,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测量、调查、访问、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C. 我们的运动会
本主题与学校传统活动相联系,旨在改善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被动状况,了解体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式,学会策划组织小范围的赛事,具有主动策划相关活动的意识与基本的能力。四年级的孩子,能力有限,可能更多是作为协助者参与校级运动会,可从班级内单项、小范围的活动策划与实施做起。同时,与学校一年二度的运动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观察、协助、参与的机会,基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活动结果的评价。
D. 三百六十行
本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旨在指导学生进行初步职业体验,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本主题在实施时,需要一定社会资源的支持,可寻求家长的帮助。依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经历职业体验、访问、职业观察、职业预期等活动。
E. 说说口香糖
本主题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出发,教师在实施时可依据当前学生的热点话题对本主题进行改造。在实施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辩论会等方式,重点指导辩论会的策划、实验研究的基本规范、调查研究的方法等。
F. 阅读状况的调查
本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在开展调查活动时,可相应的缩小调查的范围,比如关于家庭阅读、班级阅读等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同时其中阅读方法的研究与学生学科学习有较紧密的联系,班级小小图书角属项目设计与实施类活动,重在培育学生的活动策划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可引导学生对学校及校外图书馆的进行实地考察。此活动宜延伸为长期的读书活动。
G. 中国传统工艺
本主题较为开放,包含文化调查及劳动制作等活动方式,教师可根据学校资源状况有所侧重,建议采用任务驱动型,比如制作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当然,如果学生自主活动能力不足,也可全班共同经历一件工艺品制作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过程性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学会为活动制作简单的档案袋并编制目录。
H. 关心天气
I. 信息与生活
这二个主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关心天气》可作为《信息与生活》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发布的能力,掌握利用相关信息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基本方法。活动范围可设定为班级。改善学生班级生活的品质,班主任可将此主题与构建丰富的班级文化相结合。
J. 一起玩
本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经历跨年级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在与一年级新生共同的活动中,体验关爱他人的乐趣,有利于塑造当前独生子女性格,培育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主题活动指导方案设计时,教师可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依据一年级新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生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制定方案的必要性的认识并学会自主制定包含基本要素的活动方案。
3、五年级上册主题说明及建议
A. 可爱的小动物
本主题侧重于学生观察及记录方式的指导,与科学课的相关内容有横向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不是观察及记录方法的重新教授,而是运用学科课程中所习得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生提出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本主题较为宽泛,可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B. 饮食与健康
本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科学、健康教育等课程有横向的联系。在活动设计时,注意避免与其它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合,突出本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本主题范围较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此方向上提出更为具体的与实际相关的操作性强的问题。
C. 神奇的磁化水
本主题旨在引发学生对身边新技术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磁化水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在设计此活动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其它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新技术作为话题对象。
D. 关爱残疾人
E. 社区环境调查
这二个主题活动都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范畴,可将两个案例整合设计实施。《关爱残疾人》活动可从关注家庭中、学校中、社区中弱势人群入手。不拘于残疾人,将帮助他人的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社区环境调查》旨在促进学生对社区的了解,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从改善生活品质的问题切入。
F. 我的家乡
本主题资源包呈现的内容比较宽泛,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学校资源状况,对主题进行细化,寻找较小的切入点。活动过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验、实践、调查与制作。
G. 小手机大世界
本主题的实施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手机应用比较广泛的学校,此主题更有针对性。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可从学生运用手机遇到的问题入手,比如小学生到底需要用手机吗等,话费调查,如何写短信等,指导学生展开调查、访问等研究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思考和认识,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H. 快乐元旦节
本主题宜与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活动的自主策划组织与实施的能力,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注重活动方案的制定,修正与反思。
I. 安全伴我行
J. 交通与生活
这二个主题的活动内容都比较宽泛,与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有横向联系,教师在实施时,可依据学生兴趣、学校资源状况,找到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切入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二年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在实施时,可鼓励学生围绕主题选择不同的问题,分组开展活动。可根据教师制定的学期计划,侧重于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4、六年级上册主题说明及建议
