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2015年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阅读次数:[]次
湖北省水果湖高中 蒋冲
2015年6月9日-20日,承蒙前辈师长的关照委派,我参加了2015年湖北高考政治的的阅卷工作,在阅卷工作中感触良多,获益匪浅。
6月8日晚,我赶到武大培训中心报考入住,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一些交流,因为第一次参加湖北高考阅卷,心下忐忑,所以9日一早,我和一些老师就早早的来到了武大2号教学楼,结果见过大世面的武大门卫们并没有按时开门,淡定的等到了9点多才开门准入,可能在他们看来是每年一次的例行公事。
进入阅卷室,我们就发现早已分组完毕,基本上政治阅卷已武大政教专业的研究生为主体,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多次参加高考月了。我被分到了38题第2问的小组,共23个阅卷员,其中高中教师4人,19个是武大学生,另外每小题设1个阅卷小组长,由武大的老师担任。
在评分设置上,38题第2问14分,设置了3个给分点,第一个给分点是“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6分,第二个给分点是如何用好赤字资金的第一个方面“优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2分,第三个给分点是如何用好赤字资金的第二、第三个要点6分。也就是说14分的题必须分3次给分才能完成一张试卷的评分,有效避免了模糊给分、随意给分的情况,也能很细致的看到两次阅卷的具体给分差别,方便控制分差,因为高考阅卷都是双评,取两次评分的均分,当两次评分的分差超过3分,就需要有第三位老师评分,再把第三位老师的评分与前两位比较,取最接近的两次评分的均分,另一老师的评分作废,不予采用。
在评分细则上,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交流讨论,才达成一致。主要是4个高中老师和1个大学老师在讨论。比如:在第一个给分点“财政赤字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加赤字能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3分的要点上,如何细化?就争论了很久,最后确定的办法是:答出积极的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分,答到能扩大财政支出或者刺激总需求中的任意一点就2分,答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不给分。第二个讨论很久的问题是把如何用好赤字资金理解为如何发挥财政的作用,从而把答案转化为财政的三大作用,是不是合理?要不要求理论结合具体材料?讨论很久后,确定方案是可以而且应该这样理解,答案必须理论联系材料,但是转化的答案不能给满分,最多只能得到后面8分中的5分。
确立标准后,9日下午开始试评,试评后再次讨论了细则,做了一些微调。10-19日就是紧张的阅卷开始,上午8点30-11点30,下午2点-5点30,中间各休息15分钟。阅卷过程中,小组间会通报各个小组的阅卷进度,各个阅卷员的进度,评分的采用率等情况,以此来确保又好又快的完成阅卷任务。我在完成11000分试卷后,开始停止阅卷,去谢试题分析,算是完成了任务,因为全省共13万左右的考生,26万次左右的阅卷,应该说我是大致完成了任务,再去写试题分析的。
我的试题分析如下:
一、 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分析与评价
38(2)材料二给出了3个信息点:我国经济下行、增加财政赤字、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回答两个问题:一“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二是“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赤字资金”。
针对第一个问题“分析现阶段我国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应该首先结合我国经济下行的背景分析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结合第1、第2两个信息点),也就是分析财政赤字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具体地说,增加财政赤字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为:属于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供求平衡—经济平稳发展。然后结合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结合第2、第3两个信息点),可以直接看出:我国的财政赤字率虽然在提高,但是低于3%的警戒线。最后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是合理的。从考查学生的能力的角度上看,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第一问上,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没有明显差异,只是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一点补充:凡答出:积极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1分;凡答出能够扩大财政支出或能刺激社会总需求,2分;若以上要点都没有,但答出有利于经济发展或类似意思,酌情给1分。
针对第二个问题“说明应该如何利用好财政赤字资金”,出题人是希望考生能在材料的背景下,在利用课本上有关财政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生成出一个既不是简单根据材料可得,也不是课本上本身就有的、全新的答案。考察的是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和调动知识”的基础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答案要点包括了:1、优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2分);2、加强赤字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分);3、遵循财政资金公平分配的原则(3分)。但是这一生成性的全新的答案,在我们看来,缺乏生成性的、新答案的依托,因为材料二没有给出思考“应该如何使用好财政资金”的具体指向,材料二只是一个设问的背景,答案没有材料的依托,而高中课本上也没有直接对应的知识点,答案也没有直接的知识依托,所以学生几乎不可能按照答案的思路去生成这样一个答案。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评分细则对参考答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把参考答案要点1替换成利用财政资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或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但替换的答案只能得1分,参考答案要点2替换成促进财政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财政作用的一般论述也有具体论述2分,只有其一,则只有1分,参考答案要点3替换为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作用,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建立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完整论述2分,只有其一1分。我们认为评分细则是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设问要求的合理表述。
二、 考生的答题情况、得失分原因分析
从改卷的情况看,得0分的约占19%,出空白卷外,还有完全不着边际、答非所问、照抄材料的情况。得1-4分的约占72%,要么是答出了财政的部分作用,要么是分析出了我国现阶段的财政赤字没有超过国际上的警戒线的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和调动知识”两种能力具备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得4分的情况所占比重最大约为10%。5-11分的情况约占9%,“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和调动知识”全部具备或具备的大部分。只有极少数考生涉及到了“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赤字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公平分配原则”中的一个要点,完全按参考答案思路作答的没有,其中得到10-11分的只有约100份试卷,占0.3%,最高分11分。本题平均分约2.14,得分严重偏低,试题难度较大。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能完整写出财政作用的考生不到一半,二、能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低于警戒线的不到一半,说明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问题较大,也说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弱。我们觉得比较可惜的情况有:一、很多考生两种能力只能占其中之一,二、把财政作用答在第一个问题上而不是答在第二个问题上的情况不少。不能同时具体两种能力,顾此失彼的情况让人可惜,说明两种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存在问题。最可惜的是考生着急用财政的作用回答问题,不管设问是什么,就开始套财政的作用在第一个问题上,而在第二问该答财政作用时却不答,说明考生在较短时间内审题的能力不够,不能把两个问题分辨清楚,客观的说这两个问题确实存在交叉,但是第个一问题侧重在于说明增加财政赤字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问题才在如何用好财政的赤字的资金,以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
从高分卷的情况看,在第一个问题中,既答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的作用,又看到了赤字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在第二个问题中,完整回答出财政的三大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具备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和调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三种能力。
三、 教学建议
首先,还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训练落实,无论高考试题怎么出,具备基础知识是拿分的前提,一半多的考生不能或没答出财政的作用,而这一知识属于主干和重点知识,不应被忽略。
第二,不应该把学生、把知识教死了。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深入理解,就不会运用,只是死记硬背,不能结合材料,背书了也不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从答卷看,不会想到、答到财政作用的情况很多,而看不到、看不全、看不懂信息的情况更严重,启示我们中学教师要在传授知识中,要更加注知识的重理解运用,把静态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情景(材料)结合起来,把知识学活。
第三,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种能力,说到底,知识只是载体,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要在新课传授时,我们就要更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读材料,读懂课本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而不单单是讲授知识,记住知识。在平时的高考复习、作用训练中,落实知识的理解运用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很重要,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把握材料信息,读懂设问的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没有平时长期一贯的培养是不可能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