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审美怡情的散文教学
阅读次数:[]次
审美怡情的散文教学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马志华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优美、深远、独特的意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它引领读者不知不觉的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愁、同乐、同爱、同憎。因此,在中学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创设意境、体会情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品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是借助优美、含蓄、精炼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只有认真品味,方能领略其妙处。
1、反复诵读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会其义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字,体会词意,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优美的散文作品, 更需反复诵读。 比如《我的空中楼阁》中,“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当满含深情地反复吟咏这诗一般的句子,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烟雾蒙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诵读中不妨先做个示范,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诵,使师生双方、作者作品双方的感情自然地协调共振。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素雅、清新、如烟似梦的画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深情地朗诵引导,便不难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中去,进而理解作品含蓄蕴藉、曲折深沉、轻松中带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情感。
2、替换推敲
讲求语言的锤炼, 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一篇好的散文, 也必然是语言优美之作。在诵读的基础上认真推敲揣摩语言,就能进一步领略作品的妙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描绘月色的一段文字:“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泛起在荷塘里⋯⋯”作者用“泻”来描绘, 学生往往体会不出“泻”的妙处, 我们把与“泻”相近的词“流、淌”替换进去再分析: 用“流”有重复的毛病,“淌”又似乎会引起回声的感觉,而这里的意境又是极为宁谧的; 月光也可以用“照”这个词,但又与前文不相协调, 而且无论“流、淌、照”都嫌意味不足。再看“泻”字, 与流水的比喻十分协调, 赋予月光以动感, 仿佛那片清澈的月光一瞬间已展现在读者眼前, 给人以清亮的感觉, 确是生动而传神。
二、创设意境
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是作家的主观世界(思想感情) 和作品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生活、景物)相互熔铸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1、再现意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教学中如果把对作品的理解转化成画面,也就是读文作画再现作品的意境,岂不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和对作品内涵深刻理解的双重收获?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描绘出五幅画面:“秋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鸣唱图”“都市秋雨图”“清秋果熟图”。秋的天空,秋的房屋,秋的落蕊无不描绘出故都特有的秋色。秋蝉凄凉的鸣唱,秋雨过后那“一阵秋雨一阵凉”的感叹无不显现出故都特有的秋韵。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文字的画面再现,我们走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体会到作者对北国之秋热烈的爱和无限的眷恋。我们从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
2、情景放映
在充满深情的写人叙事散文中,作者往往着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表达感情。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地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在脑海中再现这艰难的买橘情景,甚至自己试试去扮演父亲,也许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那感人肺腑的深情了,说不定能涌起自己对亲情的无限感慨呢!
三、体会情感
散文是一种至真至情的语言艺术,散文作品中积淀着作者的经验、智慧、修养或同命运攸关的一段人生经历,它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更多地表现出自身独特的视野和主观的情感,对于情的追求则更强烈、更浓郁。由于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所以每个作家所抒发的情感都极具个性,正是个性的才有审美的价值。
1、以情激情
高中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散文更是包融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 所以, 教师首先要抓住作者的创作激情, 进而激发起学生激情, 这是散文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也是熏陶学生情感、激发审美情趣的一个关键。《我与地坛》是一篇平实而情真意切的美文, 教时可紧扣第一部分“生命”主题, 巧妙导入, 使学生“披情入文”, 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席慕容散文《生命的滋味》作为开头:“如果我能够学会了去真正地爱我的生命, 我必定也能学会了去真正地爱人和爱这个世界。所以, 请让我生活在这一刻, 让我去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在这一切之外, 请让我领略生命的卑微与尊贵。请让我, 让我能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这一段导语, 以细腻而不失尊严的语气缓缓读出, 一下子就渲染出一股神圣的生命情味 ,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文章,体会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及不屈的情绪了。
2、道出理趣
散文的理趣, 是作者对生活的一份独到的感慨和理解。作者用他生动的文笔把其写得让你心动,为之感叹, 为之回味无穷。教师应该将作者的感悟,表现的理趣, 充分挖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去认真领悟, 启发学生去感受平平淡淡中的真谛。《我与地坛》最后一节的景物描写, 优美恬淡,更散发着对生命神秘而永恒的感悟。教师此时不应一读带过, 更应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想象、抒情、说理。教时我补充了一首哲理诗《没走过的路》作为点睛:黄叶林里有两条路/ 我选择了一条/ 从此才有我的今天/我也曾想留下一条下次再走/ 但路总是一条接一条/ 这个愿望再也不能做到/说起人走的痕迹差不了多少/ 但那路通向何方/ 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在阅读了这首美国名诗后, 我以这样的话作为结语:“人生是一条有去无回的单行道, 也许它不会那么平坦, 但我们都应珍惜这仅有一次的机会, 走出一条无悔今生的道路! ”这不仅让学生经受了一次情感的沐浴, 更获得了一次特别的生活体验。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讲授散文只有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再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散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美的心灵的课堂。
相关资料下载:审美怡情的散文教学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