A. 家乡的产业
B. 家乡的建筑
C. 家乡地名的学问
这三个主题都具有地域特点,可整合实施,以调查、考察为主要活动形式。这三个主题都比较宽泛,需要寻找与学生兴趣一致,与学校资源吻合,具有操作性的切入点。指导侧重于文献研究方法的规范,调查考察活动的科学和规范。
D. 关爱老年人
E. 关注下岗职工
这二个主题都属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活动,可整合实施,将较大范围的主题,转化为与学生自身联系密切的话题。此类活动以社区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育为指导重点。
F. 谚语与生活
本主题与语文综合活动的相关话题有横向联系。在实施时可与语文活动相结合。
G. 我的贺卡
本主题为项目设计与制作类活动,与美术、科技制作等课程有联系,在实施时,注意整合学生在美术及科技制作活动中所习得的知识,可设计成任务驱动型活动,在材料的选择、设计及制作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性的活动留出空间,活动评价可基于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
H. 小学生服饰研究
I. 寻找课本剧的魅力
J. 不良学习行为及纠正的方法
这三个主题均与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学科学习紧密相连,其中《寻找课本剧的魅力》与六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本剧相关,可与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协同指导,引导学生经历从课本剧的改编、服装的设计、演员的选择、前期的排演、演出等完整的活动过程,此活动的评价可以最后展演为依据。
三、教学策略的建议
1、关于资源包使用及主题选择的建议
1)除本册资源包外,学会资源包以及每学期积累的区内外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活动的依据,建议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源,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选择。
2)将资源包的内容与学校的传统活动、德育活动、以及教师其它科目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体现出本课程的综合性以及对整体课程的关注。
3)资源包在使用时,忌照读照搬,资源包提供的主题一般考虑到普适性,比较宽泛,在具体实施时,宜“大题小作”,找到更为适切的活动切入点。对资源包中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
4)在选择主题时,整合考虑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及学生发展状况,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兴趣,及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有利于改善学生自身的行为及学生的生活品质。在确定活动的深度及广度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可能的活动范围以及资源的局限性。
5)在选择主题时,注意活动内容与目标的连续性,对一个学期的活动进行整体规划,预设与生成并举。连续有层次递进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运用阶段性反思的经验,获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6)建议一个主题活动持续的时间不少于四周,保障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7)不要让孩子们生活在资源包中,而是让孩子们的生活走进课程资源。于具备一定自主课程开发能力的老师,可在资源包的启发下,开发出更具个性的,与学校资源状况及与本班学生实际需要相吻合的活动主题。
2、关于活动指导的建议
1)警惕对自主的误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是在教师细致的指导下习得的。不是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就能自主的,学生的自主能力也是需要培育的。警惕以学生自主为借口的指导缺失。
2)活动指导从粗放走向精致。越是年级低,活动过程中越是需要教师耐心细致指导的跟进,以保障活动的有效,最好的指导是教师在处理同一问题时的示范,而不仅仅是布置任务和检查结果。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遇到的困难,及时的发现并提供指导。
3)指导的目标指向学生自主能力的培育,身教重于言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过程,教师的指导既不是置身事外的指令,又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即使是为学生做出某种方法的示范,同样需要以培育学生相关能力为主要目标。
4)明确指导的目标。为每一个主题活动指导提出明确的具有螺旋上升结构的目标,在活动中时刻关注此目标的达成。突出某一方面的指导重点,帮助学生着重解决在活动中存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
5)注意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统一。一方面注意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注意活动的各环节,各个活动主题之间的连续性,为学生的能力培育,活动方法的习得、体验、反思、再运用,留出螺旋上升的空间和可能。
6)注意做好活动指导的过程记录。在活动过程中,记录下指导的过程,及对过程的反思,依据学生活动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指导策略。活动指导过程的记录可作为本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纳入教师评价指标。
7)活动过程指向实践而非仅以间接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间接文献资料的收集可作为活动的起点,但不是活动的全部。活动结果指向体验实践的过程,指向活动结果对自我生活素质提高和自身行为的改善的作用,而非仅仅获得零碎的事实性知识。
8)明确小组活动核心要素,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为避免小组活动的低效及形式化现象,建议老师明确小组活动的核心要素,设置每个主题活动在小组合作方面具体的指导目标,依此对学生小组活动能力的发展进行测评。
9)关于校外活动的建议。
A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外出,鉴于当前的社会安全状况,和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局限,老师在做活动设计时,尽可能充分的利用学校资源、学生的家庭资源,学生活动的空间半径原则上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扩大。
B必要的外出活动,一定要提前安排,可与学校其它活动统筹考虑,比如学校的春秋游活动,参观活动等。
C外出活动前一定要征得学校的同意,尽可能多地取得学校的支持。同时也可考虑利用家长资源,需要明确在活动中家长的角色任务。
D详尽的外出活动计划和外出前充分的活动准备是保障外出活动效率的前提。学生无事可做,或不知道怎么做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
10)尽可能多的争取更多教师及家长参与合作指导。指导老师向家长及指导团队其它教师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由家长和其它教师协助,共同完成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团队指导比单一教师更细致,更具有针对性。
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备课的建议
