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优秀教学设计1(国家级比赛)《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阅读次数:[]次
课题 |
人教版八年级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 |||||
学校 |
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 |
教师 |
吕琳艺 |
课型 |
新授课 | |
概述 |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本节课既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延伸,又是下一节课《平等尊重你我他》的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懂得理解与尊重别人,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第九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交往品德,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所以本节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 |||||
教育
教学
目标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1.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及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体会换位思考对自己对他人带来的情感慰藉,形成关心、尊重、理解他人的品质。
3.感受身边的凡人善举,培育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能力目标 |
1.通过播放视频,小组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赠送名言”、“你说我说”的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他人,用欣赏的态度与人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交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社会学堂”的情境,学会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 |||||
知识目标 |
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实质。
2.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掌握换位思考的要求,懂得换位思考是理解、尊重、体谅他人。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 ||||
难点 |
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涵
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 |||||
学情
分析 |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本节课学习者特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是武汉十一崇仁初级中学的初二学生。
2.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3.通过之前的学习,初步掌握人际交往中理解和沟通的方法,懂得礼貌待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缺少换位思考而产生矛盾的现象还比较多。
4.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较强。
5.初二年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还属经验型,难以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涵。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 |||||
教学
策略
选择
与设计 |
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感受不同人物的立场和心情,知道换位思考的要求。通过教师点拨引导,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课堂提问、反问、追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激发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能力。
3.讨论法:围绕视频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
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切入点,“情感铺垫——情感生成——情感升华——情感回归”为主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教师主导引领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有序、高效地学习。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情感铺垫
走进“孔子”,品味国学之美
|
导入:武汉十一崇仁中学的命名和吕老师学校的校训“立己达人”,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孔子“仁”的思想。本节课的课题就与“仁”有关,即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赠送名言
名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板书: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导:我们要学会善解人意,对人持着平等、尊重、友善的态度去相处。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先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是对方,愿意得到怎样的对待。
板书:内涵、实质
名言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结:我们在谋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
1.借助生活常识,感性认识第一句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及实质。
2.对这两句古训作进一步探讨,为深入理解下一知识点“换位思考”作铺垫。
3,借助教师总结,熟悉教材内容,形成简明扼要的该课主旨。 |
本环节通过“校训解读”、“赠送名言”等活动,意在让学生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内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初步养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达到“情感铺垫”的课堂效果。 |
二、情感生成
走向“社会”,体会换位思考
|
●创设情境
环卫工人高师傅最近有点烦,儿子的大学学费还没找落,又到了交房租的时候。家里经济闹饥荒,这使他非常着急。他一边骑车,一边寻思着找谁借点钱。一不留神,把一个过马路的老人撞倒在地。
老人倒地不起,双手抱着右腿痛苦地呻吟起来。这时,四周静悄悄的……
提问:
1.高师傅可能会怎么做?
2.被撞老人的家人可能会怎么做?
过渡:事实上,今天的这个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充满大爱的武汉。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事件经过。
●播放视频,小组合作探讨
高运明夫妇和李爹爹一家身上有哪些做法值得点赞?为什么?
板书: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总结: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只有想人所想,才能与人为善。
板书:换位思考的要求、实质 |
1.体验情境,思考问题并分享答案。
2.观看视频,了解高运明和李爹爹的故事,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寻找情感共鸣点。 |
1.创设“救与不救”的情境,发散思维,激发情感,学会考虑对方的感受。
2.遵循“问题教学”策略,使用多媒体资源延伸课堂视野,以“同一案例”贯穿课堂,剖析解读教材内容。
3.通过视频,体会换位思考对自己对他人带来的情感慰藉,
4.通过小组活动,寻找值得点赞的做法,掌握换位思考的要求、实质,形成关心、尊重、理解他人的品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拓展,达到“情感生成”的课堂效果。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三、情感升华
走近“身边”,感知与人为善
|
●播放微视频《理解感恩,善待他人》
●你说我说
1.假如我是父母,希望子女怎么做?
l 2.假如我是老师,希望同学们怎么做?
l 3.假如我是班干部(班长、组织、卫生委员....),希望大家怎么做?
引导:换位思考,是一把通往与人为善的钥匙。我们遇事多想别人,多给予少索取,将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
过渡:换位思考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治国的原则。
●展示图片
图片一:凡人善举走遍全国
图片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图片三:习近平联合国峰会演讲
总结:这不仅是我国与人为善的立场,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 |
1.观看微视频,了解生活中缺少换位思考的现象。
2.换位思考,回答问题。
3.观看图片,了解凡人善举,关注时政。 |
1.通过微视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我反思。
2.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运用“学中思,思中学”的脑力风暴法激发学生“横向”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角色“模拟”活动,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达到“情感升化”的课堂效果。
3.了解身边的凡人善举,感受社会的正能量,领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离我们并不遥远。放眼国家生活,感受”善”为我国立场,提升民族自豪感。
|
四、情感回归
走回“孔子”,弘扬国学之道
|
●课堂小结
l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课后拓展:日行一善
寻善源--学习先进人物;
存善心--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发善言--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行善事--帮助他人,和谐相处
总结:善不在大,滴水汇海,善并不远,随口可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就能让善举积石成山,成为中华圆梦的强大动力。
|
1.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谈自身的收获。
l
2.了解课后拓展任务及意图。
|
1.通过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开展”日行一善“的道德实践活动,树立与人为善,从我做起,培育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情感回归”的课堂效果。
|
板书
设计 |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内涵
2.实质
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换位思考的要求、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