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让语文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活力
阅读次数:[]次
                              让语文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活力
                                    武汉市武昌区教研中心  张婷婷
[通信地址:邮编430060  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新村159号 武昌区教研中心]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是预设的问题过多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
    为了处理好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笔者认为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有效教案。其实课堂预设就是为了写成一个教案,但是,应把它列为预设的一个方面。如果拿到一篇文章,你想都不想要把它设计得怎样精彩,怎样才有效,连个目标都没有,你设计出来的教案又是什么样的教案?又何谈其他的有效预设? 例如《我的老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可定为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归纳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生活、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执着信念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为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教材分析后,进行学情分析。这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具有浓郁的学校生活气息,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文字和内容上是没有障碍的,而且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所以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品味上,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即通过课堂的学习,对尊重老师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形成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的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理解。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通过朗读文章,品味字词句段,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将文章中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手段,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语言,所以品味语言又是关键,还要通过找到重点句子,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过程为感情导入、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归纳事件;品读语句、理解人物;归纳主旨、课外延伸。
2.预设重点问题。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师必须去充分了解,并根据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创设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更适合他们的现有语文水平,并将这些问题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例如《我的老师》一课教学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件关于刘老师的事情?(明确)解释腿疾原因、旋转身体转身、饱含深情讲课、鼓励学生答题、亲手放飞风筝。(2)刘老师身上最突出的人格魅力是什么?(明确)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3)每位同学选择一处(也可以是一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标注出重读和停顿的地方,并用旁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然后每个4人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比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最能体现刘老师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确)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个别指导。小组内选拔。教师参与其中的小组进行朗读指导,强调抓住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全班展示,朗读者在读完后将自己做的朗读记号及旁批也加以说明。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评价。教师适时参与,并给与指导。(4)通过朗读,同学们对于刘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还有哪些了解?(明确)幽默豁达、乐观向上、纯朴开朗、意志顽强、热爱并追求美好生活。
    3.预设个性解读。在备课时,解读文本,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我会怎样导?怎样做?”事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的情况都估计一下,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4.预设迁移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要等同,这就要求我们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譬如《孔雀东南飞》的赏析写作,激活学生思维,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精彩独特的个性世界。像学生的《静夜思》习作:以如雪的月光下,静静地坐在突兀的坟墓前的王婆烧着纸钱,石破天惊的一声“我恨你”,展开了对焦母、焦仲卿、刘兰芝的哭诉,一吐自己心中的压抑的情感。《我读〈孔雀东南飞〉》则以“我不禁自问,是谁造成了这爱情悲剧”来进入深深的剖析。
预设固然重要,但同样的教案在不同教师手里教学效果并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待生成的不同意识和方法。因而,在注重预设的同时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会思考留白。促进学生生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留白”——课堂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视问题的难易而定。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可以增加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以丰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若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如《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在把学生引入自然美的大背景后,接着借助鸟鸣人声的大自然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音乐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所在?通过学生的想象描绘引出独具学生个性色彩的自然美的境地。这时学生的想象喷涌而出:这是“苍松奇石,云海绵绵;鸟鸣鹿吟,流水潺潺。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弹奏出光与影的旋律。箫声洞穿整个山谷,肆意的穿梭折回”的一个天地;是一个“淡云缠绕山谷,林间一座草屋,只闻鸟声,不见鸟影的理想仙境”;是“让人仿佛走进一条深邃的小路,两边是葱绿竹林的一片的幽远之地”……学生在一幕幕对自然美的想象中,一幅幅富有个性特色的自然景象呈现出来,在作品鉴赏前首先让学生有了与作品相应的个性化体验,这为鉴赏作品的个性化的顿悟提供了独特的意境提示。
    2.善于倾听意见。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善待它——不论是怎样的学生,不论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教师都要有微笑的表情,有鼓励性的眼神,好像在对他说:“不错,继续。”让学生感觉到:我提出的问题老师很重视。往往耐心剖析学生的言外之意,便能在学生的谬误中发现蕴藏的智慧火花。如在《边城》教学的质疑讨论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写杜鹃的叫声;爷爷为何在继女儿的悲剧后又将唱歌的人介绍给孙女翠翠;翠翠十五岁是不是早恋;作者为什么写这篇小说等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讨论涉及到景物描写的选材与作用,人物情节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观念的差距后的背景的了解,创作的动机目的等等。学生竞相的质疑与一个个的问题的探究讨论,教师要善于倾听意见,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适时引导与拓展,一个个的问题就能串连成起一个整体的理解,就把学生一步步引向对文本挖掘的全面把握。
3.注意科学评价。不要因为鼓励学生就一味肯定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师一定要真如研究《新课标》及《考纲》,在理性看待学生的“正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同时,对于已经被检验、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成价值的要肯定,反之,则需要指出,但一定要注意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例如《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初读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一个并不美好的喻体“鬼”呢?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乙:鬼只是人们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虽然都有道理,但对此不要一味肯定,显然最后一个同学的理解更贴近文本。
4.相机点拨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有的放矢、要言不烦、相机诱导,准确把握似懂非懂之时、将通未通之时、欲言未能之时及知能转化之时等关键时机,导当其时,必将事半功倍。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但仔细揣摩,结论似乎并非如此简单。甲学生辨析: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感觉的话,不同心境时,体验自会迥异,高兴时见河水哗哗流淌,好像是在欢笑:悲哀时,闻哗哗流动的水声,好像是在哭泣,这里很难界定是“惆怅”还是“欣喜”。乙学生辨析::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显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联系上一句话:“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象征着生命,美好,生机,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出的正是“惆怅之感”。老师相机点拨:乙讲的有道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