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立足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课堂落实
阅读次数:[]次
立足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课堂落实
                                  
现行的课本与考试似乎关系不大,最起码从内容上看,现代文阅读几乎从不用课内文段,文言文阅读也是考点在课内而文章在课外。但阅读教学必须立足课本,以课堂为阵地,实现学生的考点渗透,知识点掌握,能力点突破。我以本学期教授的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谈谈关于课堂落实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落实考点。
 
(一)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考点落实。
设计阅读题,链接练习题,实现课内外相互迁移,反复巩固考点。
 
1、作用分析题
作用分析题对学生而言,普遍感到有难度。我的处理办法是讲练结合,及时归纳。例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作用是渲染萧条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悲凉的感受。我指导学生归纳景物描写的两个基本作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在课外练习《小扇轻摇的时光》(2008年河北中考阅读题)中也有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题,学生稍加分析,就能得出渲染乡村夏夜恬静的氛围,烘托人物宁静、安详的内心感受。
《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有许多典型的语段,于是我首先集中讲解了不同内容的文段的作用:引用诗句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引用故事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用权威结论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接下来让学生做“连线题”:文章开头引用杜牧的诗歌作用是什么?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引用苏轼的诗句作用是什么?引用七弦琴的传说作用是什么?一目了然。接着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做了一篇说明文阅读《中国皮影戏》,其中有一道题,问引用汉代皮影故事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立刻做出正确答案。
课外阅读《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07年山东中考试题)有一道题,问题目的作用有哪些,答案有两点是常规的:语言独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学生不明白概括内容与点明中心的区别,借此机会我让学生翻看本册课本目录,逐课分析题目的作用,学生便恍然大悟了。
 
2、语言品析题
语言品析题是必考题,既有说明文语言分析,也有记叙文语言分析,所以在讲课的时候,我有意识的穿插语言品析训练。第二单元综合了《长河落日扁》、《卧看牵牛织女星》《太空移民不是梦》等科学小品文,我上了一次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课。以“这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直径约八万多光年”为例,分析“约”的作用。我首先传授学生三个步骤: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并且讲述了一些概念,让学生明白说明文中副词的基本作用:表限制、表强调、表程度、表范围等。这样学生就具有一定的答题基础。接着我让学生从三篇文章中找出所有可以拿来分析的词语,然后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这次专题用了三节课,虽然比较慢,但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模式进行分析。
记叙文语言分析比较宽泛,我大致上给学生提供了几个分析角度:内容、思想、修辞、情感、表达效果等。为了实际操作具有实效性,我以两首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摘星的少年》为平台,组织了一次语言品析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自选角度,自选词语进行分析,全班补充交流,并进行量化评比。学生积极性很高,深度挖掘了这两首诗的内涵,远远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种方法也带动了诗歌教学,让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收获颇丰,印象深刻,可谓一举多得。
 
3、语段逻辑关系分析题
对这类题目的考察近两年越发明朗。但浩如烟海的语段如何能凑巧碰到原题?办法还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重视教材分析,以提高能力为最终目的。我在全册教材中挑选了逻辑关系缜密的语段一共14段,先示范分析两段,然后让学生分析剩余的段落,最后总结方法:从内容上的关键词、结构上的关联词、代词中找依据。
 
4、写作技巧分析题
这类题目虽然考得不多,但也可找出内在的规律让学生掌握。
例如《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学生总结了这篇文章观点容易被接受的原因有:第二人称,现身说法,大量例证,类比说理等。我就找了另一篇刘墉写给女儿的一封信,让学生分析课外文段易被接受的原因,学生依葫芦画瓢,得出课外文段除了没有类比说理,其它方法均相同的结论。课内外相互促进,能够使考点被反复训练。
 
(二)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考点落实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加学生的积累。
 
1、联想能强化字词巩固。
中学阶段文言文常考字大概有90个,本册书涉及的有20个左右,讲授这些字的时候,我一般都要让学生回忆起曾经相识的“地方”。例如《三峡》一文的“或王命急宣”的“或”,学生联想到“宋人或得玉”的“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时雪漫天山路”的“去”,学生联想到“乃记之而去”、“西蜀之去南海”和“日始出时去人近”;《小石潭记》中的“不可久居”,学生联想到《扁鹊见蔡桓公》的“居五日”;由《答谢中书书》“沉鳞竞跃”的“鳞”联想到《满井游记》的“鳞浪层层”和“毛羽鳞鬣之间”;由《记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户”的“户”联想到《木兰诗》的“木兰当户织”。这些联想俯拾皆是,既有本册课文之间的联想,又有对以前课文的联想,既有同义词语的联想,又有一字多义的联想。通过联想,温故知新。
 
