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次数:[]次
经典阅读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能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热的前辈“大家”之手,这些经典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因而,文学经典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
人要生存、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中,就得有自己解释社会、交往社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综合,就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人生境界宽窄高低的空间,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扩充自己的“心灵空间”,纵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阅读文学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描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我们在阅读中去经历前人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无论《罗密欧与朱丽叶》、《复活》还是《阿Q正传》,其深刻寓意,对生活的洞见,至今仍能给人们许多启迪,仍能增长人的见识。再比如说,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著作,仔细想想,鲁迅所揭示的国民的劣根性,今天难道已销声匿迹了吗?有的方面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所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作品,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同时,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而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会给人带来多少帮助。
当然要想在经典中见其大得其深,我们就得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存在,同时也还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阅读经典就是与我们伟人的先知进行情感交流,假如我们自己鄙俗狠琐,我们哪有与这些先知对话的资格?浅薄之徒和庸俗之辈不会去阅读更不会去重读经典,经典对他永远是种冰冷和异己的存在。只有那些既品行高尚又修养很深的读者,伟大的先知才会与他倾心交谈,经典才可能向他敞开心扉,他才会在经典中找到温暖和安慰,才一会在经典中感受到审美的快乐。
经典作品代表了民族乃至人类在精神和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他们不会像流行时装和应景小曲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他们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民族。民族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比如自强精神,它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经典”的写作时代虽远离我们,但它们在艺术并不“落后”于我们。就时代而言,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有六朝的骄文和明清的小说,他们都成了今天不可企及的艺术典范。就作家而言,我们今天有哪个诗人能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比肩?就作品而言,今天谁能写出《离骚》这样宏伟悲壮的诗篇?谁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首先,经典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性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基本字词知识、基本语法知识、基本修辞知识和基本文学知识。因为当代语文教学中的经典不仅仅是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使用的经典,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经典阅读,学生势必能够提高自己的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这就包括:增加词汇的掌握量;提高对语法规则的熟练程度,因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就是建立在大量的白话文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实践基础上的,所以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阅读必然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解掌握;扩充基本修辞知识和基本文学知识,经典作品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经典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
最后,经典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性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