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对武昌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阅读次数:[]次
 

对武昌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武昌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张婷婷  张银华

和初中语文教师交流过程中,他们声称忙着给新生补课。其言外之意是这些升上来的小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能力差。可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也在抱怨,自己的学生六年级毕业时语文成绩都很好,到了初中语文成绩就下滑,肯定是初中老师责任心不强、疏于管理,教学无方造成的。根据这些现象和问题,笔者对中小学语文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走访和调研。

一、衔接价值

九年一贯制语文学科,本一脉相承。客观分析,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成绩的下滑以及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一是初中课程设置科目较小学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但笔者认为,小学学段、初中学段二者之间的衔接不当,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水土不服,造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不适应症状的主要表现有:课堂上发言率降级,师生双边互动减少,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厌学情绪萌生并扩大……

九年一贯制语文教学内容是相互沿袭、一脉相承的。但是各版块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在小学基础上无异是拔高的。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外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即学生学习较复杂、抽象的知识,是以较简单、具体的知识为基础的。”

二、课内衔接

1、从第一节课入手。

初一学年开学第一天的语文第一节课,第一次接触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是不带课本上课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给脸颜尚存稚气的他们,分析小学的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声明初中语文学习要注重不断积累的过程,然后提出学习的建议和要求,如多读、多背,静心看透书,用文件夹建立美文收集库,每日必须收集自己看到的课外美文、名言警句和好词佳句等等。每日必须是有感而发坚持练笔,可以是日记或随笔,也可以是短文或片段等等。同时还提醒他们,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类工具书必须备有的。总之,这样做是让初来乍到的学生对中学语文有大致的了解,消除他们怕学不好的担忧,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后恰当、放心地安排语文学习计划,从而使他们学习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这对他们日后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起到继往开来的瞻前作用。

小学高段或初一新生衔接过渡可以从症状表现入手,从表象到本质,从问题到解决。先寻求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就学习主体进行全面分析,推进到教材编排的探究,然后深入到教学的内部结构,为后面教法、学法、教材等过渡和衔接提供了全面的依据,激发学生保持语文学习兴趣的持久化,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其他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母语成绩较好可快速帮助自我价值实现,深入挖掘学科魅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逐步增强和提高。

2、从梳理知识入手。

建构主义理论、加涅累积学习理论给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思路,为中学语文课堂教法设计做了有效指示。初中语文是在小学语文积淀上发展的,要想顺承小学语文教学,并持续提升小学语文已有的基础,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理清小学语文知识体系、能力层次,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猎的知识进行盘点、归类,对所执教班级学情做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第二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先前知识结构(哪些是学生完全掌握的,哪些是学生掌握的一知半解的,哪些是学生未掌握的,未知才是教学的重点),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后,找到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定义为:“由对问题的独立解决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对问题的解决所决定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下的区域。成功的教学必须创造能够刺激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的最近发展区;第三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家庭氛围的不同,各自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也有差异和层次。教师通盘考虑、诊断学生情况后,才能依据普遍的学情共性特点设计教学。

小学注意要自然过渡到初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能够模仿超出他或她自己的能力的行为,但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儿童在模仿时,在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他能完成得比单独一人工作时好得多。”故而,教师指导、帮扶有助于学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随着学段提升,学生年龄增长,学生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不断向一个高的层次迈进,教师的指导和帮扶是随着学生年龄呈现为反比的。英国的奥克肖特认为:“教只不过是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些教师打算让学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教学的方式不计其数,其中包括以下一些方式,暗示、提示、劝告、诱导、鼓励、指导、指示、谈话、教诲、告知、叙述、讲演、演示、练习、测试、考试、批评、校正、辅导、操作,等等。其中的每一种都是为了理解。”

3、从身心规律入手。

对于小学生,自觉性十分差,教师扶的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作业批阅和课外辅导,教师严格管理才能让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刚进入初中,教师不能马上当甩手掌柜,要有一个逐渐从收到放的过程。即:从全扶——半扶——小放手——大放手。全扶就是初一开始的语文课堂,可以先采取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勤动手、勤动口、勤督促,关注行为的规范化。需要提醒的是,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一上课,就以完全区别与小学语文教师的做法,对学生已经熟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进行抨击和彻底颠覆,也造成不少学生的反感。初一新教学要特别讲究,按照心理学“首期效应”,学生如果对老师第一印象就不好,后面的改善就举步维艰。故而,初一起初阶段,宜以激趣、了解、沟通、调动学生为主要任务。教学过程中多采取指示、叙述、演示的教法。

