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职教幼教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阅读次数:[6]次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以能力为基础(Competency—based)的培训方式。 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方式首先是由英国提出,并在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被广泛采用。使职业教育毕业生适应就业单位需要,在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学上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中职学校在教育上所寻求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实施电子化课件教学和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等是实施教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改、教学方法
我校是一所以电子类专业为主,含计算机、经济管理、模具为辅助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传统的中专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我校决定组织教学及管理人员,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结合我校的师资、设备和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寻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达到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办出自已的职教特色。
通过对现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针对各类专业的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发现了有相当多的不适应之处。为此,围绕更好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的目标,我们制订了各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大胆地对教学在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上进行改革,并于2007—2009学年开始进行实施。经过几个多学期的改革实践,在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也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要求
中职学校是典型的招收大部分落榜生的学校,大多数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不规范,思想品质差,厌学情绪明显,造成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传统的追求升学率,培养了少数能考试的好学生,淘汰了一大批“失败”者,他们存有失败的心态,产生不了内部动力,集中表现为自信心、学习积极性较差,特别难管。有的英语、数学只考十几分的,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会默写的学生进入职校。
为了寻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除了应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应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要求,并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如果我们还是沿袭传统的“三尺讲台,三寸舌、二寸粉笔、一本教案”,纸上开机器,就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要求。从“专业性”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各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培养的毕业生应是应用型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任务使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学历型转向应用型,对中专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即掌握专业所必须的文化与专业知识,又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保证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教学上应该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在德国等中等职业教育较完善的国家中,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达到1:1。应该注意的是,实验教学是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理论性人材,而不能培养工业生产型技能人才,应通过行动导向法教学(即项目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以前工科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目标是技术员,作为工程师的助理,要求毕业生掌握的能力主要是设计能力,因此以往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对操作技能的培养较少。因此,对工科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工种操作技能的培养,应将工种操作技能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专业课程需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在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专业知识来自于工业生产中,这些知识具有“现场感”和“动感”,用书本、用板书、用语言甚至用图形也较难生动表达清楚。因此,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教学效果较差,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困难。根据这一特点,如果我们的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毕业生应具有一技之长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三年制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应只是一个工种,而应该覆盖一个岗位群(专业范围内所覆盖的各主要工种)。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该是宽范围的。但由于工业技术的知识面广,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毕业生不可能在三年时间内全面掌握专业范围内的所有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应该在熟悉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强化某一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具有一技之长。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各类职业教学的不适应性
传统的中专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上一直是沿用中国式的大中小学通用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室中,学生对着教材听,教师对着黑板讲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现在教师采用了挂图、幻灯片、录像、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但由于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中,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结果在教室的常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抽象、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使教师感到专业课难教。
在实践教学上,教学时间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所占比例很少,不能达到培养工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外,传统的中专工科类专业与大学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相似,过份注重安排实验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而企业各工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训练安排较少。我们现在工科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工人(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不能适应“较熟练的操作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的组织上,拘限于传统的每天6节课,使得实习场地和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与市场接轨。一是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企业工种的要求,二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某一种课程的选择性。因此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这些不适应性,如果只是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科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科职业教育特点不适应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的改革方案的出台与实践,正是目前工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上一台阶的保证。
三、改革后的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要求,我校确定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以下改革:
1.重新确定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将以前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员改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技术工人)。人才规格要求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各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达到专业各工种的高级工水平,某一种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中级工水平,其它各工种达到初级工水平。根据以上要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市场工种的需求,每学期对每门专业课都应该抓过程性管理,定期结合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安排时间进行模块实训,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能从中及进得到反馈信息,而不是等到毕业时安排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来检验。通过这种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以及过程性跟踪,培养的毕业生即能满足专业范围内岗位群各工种的工作要求,又能突出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
以前我校的部分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说有点像“万精油”,样样都会一点,样样都不精。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安排是:
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军训与入学教育)和专业课程,第五学期将专业强化和就业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专业方向进行强化学习。最后一学期为毕业实习。
2.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少数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在教室进行课程设计训练和毕业设计训练。改革后,每一学期每月在实训室进行一次大型的模块实训课程,主要进行实践教学,一个月一循环,交替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为1:1。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使理论与实践能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在实训室进行的教学模块中,先将学生分组小组,每小组选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教师引入项目后,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行信息收集、计划制定与确定,计划实施、成品检测、与教师的共同评价,在实训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一些专业还以发挥学生的创意、想象力为主。
3.理论教学手段的改革
对一些“现场感”和“动感”性强的专业知识,除了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外,在教室进行教学时,尽量采用大屏幕录像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
4.实训教学(技能课教学)的组织模式的改革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今年又申请到了300万国家电子实训设备,又将增加26个电子实验室。为充分利用设备资源,采用项目教学,每一个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根据专业课课程计划,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5.教学模式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原来增加较大,对专职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又提高一个新的台阶,每门课程至少要开展四个小项目和一个大型项目。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水平。我们一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立,以老带新,加大对新老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对请企业的一些高级技术人才来学校定期培训或送到企业、外校进行技能培训,三是在校内利用休息日和假期进行培训。
四、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在2007年10月确定后,于2007—2009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在各专业中组织实施。通过两年的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教学调查。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专业知识更容易理解,操作技能掌握得更为熟练。这一改革措施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但改革中也反映出以下问题:
1.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较辛苦。主要是每一项实践教学项目(技能课)的准备工作较多,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较为复杂。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组织与管理,这将是工科类职业教育有待研究的课题。
2.实践教学耗费大,教学成本较高。在实践教学中,有设备、工具的损耗,有电力和材料的消耗,这些都使教学成本急剧上升,影响办学经济效益。为此这也将成为工科类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研究的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生产服务相结合。
3.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待继续加强。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工作中。对原有专职实践指导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要重点引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部分环节如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理等方面需要学校资源的配合、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马玉青.计算机绘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交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P54-5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P5-12。
 
                                                        (字数  4418)
相关资料下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