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牡丹的拒绝》说课稿
阅读次数:[]次
《牡丹的拒绝》说课稿
湖大附中 陶洁
各位尊敬的市、区领导、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牡丹的拒绝》。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其目标是通过阅读丰富多彩的各类作品,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其目标是通过阅读丰富多彩的各类作品,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这是课标,也是我执教本课的教学理念。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阅读课中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进行广泛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
二、说教材
《牡丹的拒绝》是人教版读本2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草木关情”的总标题已经提示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运用从教科书多篇散文学习中获得的有关散文及阅读方法的知识去独立阅读,在充分预习扫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文章中的“草木”关乎到的情感与主旨,并欣赏其艺术特色,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始终。
三、说学情
三、说学情
认知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写景状物散文的结构精巧、语言隽永优美的特点,明白了要在把握风物美景的特点的同时,体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领会其深刻的思考。质疑探究能力:学生文化底蕴薄弱,他们阅读文章往往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语文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思维品质: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有阅读欲、表现欲和成就欲。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学习品味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和领悟牡丹的个性美、品位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和领悟牡丹的个性美、品位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的确立旨在教会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方法,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以促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本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能用此种手法进行相关练笔。
2. 寻找关键语句,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这是教学难点。
3. 从具体事例中感悟牡丹的个性美。理解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尊重个性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是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结构特点是:淡化细节繁琐的分析,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古希腊许哲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素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其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先组织学生利用《导学案》对文本进行初步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情感线索;接着精品细读,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完成托物言志这一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效合作探究,品读语言,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最后拓展延伸,巩固核心知识的运用。整个思路遵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由理论回归实践这一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涉及的教法主要有“语言品读法”、“文本探究法”、“问题讨论法”、“适时点拨法”等,学法则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采用的评价方式有:
1.通过听读,检测学生预习成果。
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演板的方式,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3.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情况。
4.通过完成《导学案》习题,检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文本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便会有了想解决的欲望,有了求知欲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样,“先预习再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因此,课前我把《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导学案》的“走近作者”“了解牡丹”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包括张抗抗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牡丹习性、历史故事等资料,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做好铺路搭桥工作;第二,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借助工具书完成“初识牡丹,积累词汇”的基础知识积累任务。第三,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文本,以此熟悉文本,进而思考文本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同时我在“课前导学”中进行适当的学法辅导,指导学生如何朗诵、如何写旁批等。第四,我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根据学习情况,学生四人为分一组开展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主要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古曲《箫中妙韵》,同时用多媒体投影仪在大屏幕上播放牡丹花的图片。我设计这个有声而无语的导语的目的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典雅的音乐导入,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课前播放古曲《箫中妙韵》,同时用多媒体投影仪在大屏幕上播放牡丹花的图片。我设计这个有声而无语的导语的目的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典雅的音乐导入,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然后我用类比法导出对文本的探究:无论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还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无论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还是“红于二月花”的霜叶;无论是“野火烧不尽”的野草,还是“云翔霓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牡丹,人们对于喜爱的事物都寄寓了无限的深情。爱莲花,显示了周敦颐的高洁和雅致,而对于朱自清则表现了他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爱梅花,彰显了欧阳修的孤傲与不屈,而对于毛泽东则展示了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爱牡丹呢?表现了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怎样的情怀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情感线索。
1.解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什么疑惑呢?
设计目的:遵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充分相信学生,以学生的质疑和理解作为教学的起点。事实证明,学生在认真落实《导学案》之后,大都能准确的回答这一核心问题,即“拒绝什么?”“为什么拒绝?”。这远比由老师抛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也能读懂大家的作品!
这样,学生带着成就感,怀着浓厚的探知欲,迅速沉浸在对文本的解读中了。
(三)精品细读,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探究、解答的问题有:
1.牡丹要拒绝什么呢?其中原本属于她“自己的荣誉”指什么?
2.拒绝之后带来的是什么?
3.她为什么要拒绝?
4.“拒绝”体现了牡丹的何种品质?
5.作者如此评价的用意何在?
6.作者为了体现这一写作意图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究拒绝的原因时,原本设想引导学生由表层的、自然原因,进而找到内在的、本质的原因,实际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从全文的角度把握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解说也很快引导还未理解的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进而引发了更进一步的讨论。给我的启发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直接教授学生知识更为有效!
学生活动:
1、读说结合。依据文章的自然分层,分段落细心阅读。组内可以采取齐读,或一位朗诵好的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作圈点勾画等地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2、读写结合。归纳概括文中的词句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问题。并请小组推举一位上来写。每题由两个组上来板书。其他小组进行评分,
完成以上教学环节,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以物写人,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并且归纳出主旨。
(四)合作探究,品读语言
学习的内容:通过重点品读“牡丹的拒绝”“牡丹花开”“牡丹花落”“作者感悟”几段。
围绕内容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有:
1.哪些句子写出牡丹拒绝的姿态?
2.当看花人姗姗步入王城公园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3.作者是如何表现花开之美的?
4.人们喜欢看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作者为什么要写牡丹的落花,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等等。
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及发言时间,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纠正错误。
(五)课堂练习和小结
1. 让学生自己总结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技巧,并通过仿句练习拓展延伸,巩固成果。
如:学习了这篇散文之后,你认为可以用牡丹来比喻哪些历史人物?请仿造以下句式。(100字)
2. 让学生归纳鉴赏语言的几个角度,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六)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把课堂上的写作练笔拓展成一篇托物言志小散文写在作文本上。
六、说反思
(六)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把课堂上的写作练笔拓展成一篇托物言志小散文写在作文本上。
六、说反思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如果说本节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
1. 熟知学情,精心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只有鉴于学情的教学才是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
有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应该有预设,老师的预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生成问题的教学。但怎样真正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呢?不要教师的预设,学生的阅读就个性化了吗?我认为个体个性不等于。预设与生成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在熟知学情的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预设是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生成的。关键要是预设什么。我这次的课堂第一问就是“看到标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被点燃了。达到了是以一定的预设来唤起学生广泛的生成的目的。所以,预设应该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平台,而不是等着学生回答的不可变更的答案甚至思维的陷阱。
2. 合理引导,突出主体
在教学中,我经常走下讲台,走进学习小组,询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适时进行引导解答,提高了课堂效率。整节课,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 相信学生,教学相长
这节课重难点的突破都是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实现的,而且小组之间的倾听和互评,更有效的推动了全体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甚至有一种为荣誉而战的自豪。这让我很感动。给我的启发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直接教授学生知识更为有效!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有些学生很想朗读,时间有限未能如愿,而被点起来的学生又读得一般般,未能很好的达到朗读的效应。 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吃的是大锅饭,未能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既要重视教师的素养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唯其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路。我认为,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把课堂45分钟真正意义上地交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的导引求知过程中获得发展,让45分钟折射出艺术的光彩,让师生一起分享语文教学的快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