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初中思品研训:核心素养影响终身 李俊文
阅读次数:[]次
核心素养影响终身
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  李俊文
2016.10.14
老师们:上午好!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核心素养影响终身》。
一、核心素养的由来
1、首次提出核心素养。
为了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概念,1997年发起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随后欧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政府文件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人们开始系统研究这个问题。
2、回顾前人的足迹。
尽管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首次提出核心素养,2014年我国政府文件第一次提及“核心素养”,但是探索核心素养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很早就有人在探索这个问题。
1936年10月15日,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 57岁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演讲,《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在这次演讲中,他这样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准确地说,留下来的不是教育,是核心素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真教育”,其实就是“核心素养”的教育。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临终之前追问的是“核心素养”。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是中学生,时髦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知识”似乎是核心素养,知识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刚刚走上讲台,人们开始反思,知识教育是分数教育,声讨鞭挞[tà]应试教育。自此以后,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始注重基本技能。此时此刻,“知识与技能”似乎成为核心素养,注重“双基”成为课改先锋的口头禅。
本世纪初,人们觉得“双基教育”不完整,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三维目标”视为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开始学习注重过程。
现在专家、学者、教育部门根据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人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2016年9月18日,北师大课题组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框架。各大媒体纷纷推出重磅新闻,该框架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考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开始的,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这种要求越来越重要。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核心素养?其实,不必执著于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答案,对核心素养的探索本身就是教育改革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收缩拓展、收缩拓展的过程,从广义社会教育到学校教育,现在又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点在培育人、发展人。
3、核心素养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历时3年。
2016年2月,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
2016年9月18日,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二、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1、核心素养,影响人的终身发展。
崔允漷ku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他界定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面对突发事故,司马光临危不惧,冷静理智,处事果断,机智救人。这些品质和能力就是核心素养。
人们常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素养,就是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1923年到1929年,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生活学习了6年。钱学森曾经说过,北师大附中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对人的一生起作用的是核心素养。
北师大附中成立于1901年,当时制定了“勤学分”、“学习分”、 “体操分”等“三分并举”的办学方针;1912年办学方针明确为七条:锻炼强健体格、陶冶公民道德、培养民族文化、充实生活技能、培植科学基础、养成劳动习惯、启发艺术兴趣。1922年,北师大附中的办学宗旨概括为四条:培养健康身体、发展基本知能、培植高尚品格、养成善良公民。办学方针由“三分并举”到七条再到四条,其实都是核心素养的探索。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阅读《论语》知道,孔子的学生淡忘了“礼、乐、射、御、书、数”等专业知识,铭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些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影响了孔子学生终身发展,也影响了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论语》中的言行就是今天人们谈论的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少数的关键素养。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吃五谷杂粮也好,吃山珍海味也罢,最终通过人体吸收的核心营养,就是五种: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五种元素就是食品核心营养。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哪个学段,无论是哪个学科,教育学生最终形成的核心素养,不外乎就是三种:健康、品德和智慧。
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少数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基本素养中的“少数关键”素养。
北师大课题组核心素养框架是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并不适用于每个中学生。如果按照北师大课题组核心素养框架培养学生,学生做到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那么这样的学生不只是全面发展的人,简直就是理想中的完人,膜拜中的圣人。从整体看,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能面向少数,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要求。从个体上看,全面发展不是全才教育,不是完人教育,而是个性发展,特长教育。扬长避短是成功的捷径,一个人只要具备了6大素养之中的一、两个素养,18个基本要点之中的三、四个要点,就足以能够立身行道,成为杰出的、卓越的、有突出贡献的人。
各位老师,包括我自己,扪心自问,框架中的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你具备了几个?你能够全部做到吗?坦率地说,我一辈子也做不到。
3、《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只有一个:品德!