一个月后,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找到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开始小步伐改变,每堂课试着采取与小学语文有差异的教法;教学设计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习条件,课堂提问、背景铺设、相机诱导及活动安排,均应根据学生适应状况进行,逐步加大与初中学段教学方法同步,直至完全过渡到位。在这样的过渡中,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层教学、个体辅导要同步,兼顾差中优,不可一蹴而就,全面考虑学生个性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慢慢适应。
  4、从语文兴趣入手。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小学高段或初中,虽然学习的科目日渐增加,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起语文非常重要的观念。在这样一个观念下,提高学习兴趣成为语文学习的关键。那如何做到呢?首先,尽量保持学习内容有趣、上课生动,可穿插与课文有关且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
  小学高段或初一新生还是儿童,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还不够强。所以要使这些课文内容和上课形式生动、活泼有趣起来,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上课的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认真地备好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前导入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会在课前备好每节课,每节课上课前的导入部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全方位地读透文本,根据课文重难点,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导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故事导入法、质疑导入法和图像导入法等。同时教师上课需适时地穿插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或笑话,或引入学生的趣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积极性。
  5、从学习习惯入手。
  小学高段或初一学生要多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学生初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体上来说,语文的学习习惯就是听、说、读、写的习惯。
  (1)听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听讲,不仅听,还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
  小学高段或初一学生正处于儿童注意力的短暂时期。所以教师在一节课里,应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应该把上课内容进行浓缩,做到言简意赅,不可闲言碎言灌满整整一堂课,这样学生容易学得疲劳,谈何专注听
  当课上到半途时,若发现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那要依靠教师的智慧,想方设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提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或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趣点等。特别对后进生,首先问的问题就不可太难,让他们能回答的上就行。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

在培养听的习惯同时,应养成学完后应及时复习、再做作业的方法。教师应该给予尚未完全能自主学习的学生作些指导,如过电影复习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也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利用23分钟的时间把所学的内容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以促进知识的迁移。课后用很短的时间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再现,促进知识的巩固。每天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所学内容再回顾一遍,若无法回忆起来,再翻开书本复习一遍,这样便于理解,加深记忆,从而不容易遗忘。
  (2)说的习惯。

说应与听读相结合,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每节课新课教授前,轮流推选一名同学上讲台脱稿讲故事,教师指定一两个同学听后要复述出来,剩下一些同学听后口头概述,要求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培养边听边概括的能力。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主要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说起,如对班里的同学进行肖像、行动描写等。一篇课文结束后,回家将故事情节复述给家长听,然后一起探讨。一个学期组织一次班级年级校级说故事比赛。经过这些口头的训练,原来胆小、怕事,上到讲台头都不敢抬并头的学生都能够流利,甚至绘声绘色地完成上台说的任务。
  (3)读的习惯。

不仅仅是读课本上的课文,老师还应提出读书的要求。要对学生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告诉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以及不同的文体要求,作不同的读法,如以阅读理解效率的高低为标准的话,可分精读、速读、略读和泛读等;若以阅读时是否出声为标准,则可以分为朗读、默读和视读等。每次新课预习时,要学生大声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要求读准确、读清晰;第二遍要求读流畅、读重点;第三遍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理解。适合朗读的课文,课上教师要尽可能设计朗读点让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集体读、展示读等。每学期要结合传统节日、语文单元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进行诗文朗读大赛、演讲比赛等。  同时还要告诉学生每天读哪些方面的书,一学期要读完哪些书,要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边读边思考,养成学生制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阅读,要教会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文体需要掌握的要点不一样的,如:A、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方法、写作顺序、语言特点。B、叙事作品:(例如小说、散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情感。C、诗歌:把握其中蕴含的景、情、意。    
   
在培养读的习惯同时,应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培养他们适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工具书,但是到了初中,他们还沿袭着往往一碰到生词意思不清楚就停下来查工具书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好工具书使用的最佳时机,告诉他们要改进查工具书的方法,不要一碰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工具书,可以教导学生继续读下去以便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然后再回过头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根据语境来猜测、推断词义。当然,如遇不会认读的字词则是一定要及时查字典的。
  (3)写的习惯。

