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职教幼教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意见
阅读次数:[5]次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意见
王红芳
 
      教师们都知道幼儿园体育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但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测量、评价幼儿的运动量是否达到却缺乏专业技能。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又直接关系着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成效。体育活动运动量取决于活动时间、密度和强度。长期以来,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多以观察法,凭借对幼儿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运动情绪等来判断幼儿运动量的大和小,但这种评价方式难免失准。为此,合理地分布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时间、科学测定幼儿运动密度和强度、保障体育活动在增进幼儿体质和健康方面的效果,要求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必须掌握这一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
     体育活动运动总时间是保证幼儿运动量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运动总时间太短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对幼儿的身体就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之,运动量太大则有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所以,科学地安排体育活动各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备课环节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1.开始部分约1-2分钟,主要用于排队、交代要求。
      2.准备部分约3-6分钟,主要用于运动量不大的、有针对性的准备练习活动。
      3.基本部分约10-22分钟,主要用于主要的学习内容。
      4.结束部分约2-3分钟,主要用于放松。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密度
      1.密度是指体育活动中幼儿实际练习时间与全课程总时间的比例,标志着单位时间内运动练习的重复次数。
                      实际练习时间总和
运动密度= ------------------------------×100%
                        活动的总时间
      2.体育活动的密度一般在40-60%为适宜。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强度
      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决定体育活动运动量大小的核心要素。
      1.运动强度测定方法:
    (1)准备秒表、登记表。
    (2)选定测定对象:1—2名,中等水平,事先谈话。
   (3)一般通过心率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和运动后恢复情况(生理负担曲线)以及体育活动各部分的平均心率与安静时的心率之比来判断体育活动的强度。
                    安静+开始+准备+基本+结束+课后10分钟的平均心率
运动强度= -----------------------------------------------------------------------
                                             安静时的心率
       2.幼儿运动强度适宜范围
     (1)幼儿体育活动的平均心率在140次/分钟—170次/分钟之间较合适。心率最高不超过180次/分钟,最低不低于130次/分钟。
     (2)生理负担曲线高峰应出现在基本部分之后,高峰值在130-150次/分,活动结束10分钟后应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
       3.运动强度图示法
      1.标准型
      横坐标表示运动心率,纵坐标表示运动时间。将体育活动不同阶段的运动心率用线连接,就形成了一节体育活动的运动曲线。顶点的运动心率一般不超过180次/分。
      2、双峰型
     (1)前低后高型
      前低后高型运动曲线通常在冬天用到。先开展一个运动量小的游戏,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使身心兴奋起来,再开展运动量稍大的活动。
   
     
     (2)前高后低型
      运用多峰式的游戏结构,能较好地保证活动强度,一个个活动小高峰的形成、回落、再形成、再回落,符合幼儿负荷规律。前高后低型运动曲线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运动曲线。
    
       4.运动强度观察法:
                                观察幼儿生理负荷评价参考表
         等级
项目
轻度疲劳
 
中度疲劳
非常疲劳
面色
稍红
相当红
十分红或苍白
汗量
不多
较多
大量出汗
呼吸
中速
较快、加深
急促、节律紊乱
精神
愉快
略有倦意
疲乏
食欲
良好、较大
一般
降低
睡眠
入睡快,睡眠好
较慢,睡眠一般
很难入睡,睡眠不安
      幼儿在活动中如出现轻度和中度疲劳则表明活动量适宜,如果出现非常疲劳则表明活动量过大,教师要及时调整,采用减少练习次数,增加休息、讲评次数等方式来调节运动负荷量,防止幼儿运动过度。
      四、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建议
      1.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策略
    (1)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2)多运用运动信号。体育课中教师标准的口令、干练的手势以及一些辅助用具如口哨、小旗等都是进行教学的有效信号。信号的运用也有讲究,特别要注意将预备令发到位,如“预备——起”、“跑步——走”;也可适当培养发令常规,与幼儿形成呼应,如“向前看齐”——“一、二”等,往往会收到令人鼓舞的效果。
   (3)适当发挥短小儿歌的教育促进作用。如教小班幼儿进行跳跃练习有一首帮助掌握动作要领的儿歌:“小脚并拢,小腿一弯,轻——轻——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在大声练这些儿歌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借助语言符号自己对自己的意向、思维和动作进行指导、监控和调整,也就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
   (4)恰当运用口令:(介绍后演练:口令接龙)
     规范动作型:抬头挺胸,向前看齐;解放军真正好
     评价激励型:某某某走得好,向他学习;
     时事宣传型:08奥运,任我行
      2.练习指导策略
      运动能力有别于其它各方面能力,它主要靠反复练习去获得。教师有责任了解幼儿身体运动规律,向幼儿提供适宜的练习方法、步骤和组织形式。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专家进行了研究。如陆克俭教授发现:先练习“摆臂”,再练习“摆臂起跳”,再鼓励幼儿尽可能跳远。这一练习的方法和程序,有利于更多的幼儿更有效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多数幼儿的学习效率。练习的方法有:重复练习法、条件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循环练习法。
       3.教材选择策略
      各种体育活动都能影响幼儿身体的发展,但是,每一种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发展的影响又有一定局限性。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教材的选择和搭配上要尽量做到上下肢结合,避免局部疲劳。比如 “推小车”游戏是锻炼上肢力量的活动,“跨跳”是锻炼下肢力量的活动,几个教材互为补充,以达到促进孩子均衡发展的目的。
      另外,体育活动中的某些动作,具有非对称性的特点,主要使身体的一侧得到锻炼,我们在指导这类活动时,应注意引导进行另一侧的练习,使两侧都能得到运动。
综上所述,结合幼儿“易疲劳易恢复——动静交替节奏快”的生理发展特点,我们用四句话来概括体育教学选材原则,即“多器材、大容量,节奏强、变换迅速”。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