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阅读次数:[]次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   王    娅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遭受冲击。在传统文化渐渐丢失的过程中,教育业也失去了传统文化直接赋予的部分真义。因此我们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以便让中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本文拟就我的一些实际做法做一点交流,不到之处敬请指导批评!
   【关键词】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读书节    阅读    语文教学   传承
【正文】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特别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下一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生活在如此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国中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受者,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当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爱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中学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可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地渗透到中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思考与实践的一个问题。
现将我在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经验和思考汇集如下,与同行沟通,请专家指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贵在“读”在中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我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加理解读书的重要性,恰好这时我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开始了,于是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一契机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课堂上有机结合。我在学生的语文课堂上增加了有关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篇目阅读这一环节,比如从《课堂作业》的课外阅读篇目和《语文读本》中选取有关儒、道的感兴趣的篇目。首先,我带领学生们读这些经典篇目。针对我们班的学生的特点,开始是每一篇每一篇带读,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培养学生对这些传统经典篇目的整体理解,也就是语感的养成,给学生一片思维驰骋的空间。在老师带读的基础上,逐渐上升为学生自觉地吟诵。要想做好这个过渡工作,我认为徐径有:一开始以优生带领差生或以小组带领全班吟诵。前者优点是由于学生间语言相似,利于差生接受,使他们无心理压力;后者即增强进一步实施后,要求全体学生齐声诵读,可使学生对这些经典篇目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对于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接着再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诵读,这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读书的环境,边读边思,学以致用。这样,利用我的语文课堂,我还给了学生诵读中华传统优秀篇目的权利,学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听老师读,通过学生自读与老师讲解结合的方式,既扩展了知识面,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朗朗的读书声还将陪伴学生度过美好的年华。
2、课下因材施教,个别辅读,也就是说让班级差生能有兴趣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篇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同样也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篇目。对于那些已经厌倦读书的学生,我是从思想上去找原因,帮他克服读书的畏难心理,让学生理解“一个不读书的人,不会有高品位”,必要时逼一逼也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好尺度,最好是动员学生自己逼着自己读,这样既可以磨练意志,又提高效果。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好的文章,好的作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只有多读,才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多读,才能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多读,才能熏陶学生的思想品德。作家赵丽宏说过一句话,“从不阅读的人,最多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我们八(3)班就是利用每天中午的一小时和学生一起阅读《世说新语》以及于丹的《<论语>心得》等,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内容也划定为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在获得为人做学问的道理的同时,又丰富了“国学”知识。
3、指导读书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组织读书交流、经典诵读比赛与每周诵读展示活动等等。如我们在进行师生共读《唐诗三百首》时,则配合晨诵、午读、暮省,让学生们准备每日一诗本,黑板上呈现每日一诗等形式,来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捕捉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精髓,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过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篇目的方法时,还应该有计划的指导阅读,才能真正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效性。在班上,通过学生带来的书及学校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一般我是让他们自己借阅,其间,我会为他们提供必读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目,让他们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当时,班上学生手里总捧着书在读,真有点书香味,心里不禁有点沾沾自喜。其实,后来通过检查学生们所写的读后感,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其实只是浅层次的,他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为此,我也苦恼过,后来,我以阅读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例,进行指导。首先,我自己先读了这套书,并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学生们很快在一周之内就读完了。课间,我发现了学生的一些话题就是和这本书有关,我凑过去和他们交谈此书,学生也踊跃参与。我的心里暗自窃喜:鱼儿上钩了。接着,我组织学生谈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也可以是一个篇章,孩子们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着眼点小了,也就更有针对性了。这时,学生们再写读后感时就完成的非常好了,不空洞,有感受,不时还能冒出一两句蕴含哲理的话语,令我惊叹!
再后来我又精心挑选了《大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梅岭三章》等四篇脍炙人口的篇目,并做了细致而生动的讲解,使同学们充分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通过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从阅读中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古典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又为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4、持久坚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阵风,而是将它和吃饭睡觉一样看待,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年开展,月月开展,天天开展,时时开展,并做到班里有计划,人人有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我不定期在班里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比如知识问答、朗读比赛、专题论坛等等。另外,我还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名人读书故事。对于这些生动的小故事,学生们都很爱听,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
读书节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在这一个多月的读书节活动中,我通过读书这一环节比较有效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经过我的带动与引导,现在我班的学生们个个轰轰烈烈的选经典、找经典、读经典、背经典。课前课后,都可以看到一部分学生分秒必争的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历史的有现代的,真是形势喜人。无疑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以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时代车轮的砥砺下将精华传承。
许许多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虽然读书节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我相信“读经典篇目,爱传统文化”这颗种子一定已在学生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只要我们的孩子们能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之中,让时代的莘莘学子在传统与现代共同锤炼下,成为时代的骄子,带动我们的民族走向更为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黄福艳.探究传统文化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4,(3).
[2]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靳玉乐. 传统文化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婷婷.中学语文新视点[M].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
 
相关资料下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