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
阅读次数:[]次
文化意识的内涵,应该包含了对文化本体以及对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认知和态度。包括了解、认识、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并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强调文化意识,还应该从我国现在承担的国际责任角度去理解。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用开放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语课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付安权:从教师专业认知视角,对“文化学习”价值的革新认识应该是教师创新有效的“文化教学”的基础和着力点。William Ralph Inge 曾说“The aim of (humanity science)education is not the knowledge of fact, but of values.”英语语言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其宏观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所负载的“人文/ 文化”价值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培养。
Albert Einstein 曾说,“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one learned in school.” 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价值论在国际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甚至现实的21 世纪学校教育中被阐释为六种/ 方面关键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和创新能力(Creativity)。
进一步深刻理解英汉双语的跨文化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教师的“文化教学”的部分观念需要进行适当革新,做到与时俱进方可。
首先,对于英语作为外语的本质需要重新认识。Jack C Richards 在《英语教学三十年之回顾》中提出,“英语已发展成为一种不为某一国或某一民族所专有的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英语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丰富对多元世界的认识,培养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终通过英语这种国际通用语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其次,英语学习价值的重新认识。基于对英语本质的认识,“今天的英语学习不再与英国或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关联,英语学习与学生所处国家本身的价值观念有关联。”,如全球的“汉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是汉族人的语言与价值观,也不局限于是中国人的语言和价值观,而是与运用中文的人的民族及其价值相关联。
再次,在英语教学中落实中国文化学习的意识。“中国人学英语,学英语为中国”。跨文化意识中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欣赏通过文化对比可以增强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如吕叔湘所说“只有比较我们才可以发现曾经被我们忽略过的很多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进而发掘其文化意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跨文化学习的关键阶段在于通过比较,在理解欣赏英语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欣赏并发扬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所在,也是通过跨文化教学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所以,理解自己文化与他人文化的差异,欣赏他人文化中的优秀,用恰当且比较容易使得对方接受的语言或方式表达自己文化甚至推广自己的文化,我觉得这应是英语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体现。中国传统的“外圆内方”和我们日常口语“承认并尊重对方也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原则”,在语言学习或运用中,也是文化意识的体现。
陈力: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人与他人、他群的“关系”;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存(共同生存、和谐生存、可持续生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理解和包容,其底层是“尊重”:对他人(他群体)的权利、时间、自由、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和情感等的尊重以及对规则的尊重(契约精神)等。
跨文化交流中的“表达得体”不过是跨文化意识和素养的外在表现。但究竟如何才算“得体”,除了形式上熟悉和遵从对方的语言文化习俗,最底层的根本机制还是交际双方的相互“尊重”。尊重别人的文化,是尊重别人的体现。
了解和理解异国文化的目的并非为了认同。了解和尊重,首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和谐共存;其次了解和理解他国文化,也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反观自己的文化。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提高文化自省力和文化自信力。没有文化比较和文化内省的文化自信常常是夜郎自大,没有文化自信的文化比较则可能导致妄自菲薄。
关于“跨”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我认为:“跨”文化交际,特意给“跨”加上引号,因为所谓“跨文化交际”,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跨”文化还是“自”文化,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问题,而常常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比如,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同是中国人,各省市的居民在饮食、习俗、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信念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再如,同一个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群中,也会因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形成一些亚群,不同亚群从生活方式到价值信念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
从国家区域概念看,以上这些不同地域和亚群体人们之间的交流好像是“自”文化交流,然而从文化差异的程度看,这些不同地域和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些方面甚至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大,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因此,我们不应该从狭义的实用主义层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机械地理解为跨域国界的交流或者直接跟老外打交道。实际上,学习英语课程的学生中,未来走向社会直接参与国际交往的人数比例可能很小。但不能因此就否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价值,因为即使不直接参与中西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文化理解和跨地区跨群体的交流每天都会遇到,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理解力文化包容心和“跨”文化交际技能力其实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日常工作必备的基本素养。
课程对学习者的价值角度看,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主要方面都与文化意识培养密不可分。首先,既然语言和文化不可分,那么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意识培养;其次,对多元文化的感知、理解、鉴别和融合过程也是英语课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跨文化理解和交际技能的形成发展也是学生工作、生存和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句话,英语课程不仅要指导学生“学英语、用英语”,还要引导学生“悟文化、懂文化”。
具有英语课程特质的文化教学内容
陈力:首先,作为广义概念,“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各个方面,然而我们又不可能将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囊括到英语课程和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必须根据育人目标和课程性质的需要,对纷杂多样的文化内容进行细致筛选。
其次,育人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文化意识教学的目的,决定着文化意识教学的具体内容。整体的人才观和课程观直接制约着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
