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牧鹅散记》教学实录
阅读次数:[]次
《牧鹅散记》教学实录
武汉市第25中学 严容
师: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创作了一首《咏鹅》诗,它用寥寥几笔为我们勾画了白鹅那悠闲,美丽,高雅的姿态,齐背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好听!美好的童音把人又带回了美好的春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鹅的科学小品文《牧鹅散记》。来,请你朗读第一段。
生:(读)
师:能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吗?
生:是“根据我的观察,鹅似乎不笨。”
师:(板书)找对了,大家在书上做记号。接下来,作者对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顺着自然段的顺序往下看,作者在观察鹅的时候都有哪些发现呢?边看边做记号。
生:(默看、做记号)
师:大家找得都比较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观察鹅的时候都有哪些发现呢?谁先说?
生:我找的是第2段第3行:白鹅常常三三两两在水塘中结伴闲游,有的喜欢站在塘边梳洗自己洁白的羽毛。作者发现鹅喜欢在水边生活,而且很爱干净。
师:很好,碧水映白鹅的乡村小景让我们感受到白鹅的爱水与优雅。好,你来说说。
生:我找的是第4段第1行:鹅群每天自动回家,十分准时。
师:哦,它还能准时回家,准时是一种美德,找得好。
生:我找的是第3段:它们队伍排得相当整齐,沿着一条直通鹅岛的小路,一个跟着一个,一摇一摆,越近家走得越快;一回到岛上,个个展翅迅跑。
师:你找的这个点真不错,显得鹅好可爱的样子,不过读的还不够好,有没有同学能把鹅的这份可爱的情态读出来?来,你试试。
生:(读)
师:读得挺好的。概括一下,在这段话中,对鹅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它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生:还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因为它沿着一条直通鹅岛的小路回家,它会抄近路。
师:对呀,我都没有注意到呢!你的眼光真厉害!鹅群显得那么乖巧、合群,排着整齐的队伍抄近路回家,多聪明可爱的鹅啊!继续往下找。
生:我找的是第6段:总共120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师:哦, 120多个构造一样的窝,它们能对号入座,多不简单呀!继续找,作者还发现了什么?
生:每天下午四点前后,要给母鹅“放风”一次,让它们到塘边去拉屎、洗澡。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晚上就不必“多此一举”了。
师:可以不用读那么多,读最精要的句子,再来试试,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
师:定时拉屎,精确!你找的哪里呢?
生:我找的第9段,母鹅在繁殖季节出于本能对蛋特别有兴趣。
师:语言很有概括力。对于不了解鹅的人来说,这可真是提供了很多关于鹅的知识啊。精彩的还在后面呢,继续找!
生:我找的11段,鹅群里有马大哈和机灵鬼,机灵鬼会去偷马大哈的蛋。
师:这种偷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生:双方都在现场。
师: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情况?
生:窝与窝之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开了。
师:除此之外,还有鹅没有手,鹅蛋又圆滚滚的这样的不利条件,对吗?
生:是的,但是它有方法,它先去撩马大哈,麻痹对方,像人一样有计划、有预谋、有步骤的去做这件事,结果成功率很高。
师:你的分析很有力度!鹅的确成功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偷蛋动作,作者用十分精彩传神的笔墨向我们呈现了一件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怪事情!不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我们还要善于跳出情节思考,作者写偷蛋是为了向我们介绍鹅的什么知识呢?
生:是为了介绍“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出于本能,对蛋特别有兴趣”的知识。
师:你思维很缜密,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继续往下找,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从第13段可以知道鹅很懂感情,很守规矩。第14段写公鹅钳小鹅是疼爱小鹅的表现,这也看出鹅很懂感情。
师:是啊,它们跟人一样会疼爱自己的孩子,拥有人类正常的感情!
生:我补充第8段的内容:个别鹅“死气白赖”,还好“咬人家一口”,这也让我觉得鹅跟人一样,还有爱欺侮人,占人便宜的。
师:哦,它还真是鬼灵精怪的!正如调皮的孩子都挺聪明一样,这些“捣乱分子”想必是鹅群中的聪明人吧。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鹅调皮、好动而又鬼灵精怪的一面。
生:我注意到第9段的一个细节: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见了——母鹅把它弄到肚子底下,当蛋孵上了。可以看出母鹅很负责任。
师:同意吗?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
生:是说明鹅调皮,机灵古怪。
生:应该是体现一种本能。因为在繁殖季节母鹅对蛋特别有兴趣。
师:我也认为体现的是母鹅在繁殖季节对蛋特别感兴趣的一种本能。人有思想,可以负责任,而鹅只有本能,这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本能的驱使下,它才闹出了这样的笑话来。你们说这鹅笨不笨哪?
生:不笨。
师:它把碗当蛋,它孵的明明是碗,你怎么还说它不笨呢?