《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德”为先、“德”为首。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强调一个“德”字。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德育主阵地之一,其核心素养只有一个,品德。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德”逐渐被人们提炼总结,形成了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倾向。简单地说,品德就是人们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程度。遵守程度越高,品德就越高尚。遵守程度越低,品德就越败坏。
根据孔子的教诲,品德就是一个字:“孝”。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孝行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也是最基本的孝道。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根据现代人的理解,品德就是一个词:责任。一个有品德的人,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这种人能够做到对自己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对事业负责任,对祖国负责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任。
三、我对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时至今日,顶层设计只是公布了一个“框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任务尚未完成。例如,根据核心素养框架修订各学段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体系,修订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意见,等等。顶层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不能等待观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仍然可以在各自岗位上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
1、实践新理念需要勇气。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不缺乏新理念,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的确,做比说更困难,实践新理念需要胆识和勇气。
(1)自由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数都会背诵,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人不多。我是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学生报到,我在黑板上告知学生,自由选择同桌,自由选择座位。每个人给我写一个纸条,表达自己的心愿,愿意担任班干部、组长的同学直接写出来,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愿。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学校、教师、学生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是我的教育梦想。
(2)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很多人纸上谈兵,头头是道。但是行动起来浅尝辄止,捉襟见肘。开学第一天,我要求学生参观新学校。参观之前,黑板上写了几十个问题,学生做笔记。例如,学校名称是什么?师德监督箱、校史陈列室、图书室、档案室、广播室、校长室、吴继德名师工作室、团委、教导处、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体育组、各年级教师办公室、学术报告厅、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升旗台、校园地带、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等,具体方位、楼层、门牌号码。
学生可以独自一人参观,两人一组、四人一组也行,自由组合,自主探究,实地考察,还可以询问校园里任何人。一个小时以后,提交问题答案。一个小时后,学生陆陆续续地回到教室,提交探究结果。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向我诉苦,学校像迷宫,校园很大,跑得很累,但是还是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清楚。学生不是在课本上找答案,而是在校园里、在运动中寻找答案,不仅体验深刻,认识了新学校、新老师,而且觉得初中生活非常有趣,充满了无限期待。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人人皆知的服务理念。许多人口号喊得很响亮,一旦行动起来大相径庭。多年来,我们学校的广播操懒懒散散,松松垮垮,拖拖拉拉,不堪入目。这学期我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开始整顿广播操。我要求学校在操场上打点定位,用黄色油漆在塑料操场上打上1100点。于是,有人反对,操场上点多了,操场破坏了。我就告诉他们,操场保养和学生素养,孰重孰轻,不言自喻。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操场破坏了没关系,学生素养提升了,育人目的实现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现在我们学校学生一人一个点,站在点上。全校1100名学生站在操场上,横成排,纵成对,对角站成一条线。队伍整齐了,学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多年来,我们学校图书室外来人员可以参观,但是学生无一人进去,也无一人借阅图书。硬件设施上百万,纯属摆设。这学期午休时间,我主张开放图书室,允许七年级午休期间到图书室看书、写作业。当时,有人反对,午休时间老师下班了,谁管理学生?学生损坏桌椅、图书怎么办?我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了,桌椅、图书损坏了也是值得的,以人为本不是说说而已。图书室开放一个多月,每天一名学生干部负责登记学生姓名、班级,负责管理阅览室纪律。学生安安静静坐在图书室学习,死气沉沉的图书室开始有了生机。
(4)德育为首
课堂教学是中学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聆听,这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如何发言呢?抬头挺胸,直视前方,声音洪亮,语速缓慢,清晰简洁表达自己的思维。在说话的时候必须考虑别人的感受,别人听起来轻松、亲切、愉快。这就是美德。学生如何聆听呢?保持安静是美德,认真倾听是美德。我经常让聆听的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能够完整表述出来的学生,即时表扬和鼓励,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这就是有品德的人。
2、情感目标是首要的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我始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记忆实际上就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愈深刻,记忆愈恒久。
我们有很多的生活经历,有的很容易淡忘,有的却铭记终身。大卫•林登在《意外的想法》中解释了这种现象。