因此,深入讨论教学内容的逻辑前提是首先明确文化意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再次,“立德树人”是目前高中各门课程共同的育人目标;文化意识培养不是英语课程所独有的教学内容,而在语文、政治、历史与社会乃至音乐美术等其他诸多课程中,也都有体现。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与其他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既应该有紧密的联系,也应必须体现出差异,从而凸显出不同课程各自的侧重点和本质属性。
如果把以上三点作为逻辑起点,从育人目标和凸显课程特质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那么文化意识培养除了诸多学科相互贯通的文化理解和德行培养之外,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方面理应凸显自身之特色,其文化意识教学的主体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与英语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2)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技能;(3)与多元文化感知、理解、鉴别和融合密切相关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4)与个人日常生活工作以及与他人关系密切相关的文化品行。其中,文化知识的重点是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教学方面的认知内容;跨文化技能的重点是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体现的关键能力;文化自省、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品行(学生内化为品,外化为行的文化素养)的重点是英语课程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体现的核心素养。简言之,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文化知识学习、文化交流实践、文化理解感悟和文化品行养成。
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开展
陈晓云:文化无处不在,教师须做有心人,把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教学,课堂渗透,课外指引。
陈晓云:文化无处不在,教师须做有心人,把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教学,课堂渗透,课外指引。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缺失会大大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里词汇、语法、篇章中的文化内涵,以直接讲解、情景表演、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设计课堂任务,导入文化学习。
例如本人最近执教的人教版Module1 Unit 5 pre-reading“Are these famous people also great people ?” 环节里William Tyndale 的简介是“He wrote the Bible in English so all could read it.He died for his ideas but his work is still used in the official Bible today. ” 若不补充15 世纪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学生难以理解翻译一本书为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何就可以成为伟人。因此,本人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课外寻找答案Why was it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read the Bible at that time? 2.Why was writing the Bible in English not allowed at that time?3. What did William Tyndale go through and sacrifice to finish the work? 4. What do people think of his work today? 关于本单元的主角Nelson Mandela,除了有Elias’story 外,教材还列出其从1918—1999 年的生平大事,学生容易陷入细节而忽视细节所凸显的人物品格。因此,本人着重引导学生从纷杂的故事介绍中提炼贯穿人物一生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意志信念,从而使其生平有了贯穿始终的主线,使人物的个性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升华作品主题的能力。
除了教材之外,课外也存在大量生动有趣的文化学习资源。英语文学作品、歌曲、影视作品、奥斯卡颁奖礼和格莱美音乐颁奖礼等,皆是学生喜欢的外语文化学习资源。
TED 演讲、毕业季各大学的名人演讲、美国总统竞选季的候选人演讲和电视辩论、本城市的英语文化活动等,都可为文化教学所用。
NBA、英超、欧冠等比赛也是了解外来文化的契机。
王国已:在词汇教学中用随机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句子教学中用融合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篇章中用体悟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拓展内容中用适时引入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在词汇教学中用随机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Music,从muse 缪斯女神教起,然后引申中国文化中的文如泉涌,学生就会对词汇背后的思维和文化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讲到be 动词的存在意义,怎么能少了“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的经典名句;drive,不要只是罗列词典的释义,而是解释为“使之动也”,则一切迎刃而解,drive a car, drive an elephant, drive him out of the room 等意义就得到统一,从而看到单词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内涵,顺便引入中国语文使动用法“臣活之”甚至现代汉语中的“救命”(使命得救)加以比较,让两门语言当中的精妙之处得到释放,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
2在句子教学中用融合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写书信时,英语一上来就会“I’m writing to you…”直截了当地说出写信的目的所在。而中文写信往往会把写信的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让收信人自己领会,显得含蓄深沉。这种文化差异,教师在碰到书信体的文本时,读到这一句,就需要点拨、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形成文化意识。受到赞扬时英文中一句“Thank you!”显得彬彬有礼,真诚自信。而中国文化,就要自我贬低一番才显得礼貌、谦虚;“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就要引入horse 和cow的比较;讲到blues 音乐时,要引入句子如“Don’t look so blue.”并讲解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blues 音乐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3.在篇章中用体悟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人教版教材当中有一些篇章是关于英美文化的,如餐桌礼仪,社交距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比较充实、到位、有趣。教师要在这些篇章教学中做足文化意识培养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反思和评论。如我在教餐桌礼仪这一课时,学生自发用纸盒等做了一些餐具,然后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摆放餐具,体验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然后通过和中国餐桌礼仪对比,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异域文化并尊重异域文化。这样,帮助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在拓展内容中用引入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课堂上, 讲解课文内容时引用到了中华古诗“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时,我趁机引入此诗我自己尝试翻译的英文版, 最后一句是“None return home that go for wars”,学生大感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这句翻译其实是化用了英国古典诗人和学者Alfred Edward Housman 的名诗 On the Idle Hill of Summer,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全可以和王翰的《凉州词》相媲美,而且两诗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两诗的收尾句简直如出一辙。《凉州词》是:古来征战几人回;On the Idle Hill of Summer 是:None that go return again,因此我直接化用此句,简直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读之有味,悟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