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七年级:《傍水而居》教学案例
阅读次数:[]次
傍水而居——江城武汉
 胡国庆
一、教学目标
【课标对应】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武汉水都美景、地图、文字及视频资料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认识。通过对水的时空了解,认识水对武汉的重要性。用情感接力方式升华人水相依关系,从热爱家乡到建设家乡,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人水(地)和谐。
    2、针对武汉市在水方面的问题,能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
    1、感知武汉三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武汉人们生产和生活状态。
    2、训练填图能力及从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能力,理解两江分三镇空间格局。
    3、加深对武汉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能联系现实、联系生活,体现综合课程特色。
 
【过程与方法】
    音乐和美图入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展示水之地,水之史让学生在时间、空间上了解武汉,认识社会。探究水之利、分析水之忧、思考水之策、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分析解决社会现象、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生应深刻认识到“水”对武汉的城市成长、人们的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设家乡的建议。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教师自己开发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时,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如何体现人地(水)关系、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探究性。
 
四、设计思路
    1、关于教学内容
    本课依附于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傍水而居》一课,并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教材上看,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太湖流域、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但这三个案例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傍海,对中国更多的傍江河而居的内陆城市来说有些遗憾。内陆学生认识水与本地区意义和作用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同时考虑到武汉水文章太大,武汉人与水关系重大及时间限制,本课主要选取内容为武汉与水,对世界与国内同类区域的比较不能兼顾。同时注意到对武汉地区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亲和、亲近、亲切。因此,把学生的生活积累、体验作为课程资源,从探索时空,走进社会角度设计教学内容。
 
    2、关于教学方法
    水之美采取图片欣赏,水之地采取填图和分析地图,水之史采取视频资料体验总结,水之利采取合作探究交流,水这忧、水之策采取独立探究交流,水之情进行情感升华,拓展探究延伸课外。
 
    3、关于学生学法
    通过读图、析图,指导学生学习利用地图,教师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体验性学习,启发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既要有热爱武汉之情,也需要有建设武汉之智。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
 
    五、教学资源准备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已有的社会知识,收集网络资源(准备大量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源),自主编辑学习资料,设计学生探究学习任务单,选取和课堂教学契合的资料,开发与教材和课标吻合的地方性特色课程资源。
 
    六、教学过程
 
    (一)水之美(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联系教材傍水而居的内容,导出武汉,感受欣赏武汉的水之美,展示长江(大桥),汉江(睛川桥),东湖,中山公园等美丽风景(背景音乐为与武汉古琴台有关的古曲《高山流水》)
 
    (二)水之地(从空间了解武汉自然环境)
    (多媒体展示政区图,武汉在什么位置)
    (多媒体展示地形图,武汉属于什么地形)
    (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图,说说武汉属于什么样的气候)
动手探究:填一填武汉水域示意图(请标明汉阳、汉口、武昌及其分界线长江、汉江)
 
    师生共同完成地图水域分析:
1、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2、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穿城而过。
3、中国最大城市内湖——东湖,中国唯一的百湖之市。武汉地理特色:滨江、滨湖。
 
    (三)水之史(从时间上了解武汉与水)
   (学生观看资料,以汉正街、汉口为例,以形象资源了解体会武汉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学生用词语体会总结)。
 
   (四)水之利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问题:联系生活,探究水对傍水而居的武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学生分组探究、老师指导)。
(学生交流,老师鼓励评价和适当总结)
 
探究要点
1、城市格局影响(师生交流)
2、生产影响:水运交通方面,农业和渔业方面、淡水资源方面、工业和商业用水方面,旅游资源方面等。
3、生活及社会习俗影响
4、文化影响(如抗洪精神,武汉人性格、码头文化、市民文化)
 
(五)水之忧
(多媒体播放98洪水视频)
探究活动:水给武汉带来哪些问题,你能说说你的对策和建议吗?
(学生谈“我发现的水问题是……”,“我的对策是……”,老师鼓励评价和适当总结)
(多媒体播放炸楼行洪视频)
 
探究要点:
1、洪水问题(渍水问题)对策:加固堤防,保证行洪等。
2、填湖、湖面减少问题   对策:立法保护,政府政策等。
3、水污染,水质下降问题对策:江湖连通等。
武汉提出打造生态水都的思路:两江四岸齐绘江滩美景,江湖连通共修生态水网。
 
