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英语读写的难点在思维
阅读次数:[]次
十年前,谈到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问题,我们讨论的更多的是他们只会写、不会说的“哑巴英语”。如今,情势已经发生了转变。
 
的确,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外教,国际学校和课外培训班的沉浸式全英文教学已是平常。在这些英语教育资源及其丰富的城市,“哑巴英语”逐渐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于是,外语学习道路中另一座难以翻越大山得已凸显出来——没错,听说解决了,还有读写。
 
我们的学生拥有傲人的词汇量、复杂漂亮的句形,却还是不会表达。为什么?英语读写难题,说到底是思维难题。
 
Paola Uccelli教授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终身教授,致力于研究学术环境中语言能力的养成,是学业语言核心素养的提出者(Core Aademic Language Skills )。
前不久,作为哈佛-英孚语言学习与跨文化研究项目的负责人,Uccelli教授受英孚邀请来到了上海,外滩君得以有机会采访了Uccelli教授和她的博士毕业生、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秦文娟老师。
在与哈佛大学的两位语言学专家畅聊的近两个小时里,刷新了外滩君对于学习外语这件事的很多看法:
 为什么说“哑巴英语”已经不再是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最大的问题?
o   学业语言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o   饱受诟病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为什么不是一件坏事?
o   我们的英语教材出了哪些问题?
 告别了哑巴英语,
中国孩子面临英语新难题

秦老师从哈佛博士毕业回国后,发现上海的中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通过跟初高中英语老师的交流以及对一些英语课外培优班学生的观察,秦老师发现,现在很多中国孩子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听就是从小沉浸在双语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但你让这些孩子落到笔头上去写的话,会发现语言的严谨性、精确性、学术性都非常欠缺。
 
应试型的英语学习赋予了学生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基础,沉浸式的体验式学习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但英语写作,尤其是学术英语写作,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个大问题。“英语写作对于整体的中国学生来讲都是难点,我们的输入能力是普遍高于输出能力的。
 
秦老师找了一批中国学生做测评:给学生一个写作任务,检测他们是否能够用英语,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灵活的调整自己的语言。“比如让他们给朋友写一封E-mail,然后给一个大学的教授写一个比较正式学术性小论文,我会观察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语言使用的复杂度和灵活度。”
 
 
秦老师实验究结果表明,我们的学生词汇量丰富,使用的句式也足够复杂,但整个立论结构不够严谨,但更重要的是语言欠缺灵活度:“我会在他们写的私人信件里面看到很多的学术性的词汇和句子组织结构,而在学术论文里又会用到很多口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就是说他们没有分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达到更高质量的交流。”
 
“难倒中国孩子的,绝不是读写中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而是学生表达的精确性、严谨性、逻辑性和适当性。事实上,这也是全世界学习外语的孩子的通病。”Uccelli教授强调。
 
秦老师又举了个例子,国内的高中毕业生到美国去读本科,可能只需要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马上跟当地的人无障碍交流了,但是这些学生需要2到3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融入美国的这个教育系统。就是说他能够真正听懂教授的演讲,完成学校的阅读和写作的作业。因为,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用到的academic language(学术语言)跟学生们日常交际用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国内初高中英文课本上的文章,很多你是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来源的。所以学生们不会知道写作的对象、目的是什么,他们必然也没有思考的空间。“目的不同、对象不同、语境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也不怪学生们把学术语言和生活交际语言混在一起用,因为我们的教材的设计以及教学的方法没有给大家创造这样的语境。”
 
学术英语是我们现在目前国内的初高中没有在教的东西,我们的学校的英语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交际型的语言和词汇跟语法知识的教学上。针对这个问题,Uccelli教授提出了学业语言核心素养(core academic language skills )概念
 
什么是学业语言核心素养?
 
