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阅读经典与通俗
阅读次数:[]次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阅读经典与通俗
 
 
语文学习的过程, 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而每一种辉煌的文化,往往在其经典著作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着集中的表现。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文学教育,以此作为学习语言、传承文化、滋养新一代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中国是个文化从未间断的古国,留下文字记录的文学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汗牛充栋”的文学典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学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有利的契机和条件。首先,它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继承;其次,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充实了文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了文学教育的方法;第三,世界范围内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和已取得的经验可资借鉴;第四,一些制约文学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逐渐淡出,文学教育面临着更为宽松的文化环境;第五,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文学教育,并明确了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新世纪的文学教育也承担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首先,它要更深入地研究时代发展对文学教育的新需要;其次,它要更细致地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第三,它要更积极地借鉴和创造适合汉语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方法;第四,它要更主动地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在人文话语和全球话语相交织的时代语境中,应当如何开展文学教育?以下就这一问题谈谈浅见。
文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不能绝对化,还要有引导和限制。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施教主体性、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以及编者的编辑主体性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创作主体性和编辑主体性是内隐于教材中的,它们包含了作者和编写者的创造性劳动,因此阅读教材首先要尊重这些劳动成果,要有“同情的理解”,这是发挥师生主体性的前提。施教主体性和学习主体性都是外显于教学过程中的,它们表现为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多向度对话。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从指导学生方面说,他要力争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从处理教材方面说,他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个纯粹的文学文本转变为体制内的教育文本,要经过时间的积淀、编者的加工和教师的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它会负载很多附加信息,符合一定的文学价值观和教育目的观,才能最终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学生接受、理解文本的主体性,不能是无限制的,在教学中要避免因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出现的文本解读弊端,如脱离文本的自由发挥、过度阐释、错误解读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放任自流和虚假对话等。
相关资料下载: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阅读经典与通俗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