(六)结束语
武汉因水而兴,缘水而盛。武汉的历史是一部人水相依,人水相搏的历史,今天我们懂得了:人和水必须和谐共处。
(水之情)情感接力活动:我爱武汉市的水是因为
(理由必须说明水对武汉人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外拓展探究)
1、比较一下:武汉同太湖流域、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相比,有哪此相同点和不同点?
2、收集一个武汉与水有关的故事。
欢迎浏览胡国庆老师历史与社会博克:Http://gqhu.blog.whjy.net
 
七、设计反思
 
    本课依托课标和教材,借鉴人教版教材威尼斯水城思路来设计本课。从教材倡导的探索时空、走过社会角度设计内容,力图体现人地关系。同时,考虑了了解武汉,热爱武汉,建设武汉课程的综合价值。水之史、水之利、水之忧从内涵上讲都是水的影响,本节课为了强化,分环节处理;武汉的水是一篇大文章,地方资源开发如何亲近,走过课标,融入教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设计完本课后,我个人认为:如果有充足资源和资料支撑,采用课外完全探究式学习方式,以汉正街兴衰(或汉口)为案例,学生分水之美小组,水之地小组、水之利小组,水之忧、水之策小组主题探究,学生探究活动充分、探究时间更充足、探究能力更张扬、探究体验更丰富,是以为憾。
 
傍水而居——江城武汉
(课前多媒体滚动太湖流域、大鱼岛村、威尼斯地图及图片,背景音乐为古典“高山流水”)(导入)学习了傍水而居这一课,有同学跟老师说:老师,我发现书上的三个例子都是沿海的,太湖流域人主要是傍湖而居,大鱼岛村、威尼斯人是傍海而居,怎么没有内陆的?这个同学学习注意观察思考,不错,在中国的内陆,更多城市是傍江河而居。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内陆城市的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水之美图片,背景音乐为武汉有关的古曲《高山流水》)
这是哪个城市啊,对,是我们的江城武汉,这段音乐就是武汉有关的《高山流水》。今天我们一起以武汉为案例,看看傍大江大湖而居的内陆大城市怎样傍水而居。
 
(水之地)了解武汉,咱们先用地图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自然条件。看地图,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武汉在什么位置。
(多媒体展示政区图,武汉在什么位置)
对,武汉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中国南方。在地图上看,武汉也是中国的中部,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什么崛起战略?对,中部崛起战略。再看看武汉属于什么地形?
 
(多媒体展示地形图,武汉属于什么地形)
注意观察地图,在地形图上一般绿色部分代表什么?不错,代表平原,那么,武汉属于哪个平原?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武汉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图,武汉属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
 
大家前面学的知识很扎实,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隆水丰富,雨热同期。所以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对,水稻。了解了武汉的位置,地形,气候,我们再来重点看看武汉的水。考考大学,你能把武汉三镇的位置和长江、汉江在武汉水域示意图上填出来吗?有没有同学上来帮教师填出来?
 
(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填图,同时请一学生在黑板上填图)
大家填的对吗?学生勘误,教师评点,师生共同完成填图任务。我们一起看看武汉地图,看看武汉的水域。在地图上,浅蓝色的一般代表什么,对,代表水。看武汉的水域大不大。大,占整个武汉面积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一。长江和汉江在武汉交汇,把武汉分割为三镇,是名符其实的“江城”。在地图上,其它大大小小水域是什么?湖泊,对,湖泊在武汉市内密布,武汉现有147个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是什么湖,嗯,东湖,它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大江大河大湖,所以武汉的水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大气。滨江、滨湖。
 
(学生看图,师生互答)
(水之史)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武汉傍水而居的自然条件(说的时候强调“水”字),那么历史上水对武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学生观看资料,以汉正街、汉口为例,以形象资源让学生了解体会武汉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
 
通过这段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从武汉城市的产生看,武汉是因水而什么?这个同学概括得不错,因水而兴,因水而强,因水而生。那么,从武汉的发展来看,武汉是因水而什么?对,因水而盛,因水而强,因水而昌。(教师板书)。大家从这段资料体会到武汉人和水的关系是人水相什么?人水相依,筑江堤说明什么?人水相斗。
 
(水之利)人水相依说明水与武汉人有着密切关系。现在考验我们合作探究能力,四个人一组探究一下,水对傍江而居、傍河而居、傍湖而居的武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注意探究与水的联系)。等会每组派一个同学全班交流你们组合作的成果,看看哪一个小组合作的效率最高?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问题:联系生活,探究水对傍水而居的武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学生分组探究,老师指导)。
 
我们现在看看各组探究的成果,看哪一小组合作的效率最高,大家互相交流分享。哪一个小组先来?
 