生:既然出于本能,当然不能算笨呀,而且相反我觉得它非常聪明、机灵,动作才可能这么敏捷。
师:是呀,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它当然不笨啦。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想不到鹅身上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对于一个不怎么了解鹅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关于鹅的有用的知识啊!一般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科学小品文可能会介绍分类啊、形状啊、颜色啊、生活习性啊、性格特征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纵观全文,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对鹅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介绍呢?
生:有生活习性,比如说它按时回家、按时拉屎。
师:(板书)很好。还有哪些是属于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呢?
生:白鹅常常在水塘边梳洗洁白的羽毛。
师:能否概括它的习性是喜欢——
生:喜欢水!
师:它一个人活动吗?
生:它们很合群。
师:哦,合群。还有吗?
生:刚才说的都是鹅群的生活习性,我觉得母鹅还有一种生活习性是喜欢占别人的蛋,对蛋特别感兴趣。
师:这是母鹅在繁殖季节的特殊表现,我们把它作为介绍有关鹅的知识的第二个大的方面:孵卵的情况。(板书)
生:还有生活方面。
师:什么方面的生活?
生:爱情,还有亲情方面。
师:概括力真强,我们可以把爱情和亲情统称为感情方面的生活。(板书)全文就是从生活习性、孵卵的情况和感情生活这三个大的方面来介绍有关鹅的知识的,那么作者介绍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了证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第15段。
师:把这一段读一下,好吗?
生:(读)
师:你找的很准,思考也挺到位。介绍了那么多关于鹅的知识,就是为了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点。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文中很多细节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写的,在介绍鹅的知识的文字中处处隐藏着“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呢!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了吗?
生:(思考中)
师:参考黑板上的板书。开头先总谈“鹅似乎不笨”,中间部分分别从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方面来说明“鹅不笨”,结尾再——
生:总分总。
师:(板书)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吗?
生:一开始说鹅不笨,然后从生活习性、准时回家、孵卵的情况,还有鹅的感情生活,疼爱小鹅……
师:女孩子就是细腻一些,能不能把思考的轮廓放粗犷一点?
生:通过对以上这些方面的知识的介绍,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
师:你刚才的收尾很干脆,只有一点补充意见,加上“运用准确而生动有趣的语言”,请你把这个分句加进去再念一遍好吗?注意把语言组织好。
生:作者通过牧鹅过程中对鹅的观察,运用准确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一一作了介绍,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
师:作者用他对鹅那份特殊的感情,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让鹅群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让我们不知不觉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鹅的身上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地方,同时也关注一下你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词句、语段,细细的品味、批注,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准备在全班交流交流。
生:(默看,做圈点批注)
师:想好了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把你独到的感受告诉你周围的人。
生:(小声交流)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来,你先说吧。
生:我找的第11段,它描写鹅群里有马大哈和机灵鬼,我感觉很生动、很形象。
师:怎么体现出形象的呢?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哦,也就是用人格化的手法使文字增添了许多情味。
生:动作描写也很丰富,如伸、碰、动手、拨拉、钩等等。
师:动作也人格化了,整个写来充满温情。你找的是体现语言生动形象的例子,你找的什么方面的例子呢?
生:我找的是体现语言准确性的例子。第4段连续用了几个“可能”,“可能是所谓‘生物钟’起了作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可能”怎么就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呢?
生:因为这里并不能确定,只是对原因的一种推测、估计,如果用“一定”就把话说绝了,反而不符合事实,后面的“据说家鹅等禽类的‘生物钟’就在脑内的松果体里”中的“据说”也很准确,它表明判断的根据是听来的,并不确凿,没有把话说死。
师:这些都显示科普作家在措辞时非常谨慎,能尊重科学,只能推测就绝不夸大事实,找得很好,品得也很好。你找的是准确还是生动的地方?
生:我找的是生动的地方,第3段:它们队伍排得相当整齐,沿着一条直通鹅岛的小路,一个跟着一个,一摇一摆,越近家走得越快;一回到岛上,个个展翅迅跑。这时候,我总要想起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那个优美的群舞场面。透过鹅的动作能感受到它们回到家后张起翅膀跑,开心得不得了的心态,像人一样恋家似的!显得很有人情味,很可爱!最后一句表现出鹅展翅迅跑的一整套动作流畅而灵巧,弧线很优美,给人美的感受。
师:你的品评入木三分。看看,作者以怎样欣赏、亲近的眼光注视着他喂养的这群鹅!《天鹅湖》那优美的舞姿岂是一举手一投足能随意为之啊,这里的联想夸张是有点夸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鹅身上的那份灵秀聪颖之气,以及作者对鹅群的喜爱之情啊。全班带着感情来把这一段朗读一遍吧!预备齐——
生:(齐读)
师:很好。你们注意到了这一段中生动的描写,作为科学小品,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它透过生动的文字来介绍知识而且介绍得很准确的地方?
