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初中研训
《我的“长生果”》教学实录
阅读次数:[]次
《我的“长生果”》教学实录
武汉市第25中学   周燕
【研究问题】
    针对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品析语言。
【研究目标】
    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文章语言的妙点,在教师的启发和与同学的互动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研究策略】
 1、根据文章语言的特点,重点教会学生用“删改法”品析语言,不面面俱到。
 2、教师先做示范,带领学生共同运用“删改法”品析语言,然后指定段落让他们自行品味。做到有示范,有引导,有独立,有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2、学习“删改法”这一品析语言的方法,从而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平时爱读书吗?一般读些什么书呢?
生:我喜欢读《青年文摘》。
生:我一般读《读者》。
生:我读名著《格列佛游记》。
师: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些书呢?
生:我喜欢里面的小故事。
生:这些书的情节很曲折,人物也很有意思。
生:我可以学习里面好的词句,对我的写作有帮助。
生:读这些书我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很多做人的道理。
师:看来,大家从课外书籍中的确收获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看看作者从读书中又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大家翻开书108页,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教师板书:①“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结构文章的?③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些片段?)
师:浏览就是快速地阅读,一目十行,根据要求迅速在文章中搜寻相关信息。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
生:指的是书。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结构文章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从“最早”、“后来”“上小学”、“上初中后”这些词看出来的。
师:这样结构文章有什么好处呢?
生:能够使文章脉络清楚。
师:是啊,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能够让文章层次清晰,我们要像这个同学一样善于发现文章里面的标志性的词,这样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要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让我们的文章也清楚明了。
师: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些片段?
生:最早的读物是“香烟人”的小画片,然后看到了基本真正的连环画,再就是到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的图书。
师:上初中以后呢?
生:到学校图书馆读大部头的小说。
(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①读小画片;②读连环画;③读文艺书籍;④读大部头小说。)
师:从作者的阅读中大家发现了什么吗?
生:读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生:读书的数量越来越多。
师:“数量”这个词不太准确。
生:读书的篇幅越来越长。
师:无论是幼时的小画片,还是初中的大部头小说,所有的书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大家发现了吗?
生:都是彩色的。
(全班哄然一笑。)
生:都是文学书籍。
师:是啊,现在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时,要像作者那样选择有益的文学性强的书籍来阅读,一定收益良多。
师:现在,请大家回到文章的题目上,作者为什么将书比喻成“长生果”呢?
(学生没有反应,在苦苦思索。)
师:“长生果”的典故出自哪里?长生果有什么作用?
生:“长生果”的典故出自《西游记》,吃了长生果可以长生不老。
师:书和长生果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书是人的精神食粮,能够滋养人的心灵。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勾画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生:作者小学一次作文得了“甲加”,13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小小说。
师:读书提高了我的写作创作能力。
生:文章的第8段最后:阅读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能力。
生:第13段中,读书还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师:我们一起将最后两句读一读,除了增强理解力外,还有哪些?
(生齐读)
生:还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还锻炼了我的记忆力。
师:大家在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完整性。
生:第2段中,读书还让我对文学发生越来越浓的兴趣。
生:还有第12段和第15段中获得的写作上的感悟,也是读书的收获。
(学生似乎无话可说,一片沉默。)
师:除此之外,请大家看到第3段最后一句: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什么叫“充盈”?
生:觉得充实了。
生:因为获得了知识,扫去了无知,使自己头脑日益充实。
师:综合大家找到的语句,请用简洁的语句归纳一下,读书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收获呢?
生:提高能力。
生:培养了兴趣。
生:还拓展了想象力。
生:这也是能力中的一种。
师:对,想象力、理解力、写作能力,这些都是属于提高能力,可以概括在一起。
生:还可以丰富知识。
师:对,还能使我们获得人生的感悟。这也是作者将书称为“长生果”的原因了。将这几点重新理一理,正确的顺序应当是什么?