1)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特质,但活动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对活动过程具体而充分的预设,如对目标的预设,对活动过程中学生主要活动的预设,对老师指导重点的预设等,在预设时,需要考虑为学生活动的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预设不是对活动的约束,充分的预设为有序有方向的生成提供了保障。教师在活动指导中,不得以生成性为借口,放弃对活动的预设,警惕因此引起的活动低效与重复。
2)教学设计主要项目及相关要素
A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学年)计划(方案)
本计划是由学校课程管理机构制定,从本课程在学校的实施、研究、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对学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整体规划的重要文本。本计划作为学校课程整体一个部分,计划明确其与办学目标,协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发展的关系。
包括本课程发展的学年(学期)目标规划,课时及师资设置的安排,课程管理的策略,课程开发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的要点等要素。
本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学校层面的细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再设计。本计划为学校本课程发展状况评估,以及师生开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B教师的学期计划
本计划由任课教师制定,提交给学校,是对学校计划的细化,主要对学期(学年)本课程实施目标,指导重点以及主题活动的类型和内容范围进行统筹安排。是学校管理本课程实施状况,对指导教师工作状况时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包括:学期(学年)指导目标、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预设及活动主要环节的课时设计,学期阶段性学生学业状况评价的策略,活动预期的困难,以及需要从学校层面得到具体支持的要求等要素。
C某一主题活动指导方案
主题活动方案是由指导教师进行的主题活动设计,是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是一种预设性的活动计划。基本要素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标、适用年级、设计者、指导教师小队、活动时长、活动过程(可以是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等。
D分课时(一次活动指导)备课
主题活动方案具有时间跨度,分课时(一次活动指导)备课设计是对主题活动指导方案的细化和落实。分课时(一次活动指导)的备课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学生主要活动以及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以及本课时及本次活动的评价策略。
四、关于管理与评价的建议
1、关于师资配备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负责人,要承担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
鉴于我区各校编制情况,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不做硬性要求。根据多年研究的结果,专职教师的配置有利于学校课程的落实,故学校应尽可能为本课程配置相对专职的教师,如学校规模较大,班级较多,争取为每年级配置相对专职的教师。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专职教师的功能并非将所有与本课程有关的事项集中于此,设置专职教师,旨在带动并指导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中来,形成课程指导的团队,专职教师在学校课程实施方面应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大量兼职教师参与本课程实施是课程当前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兼职教师本课程专业培训需要利用校本教研来完成。在把本课程安排给兼职教师的同时,学校有义务为教师提供相关学习的机会和学习文本。
2、关于资源开发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校本自主开发的资源针对性和有效性都较强。学校可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相关资源,建立起资源积累,收集,整理,评估的制度,实现课程开发的动态管理及校本开发的机制。
3、关于常规教研及教学管理的建议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促进课程实施常态规范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尊重本课程的特质的同时,对课程进行计划管理,进程管理,评价管理。并建立起及时提供必要教学支持的机制。为任课教师提供参与本课程教研活动的时机。利用校本教研的机制,实现对本课程实施方式的全员培训。
4、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1)关于教师评价的建议
将本课程实施的状况纳入教师评价指标,对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创造性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
由于本课程在课程开发与课外活动中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学校利用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投入本课程的教学。
2)关于学生阶段性评价的建议
A学生学期阶段性评价由学校课程部直接管理,由任课教师拟定阶段性评价的方案,报请课程部批准后方可实施。评价方案的基本包要素包括:评价完成的时限,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反馈的形式,采用这种评价方法的原因等。
B在实施学生阶段性评价过程中,学校课程部可采用部分参与或抽样的方式对评价的进程实施管理。
C充分利用成长记录册中阶段性评价的部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上,反馈给家长。
D学期初,在课程计划中需要对评价要素及基本的评价方法有所预期,它将会成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关注的重点及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E为了体现评价中的对等原则,在学期初,学生需要对怎么进行阶段性评价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学生清晰地知道努力的方向,在活动中会更加主动。
F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其阶段性评价也是建立在过程性评价基础上的,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终结性测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将阶段性评价建立在过程性记录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忠实而详尽过程记录。
G 在阶段性评价中要注意全面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原则,成长记录册中阶段性评价的学生自评部分是比较全面的,教师在学期初预设阶段性评价的要素时可以有所侧重,各年级的评价要素呈现出梯级递进的状态,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能够做得比较深入。
H学生如果对评价的结果不满意,可以为学生提供补救方法,也可采用延迟的方法进行评价。
J家长,同学,教师都可以参与评价,但不要求全,过于复杂的评价方法会失去可操作性。评价方式是任课教师根据自主确定的本学期目标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