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作文艺术功能浅析
阅读次数:[]次
作文教学之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浅析
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       师丽萍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优秀的文章往往离不开其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功能主要有三个:细节之中显特点,细节之中见真情,细节之中有情趣。
关键词:细节描写  特点  真情  情趣
1919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时隔六年之后,鲁迅先生对该文中的同一件事进行了重写,这就是近年来鄂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选入的《风筝》一文。对比两文,其在语言上最大的差异是变简短叙述为细致描写。
如《我的兄弟》中的第一段:“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重写后的《风筝》中这样写道:“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望着天空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前者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的由来,过于简单。后者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变叙述为描写,变简陋直书为精心经营文字,周密安排文章布局。”(引自钱理群著《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将所叙述的事情具体化、丰富化和形象化,使文章有了更丰厚的内涵。可见,适当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优秀的文章往往离不开其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     细节之中显特点
好的细节描写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有特点的细节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记忆,把与之有关的联想出来,在想象中补充出来,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只写过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老师读书时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读书时的陶醉之态,“通过这精心书写的一笔,寿老先生的形象,在‘我’,也在我们读者的心目中,发生了一个逆转:由‘可畏’变成‘可爱’,而且还有些‘可笑’,而可爱与可笑正是一块钱币的两面。”(引自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材料二: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巻;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描写街上的柳树,马路上的白光,便道上的尘土,以及狗、骡马和小贩们的反应等细节渲染出天气之燥热,为后文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中暑在暴雨中淋湿生病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材料三:沈石溪《第七条猎狗》中的场面描写。
这时,竹楼木梯“咯吱咯吱”响了,召盘巴提着火药枪迈出竹楼。艾苏苏连忙把赤利一推,高呼一声:“快逃!”
赤利后退了两步,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召盘巴和艾苏苏,急遽地一转身,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纵身一跃,跃过两米高的用叶子筑成的泥巴墙,向大黑山飞奔而去。
姹紫嫣红的叶子花瓣纷纷扬扬撒落一地。
赤利是芭蕉寨老猎人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也是召盘巴养过的最称心如意的猎狗。在主人召盘巴和野猪搏斗时,赤利因为正在对付准备从背后袭击召盘巴的毒蛇而无法分身去帮助他,被误认为不忠,被捆绑起来遭到毒打并将被杀死,召盘巴的孙子艾苏苏趁爷爷不在时放了赤利。以上场面描写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以及景物的渲染,生动地表现了赤利在遭到主人冤枉后为保性命而被迫逃跑时矛盾的心态和快速奔跑时的情景。
二.     细节之中见真情
经典的细节,总是不但有特点,而且有真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里说:“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下面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写出来的感情深度如何。”(引自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也是情感的重要性。
材料一:王先霈《怀人三章》中描写汪老师的细节。
汪老师走路迈着外八字步,高抬重落,从不左顾右盼,也不大与人打招呼,而是自顾默念诗词文章。有一次,前往教学楼途中,行经运动场附近,飞过来一个排球,刚好打在他的面部,眼镜被撞落在地上。学生们吓到了,站着不敢动。汪老师什么也看不见,蹲下身子,像盲人一样两手在周围一番摸索,终于摸到眼镜重新戴上,继续迈起八字步,嘴里念着诗文,走了。汪老师始终没有把头转向球飞来的方向,更没有发一句声问是哪个班级、哪些学生在打球,他甚至不知道这几分钟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他,眼神中是惊慌、畏惧、愧疚而后则是十分尊敬的心情。
时隔多年,作者因怀念和感戴之情,深情回忆了自己读初中一年级时自己语文的汪老师。汪老师走路时的样子,习惯于边走路边吟哦诗词的特点,汪老师被学生打飞过来的球打到后的动作,没有任何责问的处理方式等等,历历如在眼前。细节中传递的是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的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材料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怀念,在描写秋景秋物中,不着痕迹地点染秋色秋味,传达秋的况味。于是在文字之后,我们看到了赏秋人悠悠然的神态、闲情、兴致,懂得了他从老远的南方跑到北方,一早就坐在院子里,自得其乐,满怀兴味地品尝秋味的姿态和情趣。
材料三:朱自清《背影》中的场面描写。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一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语言朴实,饱含真情,感人至深。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长久地留在了作者心中,也留在了无数读者的心中。这里的细节并不优美,语言也没有诗意,但却特别感人,因为这些细节表现的是父亲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一心只在儿子身上的一种情感。没有表面的诗意,却有深层次的感动人的力量。
三.细节之中有趣味
袁宏道曾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情趣;余光中的《桂子山望月》写出了桂的情趣:“千株晚桂徐吐的清芬,沁入肺腑贪馋的深处,应是高贵的秋之魂魄,一缕缥缈,来附我凡身。”精彩的细节之中往往也饱含着作者的情趣或理趣,沈从文的文章中有许多这样的地方。
我小船已泊定,吃了两碗白面当饭,这时正有廿来只大船从上游下行,满江的橹歌,轻重徐急,各不相同又复谐和成韵。夕阳已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地方了。这全是诗。
1934年,沈从文因母病还乡前,向夫人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这是一重情趣。一路奔波,舟行劳顿,且有安全之虞,而在信中只字不提,只言沿途好风光,这是二重情趣。船至泸溪时,于满江橹歌中感受诗意,于世俗声响中品味雅趣,这是三重情趣。作家笔下的橹歌成韵,夕阳入山,船上人语,各种声响等等都是风景,是美,是诗,而这些景物的美好显然表现了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这就是作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老马兵见翠翠痴痴的站着,时间过了许久还不回头,就打着咳叫翠翠说:
“翠翠,露水落了,不冷么?”
