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打开另一扇作文之窗
阅读次数:[]次
打开另一扇作文之窗       
                   武汉十四中    郭春娥
一个学生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到高三毕业,已有十余年的写龄了。以每学期最少八篇,再加上寒暑假四篇计算,也已写了二百二十篇作文了,加上毕业班强化训练阶段、考试作文等,大约在三百篇左右。但是纵观学生平常作文或中考、高考的应试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实在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我们在清理既往作文教学工作的得失时,于针砭种种作文教学的不良倾向之后,最后得到肯定的,或者说,肯定最多的,称得上最为成功的经验模式的,也是教师们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大约是读写结合,从模仿和学习范文着手的作文教学。最基本的范文当然是课本。比如,向《一件珍贵的衬衫》学习以“实物”为线索,睹物思人法;向魏巍的《我的老师》学习以“感情”为线索,写出感情变化的方法;向朱自清的《背影》学习片断描写或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向《荔枝蜜》学习先抑后扬的手法;向《一碗阳春面》学习悬念法;向《明湖居听书》学习铺垫和映衬;向《荷塘月色》学习写景;向《警察与赞美诗》和《项链》学习出奇制胜的结尾;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学习如何拟小标题;向《包身工》学习深化主题的方法,等等。
模仿,既是幼小动物习得生存本领的通常方式,也是人类习得各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方式。画家、书法家学习绘画、书法,也总是从临摹、临帖开始,大多数成功的作家也都有过模仿期。读写结合,从模仿范文着手的作文教学模式,正是一般动物和人类的模仿学习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所以,一般而言,它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充分肯定这种从模仿范文着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从“文”(范文)到“文”(学生作文)的作文教学路数,并不是将学生作文行为建立在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求上,而是建立在篇章结构行文技巧等文章学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它不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文本主义的基础上。而人类的写作活动,毕竟是一种从“人”到“文”的活动,人的内在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出发点,是写作的根源,是写作的基始。当学生的作文一旦悬置了这个出发点、这个根源、这个基始,他也就很难具有真正内在的作文动力和兴致了。我这里并不是说,由于从模仿范文着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基础是文本主义的,故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一定是没有作文动力和兴致的。某些范文的表达形式和技巧,恰巧能够向某些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和情感、情绪提供表达形式上的支持,从而既使积淀于学生心中的体验、经历和情感、情绪得以激活,令学生产生作文的动力和兴致,又能够为其内容赋予表达形式,这样的时候当然也是有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中,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经常发生的。
这结果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没劲,教师厌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成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从“文”(范文)到“文”(学生作文)的作文路数,还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行为定势:一当老师布置作文后,他们便热衷于找范文、抄范文,生搬硬套、移花接木,牵强附会。
 从“文”到“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往更宽泛处看,也可以视为是从“书面语言”到“书面语言”的作文教学模式。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作为文字记录的书面语言交流形式越来越重要。写作作为书面语言的表达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一方面,如上所述,从“书面语言”(范文)到“书面语言”(学生作文)的直接的模仿借鉴的教学程序的立足点,是文本主义的,极其容易造成与学生内在表达欲求的游离,另一方面,这种游离学生内在表达欲求的书面语言在不断的重复模仿使用中,非常容易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面对蜡烛,一定要赞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铺路石,一定要歌颂默默劳作的养路工;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或台湾统一……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作文中套话太多,公式化倾向太严重,言不由衷,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造成的。
那么,如何建立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内在表达欲求的亲密有机的联系呢?本文对于从“文”到“文”,从“书面语言”到“书面语言”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病的挑剔,目的就是要提出并强调这一问题,并给出自己的一种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我将它称为:变单一的教室背景下的“作文”为各种具体生活场合下的“笔语”。
“笔语”是我从“口语”一词生发出来的一个词语。反省我自己所经历的学生生活,或者对学生们的各种非“正规”场合和情景下的生活多加留意,我们就会认可这样的事实:在学生中不仅存在着强烈的内在表达欲望,而且这种表达欲望在他们的许多生活场合和情景中自由、真实而且充分地实现着表达。我这里指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尤其是眼下的中学生,在非正规的场合下,大多比较能说会道,坐下便能来一通“神侃”,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他们的口头倾诉能力、叙述能力、辩论能力的自由无碍、多彩多姿、有血有肉,富于个性,与他们在教室背景下书面作文的苍白空洞、味同嚼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里有必要作一个区分,我这里所说的基于内在表达欲求的口语表达,自然是不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及其一些“正规”场合下的“发言”的。这些口头作文和正规发言常常不是基于内在的表达欲望,而且已经在性质上或一定程度上书面语言化了。能否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较好地利用学生基于真实的内在表达欲望的自由的口语表达资源呢?或者说能否有效的将学生的这种口语表达引渡、转化到他们的作文上来呢?我从“口语”一词生发出来的“笔语”一词,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设想,一种在从“文”到“文”,从“书面语言”到“书面语言”的作文教学模式之外的作文教学新思路,即从基于学生真实的内在表达欲望的自由的口语到“笔语”的作文教学思路。“笔语”在这里指的是对“口语”的转录、加工和文章化。
现代数码产品——小巧玲珑的数码录音笔为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设想提供了方便。市面上能连续录音八小时的数码录音笔最便宜的,不到三百元,当然也有上千元的。录音笔可以正常播放录音,也可以慢速播放和复读,以便于将录音转化为文字。学生们采用录音笔可以相互随机纪录他们特定场合和情境下的口语表达,然后选取具有相对完整性的部分转换成文字,在此基础上加工成文。
学生的自由的口语表达一般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与学生的许多作文拘谨教条、苍白空洞、假话套话、千篇一律比较起来,它自由灵活、言之有物、富有个性;另一方面,信口而来的口语,又可能有很多的语病、赘语,或缺乏内在义脉的连贯,等等。因此,从“口语”到“笔语”的过程,乃是一种从矿石中冶炼钢铁的过程,是将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提升为书面语言的过程。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更接近写作本义的作文。
这种从“口语”到“笔语”的作文思路,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内在的表达欲求与作文之间建立相关性,并打通学生作文的生活资源和生活化的语言资源,同时也可以作为消除部分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畏难情绪的一种方式。它是针对从“文”到“文”,从“书面语”到“书面语”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矫正方案,也是对我们目前作文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当然,它目前还只是一种设想,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
相关资料下载:打开另一扇作文之窗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