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对基础英语课程助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问题的审辩与建设性思考
阅读次数:[]次
夏纪梅:对基础英语课程助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问题的审辩与建设性思考
众所周知,人与动物之本质区别在于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更奇特之处在于不会说话之前就有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能力与生俱来,所以思维教育不是培养思维能力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界通过仪器观察发现,人在娘胎里就有思想表现,特别是双胞胎在子宫胎内嬉戏的情景为证。但凡亲眼见证儿女成长的家长们,也能证实婴儿出生第一天的眼神就表现出他们对眼前的新世界的观察性“思考”。婴儿在七坐八爬九立到一岁走路的全过程,处处表现人的生存智慧与思考能力,大人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努力克服困难,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可能性习得生存的技能,如何动脑筋想办法达到自己成长的目的。我们常常听到大人说孩子“有脾气”“有个性”“真聪明”“鬼灵精”“对付大人有智谋”“处理身边事物自有奇招”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也经常听到大人纳闷或吃惊地说“这孩子怎么会这样想”“这孩子的想法从哪里来的”“他她怎么这么小就会做这样有难度的事”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事实对科学研究的佐证。
科学研究还有这样的结论:人最聪明的阶段在六岁前:想象力极其丰富,好奇心极其强烈,求知欲极其自觉,探索方法极其多种,提问量多质优甚至奇离古怪,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能力超乎大人的想象,其他还有联想、质疑、争辩、反问、追问、辩解、推论等等思维能力的表现。这些都是教育所倡导的critical thinking 的具体体现。
总之,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生活现实,都证明了孩子本能地具备了“思想人”(thinking being)的特质,至少是潜质。然而,六岁上学之后的孩子,这些对学习极为有利的、本能的、内在的、应该得到发挥的因素却渐渐被学校扼杀了。所以,20 世纪60 年代著名教育家Gardener 就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大声疾呼“school is bad for children”。美国基础教育从90 年代开始出现真正的“干中学习”“体验式学习”“创新性个性化学习“学习成果显性化”等教学新常态,旨在尽量充分调用和释放学生的智慧才华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思想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无论从科学出发,还是从事实出发;无论从成功经验考虑,还是从失败教训考虑,从事教育的教师都应该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开展教育行为,保证教、学、考、评四个教育行为环节都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千万不要因为不适当的教学和考评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或封杀了孩子的思维潜力。
对外语学科核心价值的思考
当教育界讨论学科的核心价值和人才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时,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是“学数学能让人理智,学历史能让人明智”,那么,从“智力开发”的角度定义外语学科,笔者在思考,学外语能让人“睿智”或至少“启智”吗?语言教学本应有助于思维能力发展,因为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与思维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多学一门外语就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这个“看世界”就是思考能力和水平。本文基于思维能力发展成为外语学科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路,就基础英语课程如何助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进行了以下审辩和建设性的思考。
国际国内的英语课程目标趋于重视思维能力发展的导向
国际英语教育界ELT skills for the 21st century 的时代趋势表现在重视少儿思维能力发展。例如,英国英语教师协会(IATEFL)2012 年研讨的21 世纪英语技能的“4Cs”和美国英语教师协会(TESOL)2009 年提出的“7Cs”,都把critical thinking 列为“首要的,关键的,前提的,基础的,至关重要的”人才技能。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 年英语教师培训中国行”的主题也是“Critical thinking with young learners”。国际权威出版社最新出版发行的英语教材Minds in English 2014,Unlock 2014,Uncover 2015,Thinking Skills 2005 从名称上就能看出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解锁,揭秘,探究”的价值意义。