学业语言核心素养的七个维度
 
学业英语核心素养包括七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对应的测评体系:
 
o   组织和分析文本
o   有逻辑地连接观点
o   追踪文本参与者和主题
o   解释作者的观点
o   理解元语言词汇
o   梳理文本芜杂信息
o   识别学术语体
 
“看起来似乎有些复杂,总得来说就是考察学生表达意思的精确性、严谨性,能否用逻辑连接词富有逻辑地传达你的信息,能否客观地表达观点。在学术的语言里,我们要谨慎客观的去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们需要考虑到一件事情的多面性,并找到科学的论据是支持我们的论点。
 
秦文娟老师把导师Uccelli教授的core academic language skills带到中国本土化的过程里,刻意避开了学术语言这个词,而是把它翻译为学业语言核心素养
 
“国内很多人对学术英语的定义是以学术发表为目的英语运用,而目前国内涉及学术发表的大多数还是在高校阶段,比如说大四写论文的时候才会教授学术写作。很多人看到我们的研究,问初高中生为什么要学术英语?他们又不用发论文,这样翻译是想避免这种误解。”
 
如果我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学术环境,是否就真的不需要培养学业语言核心素养了?
 
“如果你学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去英语国家旅个游,满足于日常生活交流,那你只要学习日常口语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学精准的读写。但如果你想要真正运用英语去达到有效有深度的交流,这种核心素养还是必须的。”
 
假设你在一个商务英语的环境里,你需要跟国际商务人士打交道,你需要去很准确的描述你的想法和需求以达到这个交易的目的,那就是在运用学术语言,需要你有学业语言核心素养。事实上,所谓的商务英语,科学英语,工程英语,全部都是学术英语的大框架下的。“所以我们叫学业语言核心素养,因为它是核心,就是所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语言里面都需要你用严谨、精炼、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你的观点。”
 
在美国教育界对academic language 是指学生在学校和学术场合里工作和学习所需要的语言。这意味着学术语言应该既注重语言又注重内容,而我们当下的英语教学,更多是针对语言本身的,如专注于语法、句子结构等。“学业英语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英语不再是一种单一技能,我们是想通过学生去读写英文篇章,也能够了解一种英语的思维,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青少年就应打下学业语言素养的思维基础

 
秦老师认为,学业语言素养是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就需要打下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秦老师现在还在做语料库的研究,发现中高考的英语考试里,已经要求学生去解读学术篇章,解读科学研究方法和作者的立场。“这些都是在早期基础教育里面就该形成的一些学术思维。到大学的时候再去讲学业英语就有一点晚了。”
 
“你去翻历年的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会发现很多英语阅读理解的文本,已经涉及很多社科类科技类的文章了,这里面会涉及到很多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证的方法,然后我们就是直接给同学们去读,如果他们读不懂就归类为英语不好或者词汇不足,但是没有人去深层次的分析这些文章究竟是哪些语言点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
 
基于学业语言核心素养模型的测试体系在美国已经测验了有1万多名中小学生,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也有双语的孩子。Uccelli教授和秦老师发现,尽管大部分同学拥有流利的听说能力,但是在学业语言的表现上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个差异会直接影响他们中学毕业时的整体学业水平。也就是学业语言能力的高低,跟孩子们未来的学术上的成绩和成就有很大的相关性。
 
然而从我们的写作课和英语测评方式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英语对学业语言核心素养的忽略。
 
我们初高中生在的写作训练,以及大多数英语写作的测评还停留在给学生一个题目,计时50分钟左右写一篇作文出来,然后给出分数和考核结果。但Uccelli教授和秦老师认为写作并不是单向的语言的堆积。“并不是给你50分钟你就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作应该是一个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美国的写作课是这样教的:周一的时候老师会给学生一个话题,然后给同学们2-3天的时间去收集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可以去做调研、采访,总之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源。收集完毕之后,老师会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教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判断这些资料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不具有参考性的、然后把经过筛选的信息拿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学生分享各自收集的信息,去衡量同一话题多个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最后才开始去写作。“所以写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节课一篇作文交上去,然后就没有人再看了。”
 
可是很多像雅思托福这样英语能力的测试,只能够以这样的写作测评方式去考量学生的学术英语该怎么办?
 
