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阅读次数:[]次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材分析
                              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鄢胜强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知识内容上看,本书上一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分析的是投资与创业,讲的是创造财富,解决了“谁来生产”、“如何生产”的问题;本单元则分析财富如何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分配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分配反作用于生产,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分配政策又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对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2、从现实生活来看,分配问题涉及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涉及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改善宏观调控,都是今天的热点话题和高考热点。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涉及到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自觉依法纳税、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公民意识;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公平意识。
二、本单元的内容及结构
本单元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对应两课: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要求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正确认识和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和谐社会的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与与第二单元有相似之处:
第一单元讲消费,第二单元讲生产。消费的对象是哪里来的?是生产创造的,引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创造的财富如何分配?第三单元的起点就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没有直接给出,但后面的知识隐含了这一观点)
第七课的逻辑顺序是:由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来引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地位、含义)——引出其必然性、必要性、意义——由其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引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收入分配问题引出分配公平,我国如何在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引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在讲了个人收入分配后,接着分析全部社会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国家还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即财政税收的知识。逻辑顺序是:由国家必须履行好对内外职能,引出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引出财政、国家预算、决算、财政的基本作用,——由财政引出财政收入的渠道和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因而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关系——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引出税收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征——在简介税收的种类后,着重介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一般知识——在了解税收的一般理论知识后,回归现实生活,着重介绍几种违反税法的现象及处罚。强调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此我存有疑问,后面要作具体分析)
3、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新旧教材的比较
首先看体系的变化。旧教材分三个部分讲了分配问题。个人收入的分配放在上册第二课第一节经济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讲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下册第五课讲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税收。第六课银行和储蓄。新教材则把分配问题进行重新整合。集中讲了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突出了社会公平问题,把银行投资放到了第二单元生产领域,因为企业等生产者的融资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金的提供者则是投资理财。
其次看知识的变化。
1、关于分配制度。①按劳分配的含义。对分配的对象做了规定,加了“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扣除之后”,更严谨准确。②强化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上升成了分配制度。③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没有按旧教材从三个方面笼统分析原因,而是拆开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原因,增强了具体性和针对性。
2、关于社会公平。新教材花了大量笔墨,进行了反复强调,这是现实生活的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新教材增加了公平的含义、意义及政策措施包括两个合理比重,增加了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政策措施。
3、删掉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4、关于税收,税种的划分变了,以征税对象来划分成五大类,重点强调了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删掉了税收的作用。
五、重难点解析
第一,关于按劳分配。
1、含义:四个层次。A、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基础并不都是按劳分配(还有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公有制经济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B、分配对象是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扣除剩下的个人消费品部分,强掉并不是全部劳动报酬,多劳多得不等于劳动多少得多少。C、分配尺度是劳动,既有数量也有质量。D、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原因(必然性):现实经济条件: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可能性);物质基础——现实生产力水平,不是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极大丰富,不能实行理想的按需分配;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谋生的手段,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存在着差异。(使用排除法:平均主义、按需分配)
3、意义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调动积极性)——生产力角度
B、否定剥削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平等地位——生产关系角度
4、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主题地位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第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是什么:按个体劳动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A、注意删掉了旧教材中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B、新教材没有分段对五种生产要素逐个分析,但在后面的意义里提到了,所以要作补充。建议结合前面的情景分析,判断生产要素的具体形式。
C、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旧教材是分配中要坚持的原则,现在变成了制度。
2、为什么:理论依据加现实意义
理论依据:A、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力的多层次决定了不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生产力角度)
B、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关系角度)
现实意义:A、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物权、人权)
B、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效率与公平
首先提出质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近年参加高考备考的老师都知道,十七大报告对分配政策作出了重大修改,在去年的教材中已得到体现:强调的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原来有主次之分,现在前半句是并列关系,后半句是前次后主,所以我认为课程标准是前几年制定的,没有根据十七大精神作及时修改。