在我们的脑海里,哪些经历要永久存储,哪些经历要马上删除,有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这是一个重要的记忆,存下来,放在醒目位置”。这个信号就是情感。当你心怀恐惧、高兴、爱慕、愤怒或忧伤之情的时候,这些情感会将你的经历标记为特别重要,赋予你独特的个性记忆。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强迫他们记住一些事实,习惯于运用非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情感与记忆截然分开,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有些教师善于营造情景,想方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喜怒哀惧的情感体验之中,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在七年级课堂上,上课前学生通常是齐唱一首歌,而且每学期只唱同一首歌。例如,《感恩的心》、《给我换颗心》、《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活出生命的色彩》、《爱国奉献歌》,等等。一学期反反复复唱同一首歌,目的就是情感渗透,情感浸润。情感教育需要时间,需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需要等待和耐心。
我在七年级、八年级课堂上,教学中我通常播放典型视频,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刺激,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小孩被鸡追》这个视频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播放给大家看看。
一位台湾学生给老师写了十七句话----《老师,您听我说》,第一句话是: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个教书的机器。第二句话是:老师,请您把我当成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这是学生对情感的呼唤,也是学生对情感的渴望!广大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感情、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3、方法比知识重要。
天下的路千万里,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走路的方法。十来分钟的路程,步行;半个小时的路程,骑自行车;出发地、目的地都有地铁站,乘坐轨道交通;一两个小时的里程,公共交通不便利,自己驾车;上千公里的里程,乘坐高铁、乘坐飞机。无论路程远近,人们总会选择适合自己出行的交通方式。
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内容是无限的,但是学习的方法是有限的。只有掌握了适当的学习方法,无论什么内容都是可以学会的。传授学习方法,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钱学森多次回忆,当时的北师大附中特别注重理解,“分数”不受追捧,“死记硬背”很受冷落。学生临考试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学生并不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学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下午下了课,还非要玩一阵不可,到球场上踢一场球,天不黑是不回家的。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
在国外,过度复习,重复刷题,死记硬背,猜题押题,往往被视为舞弊行为。2015年10月20日,美国中学入学考试(SSAT)官方给考生发送邮件称,取消2015年9月19日中国区的所有Upper Level SSAT(高级)考试成绩,当日在北京和上海参加该考试的考生一共有357名。理由是对该次考试的数据进行仔细调查和分析后,SSATB(美国中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有充分理由对此次考试成绩的有效性进行质疑。
《道德与法治》第15页正文,最早,“学习”一词出自《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指雏鹰开始学习飞翔。
雏鹰是如何学习呢?听讲?作业?背诵?考试?我故意将雏鹰的学习方式同学生现在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
比较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回答不是,我再次追问,它到底是如何学习呢?
学生开始了思考,思考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洞穿文字”的功底。我就引导学生,雏鹰的学习方式是:观察鹰妈妈飞翔,模仿鹰妈妈飞翔,振翅尝试飞翔,练习飞翔,直到飞得更高更远。
雏鹰的学习方式,你们学会了吗?
学生不置可否。我再次引导学生。小时候,你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就开始了观察、模仿、尝试、练习,你们说话、吃饭、走路、骑自行车、游泳,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学会的。此时此刻,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学习。
对比、联想、想象,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习也是如此。
首先,我把雏鹰学习飞翔同学生现在的学习方式对比,学生一头雾水。然后,把雏鹰学习飞翔同学生小时候学习说话、吃饭、走路对比,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突破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强化学生对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的认识,懂得、明白我们所看、所听、所触、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
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才有了课堂教学,有了班级学习,学校学习,这就是正规学习、正式学习。
正规的、正式的学习方式,通常有听、说、读、写;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背诵、记忆、理解、运用;对比、联想、分析、归纳;假设、猜想、推理、验证、实践,等等。教授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4、身教重于言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当以德修身、以德服众、立德树人。否则,丧失了做教师的资格。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中指出,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要使学校不受这种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恐吓。但是我们经常以考试的名义恐吓学生。下周一就要考试了,这次联考全年级排名,考试不及格的请家长……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暴力。但是我们经常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的威信不是来自人为的权威。但是我们经常以权威自居,老师讲的都是考试要考的,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要求去,你一定能够考上重点高中……
师德是教师之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些都是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身教胜于言传。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不断修炼自身的道德品德,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化。
相关资料下载:初中思品研训:核心素养影响终身 李俊文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