“对,那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但是现在你去看托福的写作考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independent writing,还有一个是integrated writing,就是给你一篇文章去阅读,然后再给你放一段相关听力材料,你需要去读这个文本,然后你再基于你听到的和看到的来写一篇论说文,既要总结别人的观点,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其实是在做尝试,看能不能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去测试学生的这个信息归纳和筛选能力,这其实都是学术语言的一部分。”
 
所以,即使是雅思托福这样的标化语言考试,也是在向测评孩子的学业语言能力在逐渐靠拢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业语言核心素养?

 
那在基于国内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业语言核心素养呢?
 
1.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丰富写作话题
 
秦老师认为,多阅读肯定是没错,但也要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
 
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会去读英文小说、名著,欣赏经典名着的同时,还可以学会一些优美语言的运用,这的确对英语能力的提升有益。但秦老师认为,我们现阶段比较欠缺是一些对于科技类、议论文带有论辩性的文章的阅读,包括我们的课本里也比较少涉猎。
 
“其实这种文章是最能训练同学们的这个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老师和家长可以多搜集一下这一类的文章,让孩子们多看多读,并尝试分析这类文章中的遣词造句与口语化或文学性语言的异同。”
 
其次是珍惜和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的机会。输入和输出是分不开的,你需要给读到学到的知识一个出口,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把这些东西真正的融会贯通。在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下,我们可能很难找到一位外教去练习用口语深度交流,但写作是没有环境限制的,你完全就把每一次写作的机会去利用起来,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其实我们现在还在呼吁中考和高考应该提高写作的这个比例,现在中考大家就写一个一百字出头的小故事,或者描述你的爱好和美好的一天什么之类的,这种写作对于学生整个学术英语素养的提升没有太大的作用。”
 
不要认为我们学生还没有达到那样的思维水平,中文的议论文其实已经在教立论、驳论、论据等概念已经形成了,但是在英文写作里面,我们还是经常让他们去写一些非常浅显的话题,学生们自然对那些话题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也建议老师们多给学生找一些真正有趣让学生有思考和讨论价值和话题让学生去写。”
 
 
2.内容为王,大胆地说出Chinglish!
 
我们普遍认为,母语对于第二外语的习得会是一种“干扰”。事实上,秦老师和Uccelli教授都提到,英语的教学和练习中的母语摄入其实是对英语的学习有益的。“其实现在跨语言的运用是非常推崇的。”
 
首先一个人讲两种语言,两种语言其实都是在同一个脑子里面运行的,我们在讲一种语言的时候,另外一种语言自然就会渗透过来。
 
比如背景知识的渗透,当我们谈到全球变暖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到温室气体、工业化等词汇和句式。这些词汇和句式在你的母语体系里你是非常熟悉的。
 
“如果你在英语课上可以先用母语去讨论这些比较深层次比较技术性的概念,然后再和英语老师一起去讨论怎样用英语去表达,你的英语表达内容会有深度得多。这就是一种translanguaging(跨语言迁移),把你的背景知识,从第一语言迁移到第二语言。我们觉得用中文先去把内容想清楚,然后再用英语把它表达出来,不失为一种学英语和培养英语思维的好办法。”
 
可是很多人会认为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Chinglish,他们更推崇直接在脑子里进行全英文式思维和表达。
 
秦老师认为,那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种状态。“很多学生的英语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强制他们在英语课上只能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话,那最终的结果就是思维的简单化和语言的简单化,因为我们在还没有掌握语言的时候,我们只能用一些很浅显的逻辑和表达,很难去深度思考。”
 
秦老师和Uccelli教授都强调,相比于华丽的句式,深度有内容的交流更为重要。“沟通交流中,想法永远是在语言格式之前的。”
 
而且现在Chinglish的界定也越来越越模糊了,人们不在意的你英语说得有多地道。“Uccelli教授的英语就带有很重的西班牙腔调,但这不影响它是语言教育界的权威,因为她表达的内容和idea在那里,没人在意她说的是西班牙英语还是美国英语。”
 
的确,我们现在经常的一个误区,我们经常回去关注一个孩子英语说得多么漂亮,发音有多么的纯正,但是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孩子讲出话来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批判性思维,这也是Uccelli教授和秦老师推广学业语言核心素养的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