1、关于效率
什么是效率?注意不是我们原来经常讲的劳动生产率,不是速度问题,原来曾经辨析过,效率越高有可能效益越低,两者有差别。这里的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所以这里的效率应该是原来的经济效益。
2、关于公平
A、含义——北京高考试题曾考过此题。广义的公平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狭义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结果公平,即相对平等,差距不能过分悬殊,也不等于平均主义。教材是指狭义公平。
B、公平的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C、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一是制度保障,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重要举措:两个合理比重;三是另一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四种收入的态度。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着矛盾,存在冲突的根源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两者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又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略)
B、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为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二是坚持三个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四、财政
1、  什么是财政  含义(财政收入、支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强调财政的本质: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前者是把蛋糕做大,后者是把蛋糕分好,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可联系前面学习的知识,如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让学生去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财政的作用 :这一点可联系后面财政支出的用途进行教学。
新教材将原来的五条作用变成了三条:1、促公平促民生2、优化资源配置3、促进经济增长。 突出公平和民生问题的理由主要有:1、这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社会公平、民生问题是重大的现实问题,矛盾十分突出。2、财政作为分配关系,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呼应了前面的知识。3、把原来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整合在一起,科教文卫或者有利于经济建设,或者属于民生问题。至于巩固政权,本身不是经济意义。
4、财政政策  无疑是需要展开讲解的(与旧教材基本相同,本文不作展开)。扩展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一单元通胀、通缩的知识)
五、税收
1、含义:①主体:国家②目的:实现其职能③手段:凭借政治权利而不是经济地位④依据:法律(税法)⑤地位:是政权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本质:国家依法强制收取收入的分配关系
2、特征:三个(没有变化)
3、税收的种类:可以从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标准三个角度分。旧教材讲的六种税收比较杂乱,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都属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属于所得税,其他的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根本没有提及。新教材重点介绍了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A、含义:纳税对象、纳税人
      B、计算方法:销售收入=税率—购进商品已纳税款
      C、优点:三条a避免重复收税,防止偷税漏税,贯彻公平原则
                    b促进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c保证国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A、含义:主要是纳税人
          B、税率:两种,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C、意义: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六、高考试题介绍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来分配:
1、按劳分配问题,新课改涉及较少,09年全国一卷26题有所涉及,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来分配:09年上海卷第6 题:港口使用的智能化设备的工艺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除了科技和劳动外,还包括管理、资本。
3、09年宁夏卷14题:科技人员按科技成果入股问题涉及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分配关系调整的影响:是否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二、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09年上海试题,直接考关系,组合方式值得注意。
2、效率与公平:09年广东41题,18分,试题给了两段材料、一个图表
①材料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致性,强调不同的方向又存在矛盾
②根据材料: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容提出建议:
a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b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c社会保障d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e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f协调区域发展
3、效率与公平:08年江苏卷17题: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要求。
4、公平问题:08年北京卷给出一个图表,举了四个事例,要求打钩,判断是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并说明理由(实际上讲经济意义)。公平可以理解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要理解各自的含义。
5、公平问题:09年江苏12题,哪些举措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既要能判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又要体现公平
三、财政的作用
07年天津文综题: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背景材料,说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及作用:分析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增加财政支出,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劳动者就业等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四、税收
1、09年北京30题:某建筑公司的经济信息(项目和金额),要求指出应纳税的名称和计算方法。要判断营业税和增值税
2、09广东卷第3题:要正确理解财政赤字的含义
3、09年宁夏卷15题:09年1~4月的经济背景下(价格总水平下降),政府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策略有哪些?要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内需,刺激投资和消费。
4、重点介绍山东28题:主观题::三段材料,柱状图、文字、表格,近年来国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
材料一:税收和GDP增长的情况
材料二:结构性减税
材料三:税收政策的调整情况,提高部分进出口退税率,下调住房交易税增值税全面转型。
设问:a描述图一的变化,根据后两段材料阐释变化的原因
      b阐明材料三中三种税收政策调整的积极意义
此题与我们平时的模拟训练题较为相近,对我们复习备考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它考查了解答图表的能力;考查教材知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没有直接考,而是转化成税收减少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分配政策即税收政策的调整
积极意义:出口退税:出口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住房交易税: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增值税转型:鼓励企业更新设备,促进技术进步,扩大投资需求
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若答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社会,体现科学发展等也可酌情给分。
总的说,这一道试题与新课改、与新高考非常接近,知识、能力的考查非常到位。
5、此外,08年海南卷第6题,考中资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税率的影响;
      07年宁夏卷第14题,考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07年上海卷37题分析中外企业统一所得税税率,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税率政策。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