引导小学高段或初一学生养成善观察、多练笔的习惯。学生应调动多种感官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筛选资料。
  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尚年幼的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体验,他们眼里的生活只能是平淡无味的,总是觉得今天是昨天的翻版。自然,写起作文来,会觉得脑中一片空白,无话可写。
  这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读书少和生活观察体验少,才是脑中一片空白、无话可写真正的真正原因。只读课文如坐井观天,怎可知天高海阔?多读书多观察才可以开阔视野,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帮助你们学习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受到更多的熏陶。多读书就是学生要博览群书,但初中的学习科目日渐增多,学生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和精力有限,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只能靠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那怎么才能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呢?课内外出现的名言警句,特别是常用的名句积累,以及中学生必背古诗词需熟练背诵。有时间时坚持每天读一篇美文或作文,没时间时就计划每周读一篇,然后将自己认为好的字词句或语段积累在本子上,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这也是一种熏陶。
  写作,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流露;小学高段或初一学生还,所以他们的作文还姓,叫习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敢写、愿写的基础上达到会写的目的,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即可。即做到说真话,表达真实情感,不说假话空话。哪怕一两句话也行。我们不可受传统作文指导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文道统一,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立意深刻。这一要求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文少了童真、童趣,多了几分少年老成之气,甚至成了英雄宣言。教师要营造一个真、善、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做到这些,思想自然健康,立意也会慢慢深刻的。更不可为学生作文加上新颖、条理清晰等高标准。这些高标准是揠苗助长的行为,会让学生觉得写好作文远非自己能力所及。今后写作的积极性就扼杀在摇篮里了。
  在积累、写作的同时,要训练学生书写的习惯。小学高段或初一学生还是处于儿童阶段,好奇心强,要让他们练字,必须培养他们写字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好读善写》《静心习字》上的古今书法大师的练字故事,由浅入深地感染每一个学生。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写字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鼓励其坚持练好字。而且要求学生每日练字的量不宜多,更切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贵在持之以恒的每日坚持。
  总之,小学高段或初一学生还是儿童,我们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多给他们鼓励、赞扬和成功的机会,来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从而为今后语文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外衔接

小学高段或初一课外多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课外活动作为活动的形式出现,正好符合儿童好动的天性,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在活动中发现、体味语文的精髓、趣味,进一步扩大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要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个人或小组活动的各种机会。
  1、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帮助学生多渠道筹集课外读物,在班级组建图书角。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手头上总有一两本图书,我们就可鼓动他们把自己拥有的、有益的课外书分享到班级图书角来,与大家共读。每周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介绍所喜爱的图书,简介作家生平,并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把小说改写诗歌,把诗歌写成散文,开展读书心得比赛活动等,引导学生从模仿他人到向自已创新的方向转变。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本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适当组织学生走到校外欣赏自然美景,通过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就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篇篇真情实感的美文,如游记、记叙文和状物散文等。让学生试着用笔宣传和描写家乡的特产,讴歌和赞美家乡的人们。
  3、开展语文情感活动。

在情感上,多给学生一些成功感、肯定和赞扬,特别是给他们鼓励,小学高段或初一还是儿童,自主性还不够强,教师对儿童真诚无私鼓励、赞赏是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有力手段。所以面对刚入初中的学生,教师都应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扬。对优秀生是途中加油,特别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哪怕他们取得微小的进步,教师都示以一个赏识的眼神和赞赏的微笑,这都能给这些学生具大的动力。用词语畅所欲言自己的所见所闻,连词句成文,愉快地合作交流,享受写作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课外作文课,一到让他们写的时候,最先听到的是一片叹息,慢慢的点绝望了,这最让我们发愁的。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最后还是由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增加练笔的机会。教师对平时怕写作文或作文写不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赞美,甚至把他们的作文当中写得好的片段或句子在班上赏读。学生真正地感到了写作的乐趣。
   四、考试衔接

教七年级的语文老师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小学时成绩很好,可上了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而有的学生小学时成绩不好,可上初中后成绩有所上升。这是因为近年来小学语文考试侧重于知识积累与初中语文考试侧重于知识运用而导致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的缘故。

1、分析中小学语文命题的内容,适应差异。

在开学之初,老师要对七年级新生进行学情分析,并告诉学生们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七年级,看来似乎只升了一级,但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要将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特别是考试内容上与小学的差异分析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在思想上有所转变。