生(齐答):先是培养了兴趣,然后是丰富知识,再提高能力,最后是获得人生感悟。
(教师督促学生做笔记。)
师:正是因为读书给作者带来了诸多的收益,所以作者对书的情感用文中的词来说是?
生:陶醉。
生:喜欢。
生:痴迷。
师:大家觉得哪个词更准确?为什么?
生:痴迷。更能体现爱书的程度深。
师:“痴迷”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可是作者却用细致的描写将这一情感再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析文章生动细腻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品析语言的方法:删改法。删就是删除,改就是替换,通过比较我们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接下来教师做示范。师板书:将“美差”换成“好事”或“工作”,“抢”换成“夺”或“拿”,将“卖力”一词删掉,“饱览”换成“看一看”或“浏览”。)
师:请大家看到第4段的两句话,我们比较一下删改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美差”说明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表现作者很喜欢买香烟。
师:对美好的事情仅仅是喜欢吗?
生:说明作者对买香烟这件事心生向往,将作者对小画片的喜爱表现得突出。
师:真棒,我们理解词语要能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才会更准确。
生:“抢”说明大家都争着去做,更突出“美差”。
生:“卖力”说明她拼命地叫喊助威,为的是能看一看画片,更体现她对画片的痴迷。
生:“饱览”就是像肚子饿的人吃饱了一样。
师:对,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看一看,而是要看够,那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饱”形象地体现作者看后的满足感。
师(小结): 通过“删改法”,我们发现了看似平凡文字中的闪光之处。接下来,请大家仔细阅读第6、7段,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揣摩作者语言的妙处。
(生默读,揣摩勾画旁批。)
生:我选择的是第6段的“那时,我因迷醉阅读而不遵规守矩的事屡屡发生”这一句。如果将“屡屡”换成“经常”,就不是很好。“屡屡”比“经常”表明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更多,好象每天都有一样,也就说明我痴迷读书了。
师:对,“屡屡”说明发生的情况比较频繁,更能表现“我”对阅读的迷醉。
生:我选第6段的“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将“忘吃忘睡”改成“不吃不睡”感觉就不太好,“忘吃忘睡”说明陶醉于读书,全然忘记了吃饭睡觉。
师:可是为什么“忘”就是不能换成“不”呢?
生:“不”是主动的选择,而“忘”更能体现不自觉地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师:看来品析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这样分析才能准确。
生:我品析的是第6段的“我就一头扎进桌斗里”中的“扎”,如果换成“钻”就不好了。
(下面有一个同学小声说:“还可以换成‘埋’啊。”)
师:对啊,为什么一定用“扎”呢?
生:“扎”的速度快。
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扎”说明用的劲很大。
生:“扎”说明作者忘我地投入,体现对书的如痴如醉。
师:大家点评得准确而深入,本来老师觉得这个字用得很一般,可是经过大家的品析,我发现这个字用得真是太妙了。
(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奔”字用得也很好。)
师:这个同学太害羞了,我帮他把问题提出来,他认为第7段中“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里”的“奔”字用得很好,为什么好呢?
生:形容跑得很快,说明图书的吸引力。
师:那就用“跑”啊。
生:“跑”不行,“奔”的速度更快一些,像飞一样,才更能表现书对我的吸引。
师:在这一段里,大家觉得“绿洲”这个词怎么样?
生:读“绿洲”想到了沙漠。
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作者发现文化站,内心是欣喜万分的。
生:那为什么不能换成“新大陆”呢?
师:比较一下,读这两个词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生:“绿洲”中的“绿”感觉生机盎然,它比“新大陆”显得有生机,更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惊喜。
师:对,“绿洲”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体现了书对一个孩子心灵的滋养。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删改法”品位文章的语言,大家掌握得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大家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美点。作者通过修辞、动词,形容词的使用,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将自己对书的痴迷,在痴迷中获得愉悦体现得淋漓尽致。课下请大家模仿课文,完成一个片段描写,表现自己痴迷于某事的愉悦。今天的学习内容到此结束,下课。
   
相关资料下载:《我的“长生果”》教学实录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