(学生交流,老师鼓励评价和适当总结)
刚才大家探究水对武汉有利的一方面,大自然对武汉有恩惠的,其实水有温柔的时候,也有大发脾气的时候,而且这脾气我们是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播放98洪水视频)
(水之忧)这段资料说明水给我们也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武汉人也因水而忧。现在大家依据学习资料3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独立探究,你发现武汉存在哪些水方面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对策呢?
 
(学生“我发现的水问题是”——,“我的对策是——”的思路交流,老师评价和适当总结)
 
同学相互交流各自所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对策。
武汉最大的水问题是什么?为此我们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我们一起看著名的汉阳江滩炸楼事件;
 
(多媒体播放炸楼行洪视频)
武汉市2006年提出来的建设武汉的目标是什么?打造生态水都。怎样打造生态水都?有副对联,大家一起读一遍:两江四岸齐绘江滩美景,江湖连通共修生态水网。
 
(多媒体展示对联,播放有关措施图片)
武汉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武汉的历史是一部人水相依、人水相搏的历史。过去我们临水用水而并没有善待水,现在我们用水,更爱水、护水。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懂得了:人和水必须保持什么关系:和谐共处。
(水之情)现在我们来开展一个情感接力活动;我爱武汉的水是因为什么?请同学说说,看谁说得最好?
 
(拓展探究)比较一下:武汉同太湖流域、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资料:武汉简介
资料1:武汉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
特点
备注
地理位置
长江中游;秦岭一淮河以南;中部
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得中独厚)
主要地形
江汉平原
地势平坦低洼(汉口地势最低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河流湖泊
 
长江汉水交汇;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5%以上;大小湖泊147个(得水独厚)
资料2:武汉人文条件
 
    武汉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88种,其它水生物共有45种。
 
     武汉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最多的城市,人均拥有水量是全国人均的40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少有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充足的工业和商业用水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是中国水费最便宜的城市。武汉以阳逻港为中心,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发展重工业,建立新兴工业城(包括武钢)等。
 
     汉口江滩同黄鹤楼、东湖、长江一桥一起成为武汉四大最响亮的名片。
武汉通江达海。自从一桥飞架南北以来,如今武汉长江段崛起的六座跨江大桥,进一步印证了武汉“九省通衢”的说法,更是体现了城市大气磅礴,也促成了汉口汉正街、武汉江滩等的兴起和繁荣。
 
    武汉人的生活(衣、食、住、行、娱乐)都直接或间接受水的影响。排骨藕汤、各类鱼丸成为武汉特色的平民饮食。夏天的赤膊蒲扇、夏日江边排起的竹床阵。社会习俗、娱乐有汤逊湖鱼丸一条街、玩水、国际渡江节、春节里的武汉采莲船等。
 
     武汉城市格局是水的杰作,江汉汇同,携手孕城,三镇鼎立。两江三镇也就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基本框架,人们往往习惯问你在汉口,武昌还是汉阳。武汉的街道分布和名称都有沿江,沿河,沿湖分布逶迤的特点,一条街道10公里甚至20公里在武汉也就不是很稀奇了。街道名称很多与水相关,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也就不奇怪了。堤、桥、湖、海类的地名很多。
 
    抗洪精神、武汉人性格、码头文化(吉庆街文化)、市民文化无不显示水对武汉精神的锻造。
 
资料3:关注现实
 
     临水用水而不惜水,视水为敌、为物,没有确立正确的“人水观”。目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21.2%,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可利用水源逐步减少。如大量生活污水流入东湖,致使东湖水不能做饮水用,甚至有的地段不能接触,破坏了环境。夺水而居,填湖成地。如现在的北湖、后湖、杨汊湖和晒湖等都曾经是湖汊,现在要么有名无湖,要么湖已成塘。湖泊减少,污染加剧,我市基本上没有可以为饮水水源的湖泊。有些江滩废弃不用,不是美景而是险地,甚至是污地。武汉居民用水“泼辣”,用水量是北方城市居民用水量的2-5倍。
相关资料下载:七年级:《傍水而居》教学案例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