以上提到的研讨和培训专家一致认为,在语言教育过程中,甚至在语言教学之前,重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将有伴随终生的效益。因此,教会学生思考,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目的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应该是教语文的重要目标。Critical thinking 如此受到重视,是因为“审辩式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指个人能对现象和事物的利弊做出独立见解和综合分析的评判,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观点,能经过缜密的思考和推理解决问题。“推理”“质疑”“争辩”、“反思”都是“审辩式思维”的基本技能。John Butterworth 和Geoff Thwaites 在其专著 Thinking Skills中认为reasoning 的过程就是argument,这个最重要的基础思维技能包括:识别疑点,针对疑点,分析疑点,通过推理、假设、寻找漏洞、阐释结论,挑战观点,通过论证、证据、解释、评价进一步进行争论。这为英语教学结合思维教育搭建了一条学习链条。该著作者还强调对reasoning过程进行评价和再思考,指出reflective thinking 是thinking about thinking,不仅要对解决了的问题、作出的决定、争赢的论点进行再思考,还要对这些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那些经历的思维方法及其效果,他们的利与弊,最重要的是通过反思找到改进的方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该著在对problem-solving思维能力训练问题上,将选择和利用信息,处理数据素材,寻找解决方法,通过检索、推理、选择、决策、应用范式,综合技能,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等能力列入其中。在很大程度上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审辩式思维,还是创新性思维,国际英语教育界已经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论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考。
我国新一轮外语教学改革创新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新课标也有重大突破:在能力量表描述中将“技能”排在“知识”之前,实施“行”先于“知”的教育理念。人类发展史证明,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先行后知,边行边知。在行中知,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感悟、领悟、觉悟、醒悟、顿悟、妙悟、甚至必不可少的失误、错误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新课标有助于思维能力发展的还有“五维目标”,也体现了元认知和多元智能的教育原则和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考改革即将采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也有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与选拔。这些经过专家论证的改革措施的出台,能让英语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即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真正成为思维工具,创新途径,突显外语学科的核心价值。
思维教育的理念依据及对思维教育缺失的反思
“教育”(educ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指“抽引”。“教育”是抽引和释放智慧的事业,即“脑矿开采”业!可见,教育的原意与本真不是teach the lessons而是 teach the persons。人作为“human being”首先是“thinking being”。“thinking”从哪里来?“creativity”从哪里来?美国科学实验报告命题“Where are the innovative ideas from?”经过深入科学实验室和对科技人士的深度访谈,结论是by talking, brain storming !这个结论在自然科学界是出人意料的,人们很可能以为创意来自实验室,显微镜,科学仪器,但事实证明,创意来自人与人在语言交谈过程中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和创意灵感。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佘日新设计了一个人才金字塔,塔底是信息,知识,数据;塔尖是“智慧”。显然,善于提炼信息,分析数据、创新知识,解释归纳,评价发现,这些行为需要智慧,智慧是高级才能,智慧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thinking skills development。因此,“教学者”要变“助学者”!“助学”即助力智慧开发!有智慧才有创新!
思维能力有低级和高级之分。Bloom(Benjamin Bloom’s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objectives: Bloom’s Taxonomy) 对thinking skills的种类划分是“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级阶段;“分析、评价、创新”是高级阶段。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应用”也属于低级阶段呢?笔者认为,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英语教学在词语、句型、语法规则中的所谓“应用”往往只是一种重复再现或记忆调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创造性应用。或者说,有些“应用”属于pedagogic apply,算不上real-world apply。
杰弗里• 西蒙校长在上海纽约大学给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说:“不是把我们的智慧给你们;不是把我们的知识给你们;不是把我们的答案给你们。”世界在不停地变化,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前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行为。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而且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对事物充满好奇,懂得如何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发表自己精深独到的见解,善于比较别人的答案,了解某一种答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学会如何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学会it depends:这种观点会如何,这种选择会如何,这种文化背景会如何,这种立场会如何。学会用包容、恭敬、欣赏的态度对待差异,学会和别人分享意见,哪怕无法达成完全的共识。
