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悦耳的书声,美丽的语文
阅读次数:[]次
悦耳的书声,美丽的语文
——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和基本手段。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朗读中存在的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朗读 有效性 读析结合 读评结合
朗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请大家快速的把课文朗读一遍,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让我们一起来把刚刚分析、理解的这一部分一起朗读一遍。”这是笔者近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看到的情景。学生被老师驱赶着读课文,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没有用情。在语文教学中占去大量时间的是学生无序的讨论或师生之间的讲问教学,而朗读这一成熟的教学手段却在课堂上来去匆匆,无足轻重,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点缀或一个过渡环节,没有突出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而且要求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向来注重朗读,他们推崇“三分文章七分读”,喜欢沉浸于语言的吟咏把玩,因声求义,因声求气,因声解文。朱自清在其《朗读与诗》一文中写道:“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局的文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这指出了朗读的益处,它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促进记忆。要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读析结合:朗读要与对课文的理解相结合
朗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的理解,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督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感情基调,而不能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分开,讲解前齐读一遍,讲完后再齐读一遍,这样的朗读没有多大意义。这种朗读只建立在读音正确、停顿适当的基础上,没有达到熟练的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我在讲授《沁园春·雪》一诗时,就采取边理解边朗读的方式。
如引导学生找出上、下阙中各起到引出主要内容的字——“望”和“惜”,表达出作者“望”的内容和作者评论那些帝王时的感情态度,它们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学生理解后便很自然的知道这两个字要重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表达了无产阶级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学生在朗读时便很自然的读出了一种雄壮、自豪的情感,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倾向。
只有对文章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时,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言表情,化生硬为形象,把握其感情的起伏,用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二、 技巧的指导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有层次的引导学生从朗读的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而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方法,通过朗读自己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技巧的指导重点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把握好节奏。在基本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不同节奏的轻重缓急来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是朗读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节奏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朗读的节奏:感情激越时节奏加快、声调昂扬,感情悲戚是节奏舒缓、声调压抑。既不要刻意夸张,又不能太过随意。2、确定好重音。为了表达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一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教师在指导时可让学生自己体会情感、通过尝试来确定重读的词句。3、掌握好语调。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读得缓慢: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应该急读。
朗读技巧的指导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否则便会本末倒置,将自然的语感变成了僵化的规则。而且对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可能课课都有,次次具备。因此需要精心选择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朗读技巧,朗读就会失去其作为一种有声艺术的魅力。如果这时能加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能让学生对生硬的朗读技巧产生一种直观地、感性的认识与领悟,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模仿去学习,在教师范读得影响下,学生自身的进步会更加坚定他们对朗读的信心。
但必须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去朗读。
三、 读评结合:朗读与评点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朗读的处理,往往是读完便罢,很少注意对学生朗读效果的评价,即使有评点,也只是教师或其他学生说一句“好”或“不好”便简单的定义了。其实朗读同其他任何一门学问一样,都需要经过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朗读过程中的“反思”就是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及时对其朗读进行评点,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帮助其及时改进。
评价可以是由老师点评,也可以由同学们讨论作出。但一定要具体,哪一个词读得好,为什么好?语调高了或是低了,为什么不能这样读?感情把握得怎样?一位同学读完,其他同学针对刚才的朗读自由发言,评完了以后也试着读一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分辨,从而得到提高。
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我请一个学生试着朗读第一自然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把第一个“盼望着”读得很重,而第二个“盼望着”读得很轻,其他同学马上说他读得不好,没有读出急切盼望的心情,因为重音应在第二个“盼望着”上,这样才能表达出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是越来越急切。这样一议、一读,便很快地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
将朗读与评点相结合,促进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不仅使学生朗读兴趣增强,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到位。这样才真正发挥出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四、 各种朗读形式相结合
至于朗读的形式,可能有成百上千种,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引导他们采取不同的方法。既可“细吟慢读”,让学生挑选最精彩的片断、文段慢慢的低声吟读,悉心领会其意义、气势、节奏和韵味,以与作品达到心灵上的交往,形成共鸣。也可“高声诵读”,字字响亮、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进而进行有感情的背诵,加深记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形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齐读。这是一种传统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形式,当需要增强气势,推波助澜时可以使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更不利的是这种形式容易扼杀阅读个性、影响了学习兴趣。此法应慎用。
2、自由朗读。这种形式必须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要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教师也可作为平等一员,加入到自由朗读中。
3、分角色朗读。在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特别是一些文艺性较强的小说、童话时可采用这种形式。运用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情感的心领神会。
4、竞读。在竞赛中,学生求胜的愿望十分强烈,处于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状态。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观察力敏锐、思维活跃、记忆水平也大大增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读。可以男女生之间竞读,也可以组与组之间、桌与桌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竞读。这种形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班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是有明显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功能,就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内容,体悟作者的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因此朗读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作为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这一新的理念下,我们必须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出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