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校本课程建设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阅读次数:[]次
校本课程建设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审视近年来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学校从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
 
                                                                        ■向海英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在为中小学课程实践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对广大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视近年来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学校从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
 
    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思想认识偏差。比如,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延伸,导致学校课程体系中诸多要素的交叉、重复、偏失;认为校本课程是有别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独立课程,致使既无国家课程导向,又无地方课程内涵,亦无校本意蕴的所谓“课程”比比皆是;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混淆了课程的性质与形态,也曲解了校本课程的本质,等等。
 
    第二,问题意识缺失。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问题意识缺失,即对自己学校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如何整合、课程的目标定位如何、课程实施策略是什么等,缺乏明确的、科学的把握。
 
    第三,特色特长情结。一些学校在实践中误把发展学生的某种特长当成学校的发展特色,又把据此编写的教材、开发的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些学校将学生的特长发展局限于某项活动的开展或某种技能的培养,不了解特长发展对学生的意义与作用,结果往往是为特长而特长,既忽视了学校常规性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又弱化乃至消解了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
 
    第四,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一些学校忽视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致使教师失位或边缘化;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缺乏基本课程素养的情况下开启了校本课程开发之旅。于是,被动应付、盲目模仿、标新立异、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成为校本课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要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需要中小学校长带领学校教职工切实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予以把握,从全局视角对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做好顶层设计。课程开发秉持什么理念、校本课程的形态与目标如何确定、怎样诊断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如何整合与安排、采用哪些方法与策略、如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哪些方法评估课程实施效果,等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做好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迈出校本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第二,提升课程领导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建设的空间与质量,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的构建、课程发展规划编制、课程制度的建立、课程发展团队组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实施管理等方面。其中的关键是,校长要准确理解课程本质,凝聚起学校课程思想,制定出学校课程发展方案,切实提高课程开发者的整体素质。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必须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学校的课程开发行为,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人员资质、责任规定、实施步骤、保障措施、意见反馈、工作改进等。其重点在于,打造团结合作的课程队伍,明确各个层面的权力分配,保持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确保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第四,聚焦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以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来体现的。关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多年来我们走过了从强调双基到提升能力、综合素质发展的历程,当前着重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据此,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的先进经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与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质量标准体系,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素养,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各学科应该怎样规定自身的内容、体系、程度,各学科之间如何整合,各学段之间如何协调,等等,就有了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科之间内容体系独立、互不融合的拼图式组合状况,才能真正走上内涵式提升质量的轨道。这样的校本课程建设才能凸显其价值与意义。
 
    第五,强化教师主体地位。其一,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实践,离开教师的反思,校本课程就丧失了其本真价值与鲜活的生命力。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实践,才能检验课程的适切性、可行性,使之适应国家要求、地方特点、学校实际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未来需求,才能彰显校本课程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其二,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性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经验的有效增长和意义建构,才能使课程实施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经验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其三,教师以主体身份置身于从决策、开发、实施到评价这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其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发现新的课程生长点,推进课程的创造性发展,提高课程的品质和境界,使课程实施由单一、静态、封闭真正走向多元、动态和开放。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4.10.23)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