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武昌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意见
阅读次数:[]次
武昌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意见
教研员 李克俭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实施意见》和武昌区教育局教培中心《关于高中课程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不断地推进武昌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结合武昌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提出如下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
一、课程建设
1.领会课程思想,明确教学目标
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目标和任务:教学总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知识这个基础;知识要在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上升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能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过程中形成。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提倡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2.理解课程性质,把握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基于上述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3.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文本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应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
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大力倡导有利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4.加强教研组建设,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以学习者为主体、重创新、重实践与时俱进等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包括的内容是:具有广阔的相关学科知识,处理知识的渗透能力,对现代新学科的了解,文字和美学的修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懂专业理论基础,坚实的专业发展史知识,专业研究方法论;具有必要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包括的内容是:具有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具有适应课程教学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机智。具有运用课程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发展。
为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应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定主题作安排,要求每位教师参与研讨。教研组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教研制度。如《互观课制度》、《展示课制度》、《提高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改变原有教研组只研究教材内容的单一状况,拓展研究内容,注重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教研组长应组织学科教师深入课堂,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研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办法,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推进反思性教学。
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应抓好教研组或备课组的管理,尤其是落实教学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核与评定)强调备课要“全”,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质量要“高”的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集体备课制度,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讲求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5.树立开放的、多元的课程资源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位教师应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学校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性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树立开放的、多元的课程资源观需要教师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学校应努力为教研组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在平时多留心搜集资料;逐步建立本校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活展开。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要按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认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以确保思想政治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进度
上学期:《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人教版
下学期:《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人教版
本学年度学习(经济生活)(政治生活)2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共4个学分。每周课时2课时。
四、教学建议
1. 教师应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以及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实质,理解新课程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努力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教师应加快角色意识的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要努力成为学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及课程的建设者。要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目标:让学生明晰。新知:让学生发现。教材:让学生理解。内容:让学生总结。学法:让学生归纳。同时,教师应完成“四个转变”。即完成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教育主体观的转变;完成由“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完成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教学方法观的转变;完成从“课堂中心”到“活动中心”学生发展观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互尊互信,理解宽容,教学相长。
2.认真学习、领会、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实施模块教学
教师不能以出于习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不关注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或者在教学中把新教材中已经删除的和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怪圈”。 教师应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 ②公平 ③效率优先 ④兼顾公平 ⑤初次分配 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
因此,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应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是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二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是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的行为动词(行为主体是学生),如辨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比较、评述、感受、明确等等。综合探究作为必修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设定必要的教学时数。三是“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体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提示与建议”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其运用主体是教师。
因此,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应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是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二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是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的行为动词(行为主体是学生),如辨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比较、评述、感受、明确等等。综合探究作为必修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设定必要的教学时数。三是“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体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提示与建议”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其运用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教学总量。与传统课程标准三门课程192学时相比较,新课程标准四个必修模块总共有144学时。经济、政治、哲学三个模块,所用学时大体相当于原有学时的一半。这说明新课程的内容调整不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上的控制。因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同、详略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初期一定要更新观念,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时数所带来的习惯性,积极主动地控制好教学总量。
3.认真学习《教师培训手册》明确教材呈现方式和特点
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的“学材”,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要求有了重大的改变:重视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内容呈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的功能。教材的编写坚持了“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的思路,注意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以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帮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或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归纳抽象为理论问题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具体地说,授课的顺序可以进行调整;教学活动和案例可以调整更换。教材中的案例材料更换的前提是更典型、更鲜活、更有针对性。
面对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如何认识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等理论知识,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以达成完整的课程目标等,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新教材的研究,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4.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4.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教学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式。
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结合,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教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处理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掌握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的活动化。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探索,优化方法,主动发展,把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实效很好地统一起来。
5.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以尊重、信任、宽容的情感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构建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它要求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以宽容的情感分析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7.本学年度武昌区组织期末命题调考工作,统一阅卷,进行质量分析。命题具体事项请看教研室通知。
高二年级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内容。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
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及其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二、教学进度
上学期:高二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上册)
下学期:高二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下册)
文科班周课时不少于5节。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应重视学科体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启发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基本观点,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观点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实现由理性到能力和素质的飞跃。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2.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发挥探究精神,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参加讨论,大胆置疑。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做”、“探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哲学理论体系和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的教学。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牢固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应突出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和辨证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的理性思维理念和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教学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和过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5.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将即将召开党的十七大精神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文科班的教学,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的同时,应体现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精神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和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本学年度武昌区组织期末命题调考工作,统一阅卷,进行质量分析。命题具体事项请看教研室通知。
高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理论,对学生进行政治基本常识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进度
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三全一册(2009年10月中旬结束新课)。
2009年10月中旬进入总复习备考教学阶段。复习备考可分三阶段进行,即第一轮:基础理论复习(2009年10月中旬~2010年3月底),第二轮:知识专题复习(2010年4月初~4月底),第三轮:综合训练与总结(2010年5月初~5月底)。每周授课不少于5课时。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重视研究性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参加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双基”教学,落实考点知识。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理解重要的概念、原理、观点的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能够熟练的运用学科“术语”来回答问题。第二,教师应强调知识的“宽度”和“跨度”。构建知识网络,挖掘教材中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超越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第三,按考点知识进行教学复习,将考点知识归纳成文,指导学生运用,并经常检查督促。第四,加强文综“三科”集体备课,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政史跨学科的综合。将时政热点作背境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和认识。针对具体的问题背景,在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有效提取,并且进行重新整合和灵活运用,提倡答案的开放性。
3.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运用、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刻理解学科基本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长效热点,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近期新闻。
4.加强三轮复习的目的性,在总复习阶段认真落实每轮复习的具体目标。第一轮,夯实基础知识,系统落实学科基础理论,在着力搞好主干知识复习的同时,又要兼顾一般性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分三个层次把握考点知识及其联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说明相关时政热点。第一轮复习时间可适当延长到四月调考前,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配。提倡教师平时讲课细一点,慢一点,做到不留盲区。考点知识掌握要落实检查到位,不能浮在面上。第二轮,突出重点,立足于能力培养。在复习中必须处理好知识专题复习和“热点专题”复习的关系,复习不能脱离教材。这一轮复习应将教材读薄,老师应做到“去粗取精”,精选并把握热点,指导学生既会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又要学会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国家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做到学以致用。第三轮,着力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大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力度,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专项思维能力,掌握归纳分析、演绎分析、比较分析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试题讲评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构建答案时要求科学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的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要坚决杜绝非术语化现象。在书写答案时要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段落分明,不可想一点写一点,思路混乱。教学中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不能等到最后阶段再来纠正学生的错误。
5.重视思维方法指导,培养学科能力。注重综合,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注意教材知识的迁移和贯通,回答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不仅仅只是再现教材知识,还应该包括高中生所应有的通识的社会常识。因此,应要求学生多关心时事政治,了解社会。平时教学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审问题、审材料、审立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应注意:从材料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知识和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不脱离知识谈材料,也不离开材料空谈理论,加大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力度。
6.正确处理《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严格的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来组织教学,严格的按照《考试说明》来组织复习,尤其是要准确地把握《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部分和考点说明部分的内容。
7.重视高考研究,认真研究近3年的考试说明,比较2009年与2010年考试说明的异同点,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研究2008年和2009年高考试卷,并将此试卷与高中课改实验区的试卷进行比较,探索备考方法,摸索备考规律,明确高考趋势,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质量和效率。
8.本学年度武昌区组织2010年元月和5月命题调考工作,命题具体事项请看教研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