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莫言与新文学的整体观
阅读次数:[]次
 

莫言与新文学的整体观
                              张清华/

汉语新文学诞生迄今已历百年,其研究需要一个连续性和谱系性的整体观,这既利于对莫言作出公允的评价,同时也使整个新文学的研究变得更为客观:第一,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的几代作家共同创造了乡村世界与农业文明的哀歌与挽歌,以莫言为标志,这种整体性经验的处理成为了最后的文学景观;第二,莫言传承了鲁迅和五四作家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但是又将这一延续变得更为丰富和多维,这是百年新文学的精神脉系所在;第三,在历经启蒙主义写作、革命文学之后,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作家重新找回了民间文化的价值与立场,以此将当代文学推向了更为宽广的美学空间;第四,当代作家虽历经了文化人格的矮化,但这种矮化同时也是一种自觉的退守与归位,仅从逻辑上以此推论当代文学的低劣与衰败是主观和短视的。

 

新文学整体观曾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度炙手可热的话题,那时的几位青年学者曾对于这个总体性的构想有过十分精彩的见地(1)。但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真正在研究与批评实践方面贯彻了这一总体逻辑的却并不多见,倒是以对立性思维来进行割裂式评判的看法会更为常见,连外国人也习惯于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2)的说法。类似的思维显然有一种无意识暗藏其中,即从逻辑上说,当代文学是低端的文学,因为很显然,现代作家大都是有留洋经历的,都懂得外语,传统文化素养也普遍是很高的;而当代作家则普遍缺乏这些条件,自然也不太可能写出好东西。然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似乎给了这种定见以某种震撼,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当代文学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思考其与新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谱系的话,那么当代文学是不是应该被给予平等的对待?

显然,本文的目的并不止于是对莫言创作本身的一个评价和讨论,而且是一个事关整个当代文学应该如何考量,如何建立其思想资源与精神谱系,如何构建评价的视野与坐标,如何看待其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自从莫言获奖以来,确实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试图将其置于整个新文学的谱系中来予以观照。有专家甚至还召开了题为诺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的学术研讨会(3),有多名学者发表了与此相关的文章(4),自然,笔者自己也贡献了从鲁迅到莫言:这是一个谱系的观点,认为鲁迅是莫言精神上的路标,莫言则是一个将之发扬光大的传承者。所以,莫言拿到诺贝尔奖,是整个汉语新文学的总结和收获5)。与此同时,笔者还有一篇更为详细的访谈文字《应该在鲁迅与五四以来的文学谱系中认识莫言》(6),就关于谱系的说法有更为详细的讨论。几年时间过去,如今再看,觉得这一问题还有必要重新予以思考,展开讨论。讨论从五四作家到当代作家,从鲁迅到莫言,他们之间究竟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又产生了怎样的传承、变异、深化和蜕变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阐释,不止可以回答莫言是否是一个与现代作家同样重要的作家,同时还可以作为新文学如何才能作整体观的一个范例。

相关资料下载:莫言与新文学的整体观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