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立足可持续发展,重塑人文精神
阅读次数:[]次
立足可持续发展,重塑人文精神
武昌文华中学 朱晓传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一、新的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主,生活教学、活动教学,校本教研为辅的综合化教学内容模式;特别是“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趋势。
七年级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学习内容是“让我来解说”,如果这节课仅仅是定位为口语交际,课堂活动就显得较为单一,甚至可能导致学生最后无话可说的局面。为了使一节课45分钟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以“综合性学习”形式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对黄鹤楼进行解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话可说,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涉及人文、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上个月,七年级新生要到阳光基地完成为时一周的学科技活动,于是在集体备课中,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如何办好小报,如何写好见闻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且利用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更加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了转变: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去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只重“过程”,只图课堂气氛活跃,不重“结果”,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结果”上。于是,我们看到,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小说,还是诗歌,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文言文只要求学生讲大意,然后表演,基本的词语用法,句式都不作归纳。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
我在课后反思过程中,发现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课时,简单的介绍了写作背景后,就让学生表演,结果上面学生读得结结巴巴,下面学生笑作一团,莎士比亚语言的精妙之处根本没有体会出来。教学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由重“学科”转向重视“人”。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但这次的情感体验却是失败。经过课后反思,在另一个班上讲解时,让学生更多时间回归文本,默读课文,品读语言,课堂气氛尽管没有前一节热闹,但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由此可见,重“结果”与重“过程”并不矛盾。谈及素质教育就对应试一词忌讳莫深,应试能力是学生素质能力的一种,重“过程”不等于不重“结果”,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
在不少研讨课,观摩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务实。有的课课堂气氛没那么“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却更加活跃。这与老师的调动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文言文的教学,更加注重“字字落实”,字词的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选择用作文纸代替传统的作文本,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贴近了考试,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作文本则变成练笔本,丰富了课外的练笔与积累。
三、更加注重课堂效率,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经历、兴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沟通和启发,形成一个真正“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以往我在讲授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让学生分析那些词句优美,学生缺乏与书本的直接对话。除了在预习中,学生粗略的读遍课文外,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毕竟教时有限。然而,一篇文章,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底蕴,在学生对课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怎能被领会?老师的架空分析,只能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就像把金鱼从水里捞到桌面上来供大家欣赏一样,语言文字的那份韵味、那份灵气荡然无存。这就是为什么优美的课文上不出优美来的课来。后来在讲解《故乡的桂花雨》时,即使调整了教学步骤。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通过对某一景物的具体描写,写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分析时指出文章语言优美后就无话可说,现在通过模仿,“逼”着去感悟文字之美,这种模仿课文的方法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比较有效。
走进新课程,推行新课标,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语文素质。新的教学观念与旧有的教学观念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反思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有些现象仍值得关注。如语文课堂上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表黑板。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每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就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语文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及内容正面临着一场较大的变革。但有些课上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之类的话,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过去那种,以一张考卷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标准变为等级评价。评价标准由分数变为等级,是否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触及根本?如何让老师从繁琐的厚重的评价表格中“解放”出来,真正将学生评价落实到教学中去,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