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构建绿色高效语文课堂之刍议
阅读次数:[]次
                                                构建绿色高效语文课堂之刍议
 
        [摘要] “绿色课堂”就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与生机、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的课堂。“绿色课堂”倡导的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容的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是一个“低能耗,高效率,高产出”的高效课堂。可以说,“绿色课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艺术。本文就旨在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内外,以问题为纽带,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课堂学习的空间,从而对如何构建绿色生态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行探索,力求在课堂中激发生命的活力,体验心灵的愉悦。
       [关键词]绿色课堂  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  质疑解疑
 
    “绿色课堂”就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与生机、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的课堂。“绿色课堂”倡导的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容的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是一个“低能耗,高效率,高产出”的高效课堂。可以说,“绿色课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艺术。
                             一、构建绿色高效课堂,课前自主学习,个性理解是前提。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话语,都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主动的、学生迫切想要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生态的教学”,这样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很多老师认为课堂中才涉及到自主学习,尊重个性的问题,我确认为,其实早在课前导学我们就完全可以做到这点。
      课前导学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课堂毕竟只有45分钟,时间紧,任务重,怎么才能在45分钟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本人觉得课前导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凡是有关课文的文学常识,生字、词的理解,其实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导学自主完成,不必浪费课堂45分钟的宝贵光阴,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平等、个性化的对话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因为阅历不同,对文本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一味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只学习一种标准观点,必将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并不重视课前导学,错误的理解为,课前导学就是给学生布置一个预习的作业,至于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如何检查预习?都是泛泛而谈,随意性很大。其实,我们只要在授课前,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做好自主学习板块的设计,将自己下节新课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编写成导学案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部分学生可以回家独自处理或者理解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做,并适当增加话题、探究活动,在第二天正式上课前,再将导学案收上来,就既可以让学生有个性化的自主思考,又能够让自己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那些大家都会的、已知的内容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而对于他们还无法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大多数同学无法理解的问题),上课时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注重这些问题的生成,必然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 构建绿色高效课堂,课中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是关键。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课堂仅剩灌输和表演。新课程强调要把过程与方式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构建绿色高效课堂,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的问题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问题情境中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那么如何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提问?善于提问?这成为了我们构建绿色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教给学生常用的质疑方法,使“无疑变有疑”。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喜欢让学生预习,并在预习中提问,可惜很多学生却无疑可问,这时,我们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变得有疑可问。
1、对课题进行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如预习《最后一片藤叶》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文章是专门描写叶子呢?还是写和叶子有关的人呢?”“这是怎样的一片藤叶?”“为什么是最后一片藤叶呢,其他的叶子怎么样呢?”……当这些疑问成为阅读期待时,教师再适时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学生便能积极有效地带着问题感知课文了。
2、抓住中心句进行质疑。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对中心句的悟读能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内涵。如在预习《勇气》这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到中心句,也就是文章结尾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是什么。”接着,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提出自己的疑问:“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信仰?”“这里的幸福、信仰具体指什么?”抓住这三个问题,就可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反复诵读体会,为感悟创设情境。
3、抓住课文中运用修辞的词句进行质疑。如比喻句、拟人句等需要悟读的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而不思则罔”,边读书边批注,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常常批注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有疑变深疑”。
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将疑问深入化的重要手段,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林斤澜的《春风》时,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北国春风的大气磅礴、具有摧枯拉朽的气概。但是,我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在多媒体上写出朱自清《春》中描写江南和煦春风的一段,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让学生提问:“读了这两段,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两种春风给你什么不同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简单提“这是哪种风?”“它有什么特点?”到“同一题材下创作的文章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直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由于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的最后解疑,逐步提高,由浅入深。
(三)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动态生成”。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语文课上运用语言感染、媒体启发等多种手段,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解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形成多种多样的思维结果。
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已经学完了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该怎么办?”
生1:我会和爸爸讲道理,告诉他友谊比木雕更可贵。
生2:我会和万芳说清楚,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并不想要回木雕。
生3:我会和奶奶联合起来,一起说服爸爸和妈妈!
生1:你的方法不好,虽然和万芳说了,但却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以后肯定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生2:不对,如果你只管爸爸、妈妈,我和万芳的友谊不是要全毁灭了吗?
师:大家的看法各有长短,每一种做法都有长处,也有不足之处。大家能不能把别人的做法的和自己的结合起来,想出一种更为合理的做法呢?
一时之间学生踊跃发言,在讨论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交流出来。当学生在争辩中感受到每一种做法都有优缺点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想出一种更为合理的做法,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三、构建绿色高效课堂,赏识鼓励、激发兴趣是保证。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在平时,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关系作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敢于亲近老师,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课余时间里,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赞赏,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尤其是对学生观点的评价,要尽量发现其可取之处,也许,他们还找不准;也许,他们还说不清;也许,他们根本还把握不住文章的感情基调,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他们敢于站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便是一种成功。所以,但凡是言之成理的答案,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错误,也应该采取策略地指出其错误的方法,保护他们学习的兴趣。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富于创意的课堂,更是高效益的课堂。绿色高效的课堂既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新境界。让我们满怀希望,共同努力,走进课改绿色高效的课堂吧!
 
参考文献:
[1] 卢志文. 绿色生态课堂断想 [J ].《吉林教育》  2007
[2]杨叔子. 对绿色教育的执着追寻——评蒋寿建《追寻绿色教育》一书[ J ]
《.理论前沿》.2008,
[3]崔学鸿. 教育应该是绿色的——由绿色GDP想到的[ J ].中国教师,2008.
 
相关资料下载:构建绿色高效语文课堂之刍议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