“不冷。”
“天气好得很!”
“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的喊了一声。
接着南方又是一颗流星划空而过。对溪有猫头鹰叫。
“翠翠,”老马兵业已同翠翠并排一块儿站定了,很温和的说:“你进屋里睡去吧,不要胡思乱想!”翠翠默默的回到祖父棺木前,坐在地上又呜咽起来。守在屋中两个长年已睡着了。
在《边城》中,当翠翠唯一的亲人爷爷去世,“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只翠翠一个人守着一只渡船,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我们在诸多古典文学的作品中,都体会到了这种悲悯。当《简·爱》中的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祝福》中的祥林嫂于寒风中拄着拐棍沿街乞讨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悲悯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让文学拥有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拥有了它独特的趣味。
细节之中显特点,细节之中见真情,细节之中有情趣。事实上,经典的细节之中这些特点往往是兼而有之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的对于故乡的描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简洁的文字,既写出故乡当时衰败、荒凉的情形,又传达出“我”的悲凉、沉重的心情,而寥寥几笔,一个“横”字,随即勾勒出一幅萧索、苍凉的风俗画来。
在有些作品中,不仅有精彩的细节,还有细节的反复。
“所谓细节的反复,指的是在同一篇作品中,某一个细节多次出现,而且每一次出现都有所不同,往往是在第一次出现的那个细节的基础上延伸了,发展了,具有了递进意义或转折意义。”(引自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沈石溪的小说《戴银铃的长臂猿》中给人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关于银铃这一细节的反复。
文中有长臂猿南尼在故乡表演中逃向森林时的银铃声:
南尼头也不回,飞快跃出椰林,逃进与曼蚌寨毗邻的莽莽无际的原始森林,只留下一串清脆的银铃声在椰林里缭绕。
有我们在森林里焦急地寻找南尼时听到的银铃声:
我凝神谛听,微风送来了一丝银铃声,丁零零,丁零零,和潺潺泉水、婉转鸟鸣组成了一支奇妙的乐曲。
有南尼在森林里哀求猿王接纳它时的银铃声:
南尼跪伏在猿王面前,摇头晃脑,再三哀求。它脖颈上的银铃也跟着颤动起来。美妙的银铃声飘到树上,树叶婆娑起舞;落到江面,江水涌出一朵朵浪花。
有南尼为了保护老母猿,被迫跟着我们回马戏团时的银铃声:
    长臂猿愤怒而又凄婉的叫声持续了好几分钟,像是在进行生死诀别。我们快走出山垭了,猿群猛然停止了叫唤,山野静极了,静得像掉进了深深的枯井。丁零零,丁零零,传来一阵美妙的银铃声;丁零零,丁零零,银铃声越来越响,像一支深情的歌。我一看,哦,原来是南尼的那只银铃,正从悬崖上滚下来。银铃越滚越快,在太阳下闪着美丽的光华,就像从天上滚下了一轮月亮。
银铃这一细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正是在关于银铃这一细节的反复与延展中,让人焦急让人欣喜,让人惆怅让人悲伤,让人惭愧让人感慨,让人内心涌动无数复杂情绪。在老舍的《骆驼祥子》、孙犁的《白洋淀》、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中外作品中也都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的反复。
 
 
相关资料下载:作文艺术功能浅析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