长期以来,第三学段(56年级)与第四学段(79年级)语文考试的命题内容、方式及侧重点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别:小学(56年级)语文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三大部分,每部分的分值约是:50分、20分、30分;而初中(79年级)语文全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为积累与运用、古文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分部分,每部分的分值约是:26分、14分、30分、50分,如果满分为100分,则写作为30分。其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分为拼音、字、词、句、古文诗词等,每部分约为10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中积累(即古文诗词的填空)约10分,运用约16分;小学阅读题一般只有一篇叙事短文,而初中则有四篇阅读材料(即古诗词欣赏约6分,古文阅读约8分,散文阅读约16分,说明文阅读约14分);小学以半命题作文为主,初中以命题或材料作文为主。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考试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擅长背诵记忆和勤奋刻苦的学生;而初中语文考试侧重于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善于动脑和表达的学生。中小学语文试卷命题的这种差异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就有部分学生不适应初中语文考试内容,就考不出好成绩。所以加强对七年级学生在考试内容上的辅导,让学生根据考试内容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初中语文考试内容,考出好成绩。同时,小学高年段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适当加大理解与运用的训练、表达的准确性与深刻性的训练,对于学生升入初中学习语文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加强中小学语文命题的交流,缩小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现在推行素质教育,考试虽然不是评价教学成绩的唯一目标,但仍是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方向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无形中指挥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教研员必须加强对中小学语文命题方式的沟通交流,并做好这六、七年级命题的过渡与衔接。改革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考试内容迫在眉睫。

中小学各年级学习语文教学目标都是实现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四大功能。小学语文应变现行的考查重知识的积累为重知识的运用。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建议改革后的语文试卷仍为100分,分为语言积累(读读写写、日积月累及现代文背诵、古文诗词背诵)、语言运用(拼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写作四大部分,分值分别调整为:10分、30分、30分、30分。其中每份试卷安排2篇阅读短文,分值由20分增加到30分,并将原来考查基础知识的部分知识点(如近义词及反义词、词语色彩、句式转化、修辞手法、标点符号、修改病句等)安排在阅读短文中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初中试题量大,难度较高,更注重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以快速适应。七年级的语文试题应由六年级向七年级逐渐过渡,再向中考题型靠拢。

作文教学方面,小学作文要求偏低,得分普遍较高;而中学对作文的要求大大提高,得分普遍偏低,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兴趣的降低。所以六年级作文的标准宜略作提高,初中的标准也应逐步提高,不要一下子与小学的标准拉得太大。

总之,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中小学语文命题内容,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小学语文命题差异;同时中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要加强中小学语文命题交流,缩小中小学语文命题差异,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3、加强中小学研训活动的开展,有效衔接。研训活动力求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重点解决三个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什么?在教学内容上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整?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训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1)调查研究。小学段分析五、六年级师生不能适应中学教学的内因(设计问卷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调查,或召开五、六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为了同学们能顺利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给六、七年级的老师提建议,或对六、七年级的同学提建议。初中段分析七年级学生不适应中学教学的原因(设计问卷对七年级的学生调查,或召开七年级学生代表会),可给六、七年级的老师提建议,或对六年级和七年级的同学提建议。

2)课堂研讨。中小学研训活动中,可分三段进行,第一阶段互相听课。无论到小学听课、观课,还是到初中说课、议课,都要开展现场课和课后研讨活动。设计相应的表格,每次课都设定课堂观察点,便于老师们根据观察点进行听课和课后研讨。课堂教学观察点:①教师教学观察点。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手段及提问情况;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情况。②学生学习状况观察点。学习习惯(倾听、答问、记笔记)情况;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情况。中小学语文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和说课介绍,思考中小学教学上的异同点。做好与中学教学的衔接,自己应做哪些调整才能为六年级学生将来顺利适应中学的学习作好准备。教研员组织五、六、七年级老师填写课堂观察表,并加以总结反思。第二阶段同台观课。五、六、七年级老师的现场课各一节,同台展示。可以针对上次活动的研讨情况,有意识的考虑,为做好中小衔接怎样对这次课的教学设计适当的进行调整。执教老师介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和老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以及课程的要求。语文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和介绍,进一步思考中小学教学上的异同点。做好教学衔接自己应做哪些调整,才能让学生顺利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第三阶段总结反思。深入研究,联合教研展示成果。在前期两个阶段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讨:通过现场课,感知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异同点,为研讨提供依据。可采取学生代表发言、调查报告分析、语文老师沙龙、论文案例分析、专家报告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做到能基本把握中小学衔接方法、衔接内容、衔接理念等。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有计划地进行全面性的中考、课程、教材与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这无疑为我们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根据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不断地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这毕竟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小学教师应坚持以素质教育观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来确定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为奠定基础学科的基础而努力。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重视了衔接和过渡工作,并辅之以有效途径和方法将之落到实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就可避免无效劳动,就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并从中获得收益,逐步使他们由“乐知者”、“好知者”、“会知者”,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相关资料下载:对武昌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