生:有。“一条白色的带子”就是用来描摹鹅的队伍排得相当整齐的,还有“一队白鹅”、“回家”等拟人方式都可以说是用生动的文字来表明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师:对,典型的以文学笔法来介绍知识。来,你找的是——
生:第4段的两个科学术语——生物钟和松果体,这两个词用得很准确,也很科学。
师:这里的科学概念本身我们很陌生对吧?
生:对,用在这里阐释了深奥的科学道理,增添了文章的科学色彩。
师:作者想阐释他猜测中的这种可能性,鹅群能准时回家可能就是靠的藏在脑内松果体里的生物钟,这里的科学概念和副词“可能”、“据说”、“任何”等都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好,你来说一说。
生:最后一段写道:鹅脑的构造远不及人脑完善,脑量也小得多,因此不可能有人的思维和意识活动。这里把鹅脑和人脑作比较,通过比较告诉我们鹅脑与人脑有本质上的区别,体现了科学小品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这段话说得很准确,很朴素,没有把鹅的灵巧无限夸大,而是回到科学事实依据上来,什么依据呢?哦,是一种本能,就像婴儿会咂奶一样,再次表明和人类相比,鹅的灵巧只是一种本能罢了。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两年半的鹅观察得是那么的细致,正是基于自己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勇敢的对家乡土话提出了质疑,得出了“ 鹅不笨 ”,“还相当灵巧”的结论,这就是体现在作者身上的十分可贵的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们是否被作者完全说服了呢?你是否想就文中的某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质疑呢?
生:本文主要想告诉我们“鹅不笨,还相当灵巧”,可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牧鹅散记”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它虽然介绍的是鹅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说明鹅的特征,但都是分开来零零星星的记述的,生活习性也不是连在一起写的,所以它也是一篇散文。
师:好,你说出了一小部分,作者在牧鹅过程中对鹅的状况进行了零零星星的观察,但不能据此断定本文是一篇散文,因为本文重在介绍鹅的知识与特征,而不是像散文那样重在抒情。作者用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他准备很生动的而不是很死板的来介绍知识,怎样生动起来呢?通过故事片段、人格化的描绘、比喻的修辞等,总之,他要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学得轻松、愉快。我的回答和她的回答加起来,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文章末尾说“鹅不笨,还相当灵巧”,为什么开始不直接阐述观点,而用不太确定的说法“鹅似乎不笨”呢?
师:对呀,开头和结尾的措辞为什么不一样呢?谁能解答?
生:一开始提出自己的猜想,接下来摆出一些论据,经过论证,最后再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样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师:“经过论证”,“论证”是议论文的术语,我们用科学小品的术语,“经过说明”,再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也就是先给一个悬念,再通过大量科学事实来加强对鹅的这种知识与特征的把握,还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疑问与思考?
生:为什么11段要大写特写偷蛋的过程?
师:费那么多篇幅和文字大写特写偷,为什么?
生:他想通过鹅的这种本能说明鹅很机灵,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
师:是的,扣住中心来大写特写,能证明鹅灵巧这一中心的最典型的材料是什么?偷蛋!所以花费那么多笔墨是为了服从中心的需要。你有什么疑问?
生: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交代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这样会不会削弱关于鹅的灵巧性的描述?
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份量的问题,本来大家都被他说服了,鹅真是太聪明太灵巧了,可结尾又大煞风景说是本能,岂不是真的要削弱对灵巧的鹅的好印象了吗?
生:科学小品讲究准确性,不能夸大事实,强调鹅的大脑不及人脑完善,显示文章尊重科学的朴素作风。
师:你真会听讲,把我们上课的信息全部收入囊中。我也给你们抛一个问题,
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发现别人习以为常的说法不对,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人很坏,别人就骂他“良心被狗吃了”,其实狗很温柔很善良,还有很多狗在关键时刻救了主人一命。
师:义犬的确很多,作者为鹅平反昭雪,你为我们情深义笃的朋友,忠诚的伙伴——狗平反。还有没有这样的发现?
生:狼在很多时候都被作为残忍、贪婪的代名词,我看了《狼图腾》以后,才知道蒙古草原上的狼是很团结,很具有凝聚力的,真实的狼并非那样残忍、贪婪。
师:尤其不能骂“狼心狗肺”对吧?因为它有坚强团结,勇敢向上,尽全力保全种族的优秀品德。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有一句骂人的话说:“你笨得像个苕。”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三年的研究和评选,评出六大最健康食品和十大垃圾食品。红薯被列为十三种最佳蔬菜的冠军,它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有抗癌、预防便秘等药用价值,所以以后要改口说“你聪明得像个苕”而不是“你笨得像个苕”。
师:你的发现很有实用价值,因为它引导我们吃出聪明、吃出健康,我举双手赞成!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件事物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像作者那样,在独到的观察与探索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判断的可信度与科学性,也增强我们挑战生活的能力。让作者身上的那份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逐渐延伸吧!今天的作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写在周记本上,300字左右。好,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