反观我国一些外语教师在教学与评价和专业发展中常见的思维能力缺失的现象,导致外语教师群体形象欠佳。笔者曾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提起“英语教师”,为什么很少人以“英文教师”做称谓,这与“中文教师”“语文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否与不少英语教师教英语缺乏人文思考,教“语”多于教“文”有关?例如,教课文时,缺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对作者观点的思考,对语篇逻辑的思考,对引申问题的思考,对现象背后深层深入的思考,也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性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是“ 事实性”“ 信息类”“ 表层理解性”“是与否”之类的问题,更没有给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没有让学生经历比较、想象、推理、质疑、争论、论证等思维训练的引导。又如,教语法多停留在语言形式,脱离语境思维或交际思维或文化思维;教“language points”没有创立真实人际交流的语境、对象和目的,孤立举示“没有交际意义的句子”;命题考试考usage多于考use。不能否认,这些思维教育的缺失与外语教师的思维能力和水平相关。这将成为今后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例如,培训英语教师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审辩式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研究型思维能力;学会打破单一呆板的线性思维模式,掌握多维度、多向度、多角度、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正向,逆向,多向,纵向,横向,关联、交叉、分支等。外语教师要努力从“经师”提升为“人师”,从“语言教师”转向“语文教师”。
助力思维教育的英语教学和考评方法的实施
综上所述,国际英语教育界在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力推思维教育。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界顶层设计已经为深化改革教学与考评提出了新标准,接下来需要的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补缺和教学考评的功能修复问题上采取积极行动。中小学阶段助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英语课程的功力、张力、影响力和魅力在于审辨式创新性思维在外语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当代提倡thinking out of the box 的形势下,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测试考评、教师发展都需要寻找突破口和开拓创新。
据笔者了解, 国内已有行动范例。例如,北师大王蔷教授主持的北京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组“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师教育模式研究”注重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思维培养,包括理解性思维,高水平分析思维,应用思维,创造思维,评价思维,语块思维等;注重写作教学的思维培养,包括审题、纲目、篇章逻辑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中小学外语教学》发表论文多篇。又如,四川师范大学郑鸿颖博士主持的“Bloom 的思维分类分层培养方式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学组研究发现:thinking skills 活动设计和开展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有空间、有意思,学生喜欢有创意、有挑战、有思考的活动。老师的功能在搭建思维框架,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clarify,compare, imagine,explore,从knowing到understanding 到thinking 最后达到creation 的提升。他们让学生设计、制作、展示各自的作品,相互评价,分析作品中how different in thinking,哪一个作业thinking 更深入,最后还不忘让学生反思从中学到了什么。
事实上,本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英语新课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促成了“任务型”“项目型”“研究型”“合作型”“自主型”“翻转型”等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课堂功能和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学活动、任务、作业、试题、评分标准都在向“交际性”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加强思维教育、注重思维能力训练,已经有了一些必要条件。例如,审辩式和创新性思维产生的环境与条件“六要素”:1)刺激性(stimulating):通过设计活动或任务刺激视觉听觉感觉,从而产生反应性思考;2)相关性(involving):提问和讨论都与学生利益、关注、兴趣、常识相关联,引入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3)参与性(decision/choice making):让学生参与选择和决策,训练学生对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做选择做决定,或提供学生多种选择,由他们经历对选择负责的感受;4)互动性(interactive):教师有方法有策略地组织人际,群体,非个人,非单向的问题研讨,旨在产生智慧的释放,思想火花的碰撞,质疑自己和他人这种审辩能力的历练;5)协同性(collaborative):Vicki Hollett认为,communication一定需要collaboration, 依据环境、语境、人际、对话交流双方为同一目的进行合作协调, 而且是real people在real context 里的交流合作协调,是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际沟通的协调需要的语言技能恰恰能够产生思想交锋的效果,例如negotiation, persuasion,argumentation, defense, exchange and share ideas, from disagreement to agreement。这些语言技能的真实应用过程就是思维训练过程;6)挑战性(challenging):讨论、争论、辩论最好在竞争中进行,自然形成比较、进取、比拼的格局。
