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谈中国诗》研究课教学设计
阅读次数:[]次
《谈中国诗》研究课教学设计
                               武汉市东湖中学  杨淑君
研究问题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自读篇目。谈论的对象是学生熟悉的中国古诗,语言幽默风趣,学生对此文有较强的阅读兴趣,当然也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此时高三学生已进入第一轮复习备考,于是我把本文作为一篇现代文阅读的素材,在一个课时内,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考点训练。
本节课要兼具新课和复习课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要用精彩的导人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一方面要传授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以提升能力作为鲜明特征。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是本节课着力研究的问题。
 
研究目标:
     从学生目前完成现代文阅读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1.      还没有养成整体阅读的强烈意识和习惯.往往粗看一遍文章后,不作任何分析与定位.拿着题目就做,盲目性极大,得分低,事倍功半
2.      能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但做起题来往往只会照抄原文,对筛选出信息进行转换、归纳、 整理、 概括、 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的整合能力还很欠缺。
3.      对运用修饰手法表意含蓄的句意理解一直是难点。
 这几个问题是很多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上不去的主要阻碍。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考纲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在本节课重点放在突破现代文阅读考点中的第二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第三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级为b)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为c)
 
研究策略:
   “从培养能力为目标,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组织训练为主线”是高三复习课的鲜明特征。在对教材的特点和考纲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后,我在课堂上将组织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感性到理性多层面,听、说、读、写多角度的训练。
   具体措施如下:
一、            用钱钟书的幽默语言导入,以仿写钱钟书“论快乐”的一段话作结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并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二、            在每个实施阶段,先教给学生方法,明确要求,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1: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先明确类型,再通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明确主旨)
2: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及考点要求:“筛选”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就是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留主,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归纳、整理、概括,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考点要求和方法:首先必须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比喻句就是要求准确把握比喻的本体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三、            以听、说、读、写各角度的训练为主线
听:听老师讲方法,要求;听同学发表观点,听老师示范,听取同学意见。
说: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代表个人与小组发表观点。
读:大声朗读课文,品读语言感悟文字魅力。
写:明确筛选,整合的考点要求后,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三到四个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师生共同评价;研读完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反语的句子后,用这两种修辞手法,仿照钱钟书在《论快乐》中的句子,再写一句以“快乐”为内容的句子。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全文,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把握作者观点。
3.      理解文中使用比喻、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品味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把握作者观点。
2.理解文中使用比喻,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见《核按钮》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三、整体阅读、明确类型、理清文脉
1、自读全文,阅读方法指导(先明确类型,再通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明确主旨)
2、析题,整体把握
3、理清文脉、理解中国诗的特征。(分小组讨论、口答、笔答)
四、 研读、理解文中使用比喻和反语的句子,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1、明确考点要求。
2、教师示范“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讨论。
 
五、拓展训练———仿写
    “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的像猪,我们是常看见得”————钱钟书《论快乐》。
请以“快乐”为内容,运用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再写一个句子。
 
 
相关资料下载:《谈中国诗》研究课教学设计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