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浙江、上海新高考试行过程中带来哪些启示
阅读次数:[]次

(转发高三政治教学网)

过去的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改革元年。纵向看这一年可以划分为两个明显的时间节点,高考前和高考后。高考前,试点省份的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多弥漫着茫然、混乱,还有未知的恐惧。高考后,一切尘埃落定,他们成为新高考的观察和研究对象,为那些即将开始启动新高考的学校提供一些“教训”。
半年来,关于新高考试行三年出现的问题有种种讨论:两次选考打乱教学节奏,学生负担加重;选课走班固定组合,有限选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及考试时间上投机;生涯规划欠缺,不会选择等等。同时被讨论的还有解决办法、方案的调整空间。讨论的声音越大越激烈,某种程度也更有益于接近更为完善的设计。
时间会慢慢改变一些东西,但时间往往也不会等人。2018年,湖北、河南、福建、山西、吉林、湖南、四川、青海、安徽等18个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全面实行新高考改革方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19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两年时间里能不能有效解决新高考方案试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考验着基础教育学校的资源统筹和管理能力,也考验着各地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
新高考方案调整
陈宝生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称,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
聚焦到微观层面,过去三年上海、浙江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多少反映出这项改革的复杂。芥末堆走访试点地区学校观察到的问题包括:新高考方案中的6选3或7选3的选考模式,完全不同于此前的文理分科,导致学校师资结构出现失衡;不少学校为了保持教学的正常进行,给出选考的固定组合让学生选择。
浙江的复杂之处还在于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按照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学生要在高三的10月和4月进行选考考试,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抢跑,高二期间就参加选考考试。高一课程开设压力增加。这也导致家长和学生抱怨,“学习负担加重,高一像高三一样累”。多次考也带来了某些学校的“流浪学生”和师资的“潮汐”现象,即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提前考完选考,到高三就只有语数两门课,大量时间闲置,这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挑战。
无论浙江还是上海,选考方面都出现了学校和学生的投机现象,学生选择选考科目第一考虑的不是兴趣和特长,而是如何在选考考试中拉开差距。这种选择背后的动机不难理解,对学生和家长来说,现有的招生录取制度下,分数仍然是最有分量的。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能力也有欠缺。
这些问题也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2017年11月,浙江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对试行三年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作出调整。其中学考选考时间调整为每年1月、6月,且高一第一学期不得参加学考,高一第二学期参加学考的科目不多于3门。“7选3”选考科目考试只能高三学生参加。
浙江省解读该项调整时称,学考选考安排调整是统筹考虑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意见,按教学规律组织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作出的决定。
另外,针对此前出现的“弃选物理”现象,调整后的方案设置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当某科某次选考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启动这一机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物理科目保障数量被定为6.5万。
18省份陆续推行新高考改革,地方配套政策是关键
芥末堆梳理统计,2018年,湖北、河南、福建、山西、吉林、湖南、四川、青海、安徽、河北等18个省份从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将全面实行新高考改革方案。
以上省份更多参考上海的方案,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选择3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成绩,且只考一次。相比浙江的两次选考更为平稳。目前探索出来普遍两次考试的是英语科目,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成绩。
随着众多省份的新高考方案落地,摆在这些学校面前的第一个变化是选课走班。河北石家庄教育局2017年6月下发《石家庄市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自2017年秋季入学时起,将在全市选择12所试点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制,从高一起开展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教育。
石家庄的方案要求,这12所试点学校至少选择确定一个选课走班单元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学校要按照招生规模,认真测算开展选课走班工作所需的师资、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需求,做好统筹配置。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试点学校需求测算情况,统筹本区域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
2017年9月安徽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选课制度和逐步推行全员走班的教育模式。
教室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教育厅提出要按照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和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问题。针对师资配备的校际矛盾和学科结构矛盾,《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区域内教师统一调配管理,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学校外聘紧缺教师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18个省份中东中西部都有包含,教育水平差异较大,新高考具体落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可能超出试点地浙江、上海。地方政府的资源统筹能力、师资和场地配套政策的出台将至关重要。但目前看得到的地方明确指导意见还很少。
新高考要求高中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
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除了选考科目的选择自由之外,分层走班也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选择权。这也意味着高中提供的课程要更加多元,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
这点在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被明确提出。新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为适应新高考改革,并与之衔接。
新课程方案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者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考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在发布会上解读时称,高中教育已经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基础不同,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新修订的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也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发展的需求。
在一二线城市的优质高中里,早在新课程方案出台之前,学校就已开设有多种不同梯度、不同类别的课程。有了这些资源积累的基础,施行新高考时相对会顺利一些。但对大多数市县乡镇高中来说,开齐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的三类课程将又是考验智慧和能力的时候。
生涯规划教育将是不可或缺的课程
浙江、上海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学生选考投机问题,某种程度反映的是学生选择能力不足,缺少专长和兴趣,对未来大学就读专业模糊。这也暴露出以往高中阶段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同样的问题在北京也存在。北京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高一学生起开始实行新高考方案。为准确把握学生因选考、选科、选课变化带来的学校课程安排、资源配置等变化情况,不久前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在全市9所学校发放了3000余份调查问卷。
调查数据显示,“物理”是学生喜欢程度一般但实际选择人数仅次于化学的科目;“政治”虽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但实际选择人数较少。在“六选三”科目组合的选择上,文理分科的组合依旧占据首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按文理分科思路来选择科目。总的来看,学生实际选择的科目与兴趣科目还存在一定差距。
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主任杨德军曾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认为,新高考改革中的选科虽然是学生选择课程学习的问题,但却需要统筹考虑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生选择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选择上更多还是体现成绩取向,对兴趣放弃,“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学业-专业-职业-生涯’之间还没建立起内在的关联。”
对此,他建议,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学习发展和生涯发展的指导,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成绩优势和发展潜能。在具体操作上,杨德军认为,生涯指导要落在全学科渗透、全员参与上。
这也将是未来所有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学校都要补上的课。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