审辩式和创新性思维的种类及其在课文、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训练方法还有10 种微技能:1)联想,想象connection, imagination, association;2)归纳,总结conclusion, summary;3)分析,比较analysis, comparison, contrast;4)分类,梳理clarification, sort-out;5)推理, 归因reasoning, inference;6) 选择,决策choice, decision;7)反思,反应reflection, response;8) 提问, 质疑questions and questioning;9)解决问题,针对难题problem-solving;10) 自创方法creation, innovation;在这些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最关键在于来自学生,交给学生,教师不要代劳。
“积极学习”与“真实应用”思维技能的“链条”设计有“七步法”:1)计划训练哪一种思维微技能;2)让学生明白“为什么”;3)让学生明确“做什么”;4)让学生汇报“做了什么”;5)让学生之间比较“做得怎样”;6)让学生反思“自己想法的生成、行动的过程、成果的形式、成长的收获”;7)让学生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例如:学生反思反馈自己对任务的理解,产生的想法对任务的实施有什么利弊,做过哪些选择,实施过程有无经历检索、查阅、比较、咨询、应用(语法知识,语用知识,文化知识,思维技能,交际技能,想象,观察,采访,设计,打磨等),如何知道自己的想法好,做得好,通过竞赛、合作和交流这样的团队作业是否比个人做题,背记效果要好等等。需要提请注意的是:教师设计与布置的必须是“真任务”(real-world-like task),而不是“伪任务”(pedagogic task) 或“课本任务”(textbook-based task)。
真实应用thinking skills 于 reading,就要有学生作为读者与课文作者的思想交流而非停留在文字文本的理解。真实应用thinking skills 于writing ,就要引导学生作为作者与读者对象的思想交流而非仅仅在语言、语法、框架上下功夫。真实应用thinking skills 于vocabulary study,就要采用mind-map,association, connection, comparison, 而且有具体语境,而非word list 或为展示用法而举例出来的例句。真实应用thinking skills 于grammar study,就要有语境和跨文化意识或交际意义,而非语言形式或规则的教条讲解或分析。真实应用thinking skills 于research,更需要critical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reasoning,questioning, argumentation,而非summary或者description。总之,有效的语言教育和思维教育相结合必然是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and do by thinking 或 learn to think by reading, writing and doing。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与评价中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需要主动的态度和主动的行动。“创新”要从自身开始,打破陈规,推陈出新。笔者采取触类旁通的途径,提供7 种借鉴:1)借鉴营销学“产品推广文案策略”:让消费者对产品有“高认知模式”,不仅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是什么,更要让他们了解产品的科学属性和对消费者带来的具体利益所在。同理,让学生对课程有“高认知模式效应”;教师对课程的推介,不但让学生了解这门课要上什么内容,更要让他们了解这门课的构成理念、给学生带来什么具体和长远利益。“产品推广文案策略”改变思维方式:不是向对方描述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对方这个产品对它的用处。不在于“这个东西是什么”,而在于“你能用它来干什么”。同理:如何让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接受作为教育产品的课程并从中获得终生受益的利益。每堂课后都应该问问自己,学生从这堂课学到的除了知识是否还得到了智慧和思维发展,思想火花;2)借鉴企业“咖啡屋交谈法”:让参与者交换意见;问题引领,自定主题,自由组合,由桌主,主持人召集人,记录员参与者,大家依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人选,共同或不同的背景或立场,不同的桌主,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进行思想的交锋碰撞,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点子,其中各自善用想象力,激发思考力,引发创造力,产生解决问题的出路方案。这种“咖啡屋交谈法”引发了“创造力焕发的讨论”“知识信息聚焦的交流”“战略战术方案制定”,有“营销”“开发”“研究”“反思”“舔伤”的效果;3)“借鉴互联网思维”: 其中“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和“平台思维”都对教育有启发;4)借鉴职场“招聘筛选法”: 无领导讨论,团队比拼,通过难题,合作,竞争、比拼、争论、讨论、分工,业绩决定胜出者;5)借鉴科研“课题项目法”:经历设想,设问,创意,设计,制作,修改,完善,报告,评价,反思的全过程;6)借鉴“管理学动机理论”;7)其他还可以借鉴生态学,语用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和思维战术。
本文从人的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成长规律,教育行为与创新思维结合的教育本质,思考外语学科的核心价值和英语课程的功力张力魅力,提出英语教育如何助力师生双方的思维能力发展的思路。笔者认为,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效果最大化,需要“思维教育”的补缺和修复行动!新一轮外语教育改革创新要集体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共同探索什么样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潜力非常大,外语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教育的空间也非常大!这将成为教师创构“慧心课堂”开展“慧心教育”的“用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