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怎样朗读更有效》
阅读次数:[]次
阅读教学中怎样朗读更有效
武汉市中北路中学 熊 荔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更能为我们的语文课点燃书香,也更符合学生上学要“读书”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从读中思,思中悟。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中,我们逐渐发现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不能“一读遮百丑”,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以读代讲,也不是每一篇适于朗读的课文就能一读了之。
读要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得艺术,读得有效。于是,我开始了对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朗读更具有效性的研究。
就以《读碑》一课为例来讲吧。这篇文章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们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体会到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承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付出代价的巨大。但现在新时代的学生,已不再像我们幼年时对“红色教育”的情感。因此,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体会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变得有些难了。难在学生认为时代太久远,无法达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但此课感情深沉激越,思想内涵丰富,正是进行语感教学的好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挑战”
这一课。
第一次尴尬的尝试
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悲壮感,理解历史的那份沉重.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我创设情境,力图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人们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并配上了悲壮的音乐。教室里立即沉静下来。学生似乎被这种氛围感染了,我趁势深情朗读课文,并请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自选经典语句来品读。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再适时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进行评点和指导,一切看上去很顺利。
我开始点学生个别朗读体会很深的片断了。在我看来,若体会得透彻,定将读出精彩。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先后点了几组学生都不满意,不是读得平淡如水,就是生硬做作,总之,一点都没有融入情感。我只有再范读片断,指点技巧,用激情的语言鼓励学生拿出情感来。
我让学生先在下面练习朗读,同座位之间相互交流。再点起来朗读的学生虽然还是差强人意,但比起先前就已经好多了。我心中暗自庆幸,以为小有成效,于是问起读得稍好一点的一名女生,“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情感,你为什么读得这好?”。满以为她会说,我从读的这些文字的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读时我想象着什么什么样的画面等等。谁知那孩子诚惶诚恐,认真地眨着眼睛说“刚才你就是这么读的,我当然这样读了……。”
此情此景, 我无语,我尴尬。
第一次授课后悔中的思考
这样的朗读,完全是一味的模仿,而不是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的对作者情感的认同。这是完全违背我的初衷的。
“朗读”要读出情感。是要在充分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扬低徊,仅靠教师干巴巴地指导朗读技巧是不够的。因为学生通过诵读,也许能够悟出一定的道理,但由于对文本的深层内容不够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便只能浮于表面,其诵读也就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
“品析”要品出意蕴。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让学生感悟文中的形象,体会情感。看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诵读和分析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为主,读中有析、有品、有感、有悟。将学生的听读与教师的精心指导,透彻分析巧妙交融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文本诵读、品味、感悟皆佳的效果。
“品析”要品出意蕴。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让学生感悟文中的形象,体会情感。看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诵读和分析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为主,读中有析、有品、有感、有悟。将学生的听读与教师的精心指导,透彻分析巧妙交融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文本诵读、品味、感悟皆佳的效果。
朗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范读点读,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效果。在这样的感悟下,我开始了新的尝试。
新的尝试
这一次在另一个班教学《读碑》,我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多形式的品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去完成那段逐渐升华的心路历程。但要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把它读透,就必须有目的地读,有效地读。我采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
一.有选择地朗读,以读入境更有效。
一篇文章肯定要整体把握,但不一定要齐读全文。在预习充分的情况下,我这次采用速读、默读等多种方式来使学生感知全文。而文章的三、四、八、十二自然段显然是品味语言的重点,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指导性地读。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 朗读和品析有机结合,以读助讲更有效。
在这一次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反复地读、品、思、悟,与学生一起把语言文字咀深嚼透。读得精彩,就自然感悟得深;品析透彻,就自然能读出情感。
为使学生读好,传授朗读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品析到位了,实际上就是把技巧交给了学生。如品析“他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等关键语句。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体会哪里应该“着重读”,或者老师范读时注重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着重读的这些词语与情感的表达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朗读能弥补品析中的不足,分析到位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果然加深了。这时我再让学生读,就如同水到渠成,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内涵,这样的朗读效果正是我想要的。
三. 多形式、大规模地读,以读促情更有效。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互读、点拨评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个别点读、创作拼读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更有效。
在这一次的朗读教学中,我就尝试把多种朗读方式进行了有效融合。
如开头、结尾两次齐读碑文,首尾呼应,学生在两次朗读情感态度上的变化,正体现了学生读此文也和作者读碑一样,由外在认识升华到了内在情感。这时,每个学生都有了读的欲望,因势利导采用齐读的方式,更能把孩子们心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同样当学生对重点语句启而未发时,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甚至还可采用师生赛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评品比较,促进其思维。
当学生朗读过后,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它们相互评读,形成比赛的趋势,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二次课后反思
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又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并让学生们都开口读书,这样的课堂更有效。
《读碑》这一课的教学,让我真正体会到只有把朗读和赏析充分结合才能做到有效。第二次的教学,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书声朗朗,那情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的。以前学生在读书时我只会说“大点声”“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什么样的情感,你们要带着感情来读”。现在我明白了,“情感”这种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不可能口授面传,必须以读中品味语言为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关键在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关键在训练朗读,朗读又必须体现其有效性。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朗读,实际上在还是在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自身的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才能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中真正得以拓展、升华与飞跃。那就让老师们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更多的有效尝试吧!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