2、联想能强化文意理解。
讲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潭影空人心”一句,我让学生回忆这个“空”的感觉与哪些已学的课文情感体验具有相似性。学生发现“空”字在本册课本中出现过多次。《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济南的冬天》“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经过比较,学生理解到常建面对水影时内心的感受和苏轼因超凡而把月光想象为水潭是具有相似性的,可以说这两种“空”的感受,可以借用老舍先生的“空灵”一词来形容,那是一种极为通透、澄澈的内心感受。
另外,例如《渔家傲秋思》中出现了“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胡琴琵琶与羌笛”,我趁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含有“羌”字,这样学生就能迅速理解边塞诗歌的地域色彩。
《右溪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满井游记》等篇目的抒情议论句都有相通性,我让学生综合品析,加深对古代读书人壮志未酬而孤芳自赏、寄情山水以遣怀的情感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落实素质培养和德育渗透
心中有考点是应考的必备心理准备,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分数,所以指导学生也不能仅限于技巧点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体现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会得高分的低能儿。要让母语在每个学生的人生中发挥持久的影响力,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心中有学生,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和影响。
 
1、 整合课本资源 抓住教育契机
教授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都被文中师生们崇高的爱国情感所震撼,尤其是韩麦尔先生直抒胸臆,高度赞美法语的那段文字。对于这段话,我没有单纯的作为知识传授来处理,在挖掘了人物语言传达的情感后,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认为韩麦尔先生的话是正确的吗?”继而引导学生自学第四单元的课文《汉字的魅力》。学生很快发现《汉字的魅力》引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学生总结道,这些观点都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作家对母语极度热爱的表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也用几个简练的词语表达对汉语的赞美呢?学生起初感到困难,我就把这个作业当作一个纲领,提起了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我让学生自学《方块字》、《谈笑》、《读联之悟》三篇课文,学生很快列举了很多汉语的优点: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集音形义为一体的文字、能够衍生出形式丰富的文学样式、语汇最丰富、内涵最广泛、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查阅汉字起源的资料,并组织开展了一次汉字专题讲座,师生同台演讲,详细讲解了汉语的“表意文字”特征的和英语的“表音文字”特征;介绍了“六书”的概念、分享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汉语的历史地位和目前处境。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优势的语言决定于强势的国力。他们立志要学好母语,弘扬母语,让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的权威语言。
这个单元的课文原本比较简单和平面化,经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爱国情感被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原本是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在这次教学中,成了学生真挚情感的自发表白,成了他们心灵的滋补品。甚是令人欣慰。
 
2、重视背景介绍 强化情感体验
“为什么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自从被艾青创作出来以后,引起无数热血志士的共鸣,被反复引用,表达炽烈的爱国情感。我着重介绍了温总理也很喜欢这句话,顺便又讲了温总理喜欢的另外五句话:“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学生深受启发,谈了许多自己熟悉的总理的故事。受学生的感染我继续推荐了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给学生阅读,了解敬爱的周总理的生平事迹。所有的故事和语言都让学生感动万分,他们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优秀的人民的好领袖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更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太理解康德那句话中对星空的敬畏之情,我趁机让学生阅读了《仰望星空》这篇文章,这样就加深了理解。由一句话而引发了这么多的思考和这么多的信息搜索,虽然不一定是考点,但一定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我认为,值!
同样,上《舌战群儒》时我介绍了诸葛亮的许多动人的故事,之后让学生写一篇周记《永远的诸葛亮》,学生兴趣极浓,有的把课堂笔记加以整理和发挥,有的继续搜索诸葛亮的重要事件。在周记中,学生再次表达了对一代忠臣名相的崇敬之情。
教授《摘星的少年》这首诗时,我介绍了纪弦的相关信息,以及当代热血诗人的诗作:北岛的《回答》,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学生感受到了来自陌生的诗坛的一股温柔的风。并深有感慨地写下一篇周记《由摘星的少年想到的》。
 
我喜欢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相关资料下载:立足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课堂落实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