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武昌区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阅读次数:[]次
                                           武昌区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武昌区教研中心  张银华
      大生活,小舞台——舞台是生活的缩影。自然,考试即教学的缩影。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一考便见分晓。从本次高考折射出的问题来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信息化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确的情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价值观;语文教学应紧紧围绕社会生活的需要,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的语文教学与理念与这一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脱节,甚至愈来愈大。
                          一、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有明确界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的精讲细读,依据教学资料一一进行分解讲说,这样所有的知识点是凸现了,也似乎清楚了。这往往又成了一堂教师一人所演的“独角戏”,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看客观众,毫无生气。既然也就没有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活力。这不得不令我们的教师反思:是谁扼杀了学生本应具有的鲜活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实正是我们教师自己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未为学生打开通向知识宝殿的大门,甚至我们自己进去了,学生还在门外。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陈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的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学模式固定化,机械式的按部就班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文本,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工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的连接。预设和生成好比课堂教学的两个翅膀,是课堂教学整体的两个方面,只有兼备,课堂才能飞得起来。显然,预设和生成都有度的问题,不能过分按照原有的教案,那必定是比较机械和呆板的;如果只有生成,就必定是没有灵魂的。
                                       三、 作文指导缺少生活化,倾力打造应试八股
  学生的作文问题,也是长期以来老师们比较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感觉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现在,不论是高考还是高考,都加强了对作文的考查,不言而喻,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尤为重要。可每次作文中先让老师自己满意的所谓好作文又有多少呢?细想一下原因,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是太少了,作文课上老师的“指导”是不是太功利了。作文考试化,作文教学的伪化、去化,成了现阶段作文教学的通病。一般的作文指导,基本上都遵循“四步曲”:一读范文,二命题,三析题,四提要求。当然,初学作文,这样的指导是必要的,但如果长此下去,这样的“曲子”唱腻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没有了兴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生活永远是源泉。可以说,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文章。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家庭、学校都提高认识,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体会,去感悟,他们写起作文来才能“犹如溪水”,才有真情实感可表达。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对校内外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新学期即将到来,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要改进哪些工作。不容忽视的首当其冲的任务,即认真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三个要素:教材建设、教师素质、评价改革。而最核心的要素是提高教师素质。从本次高考评卷中折射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学科老师在准确把握教材、课标的要求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原因。每年对于高考教师可以说都会慎重对待的,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拿到高考题以后就有试题“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的感觉,为什么?原因就是教师“点到”了但还未“点破”,学生的学力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认识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应有的高度,难以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说来,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采用新策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式学习,体验性学习,注重过程与学生个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变革,都应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落实“双基”,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例子”作用,依托课本,做好“阅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规划好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课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也是再创造的前提。目前存在的轻视课本的倾向非常危险,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举一”都做不到,又何谈“反三”?当然就更谈不上“触类旁通”了。与此同时,高中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常识,对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要做到“知道”“识别”“会用”,不写病句,不说错话。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有意识、有策略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强化抽象思维训练
     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做到“和谐高效”,注重“思维对话”,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为用、相伴相依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训练。青少年言语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青少年言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促使这种思维训练强化。首先,较之与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的特点,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叙述、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点,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中学阶段比较系统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这就在识记的基础上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的分量。其次,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则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明显加强。追踪、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露的活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实际上是思维训练在向深层拓进。要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意思”“有深度”就必须让课堂充盈着思维的律动。
                                 (四) 精讲精考精做题,细读细思细积累
     “细读”就是博览群书,仔细阅读文本,扩大阅读量。首先,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要积极地去读,课本选介的经典篇章尤其要熟读;其次,要用好《自读课本》,充分发挥优质语文学习资源的作用;再次,要坚持大阅读活动,多读报刊杂志,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细思”,就是巧于练笔、巧于写作。要教会学生写摘抄型、批注型、提纲型、感想型读书笔记,养成边读书、边记笔记的好习惯;作文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要结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规范的、成篇的作文练习,一月二次即可(不足部分可辅之以片段练习。“细积累”就是善于积累,一是方法,要随时随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二是数量,不能少了,但也不必太多;三是质量,要有所选择,树立精品意识。“精讲精考精做题”,就是要做到“精讲精练”,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做题和考试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这是共识。
                                  (五)课内、课外结合,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杜绝"为考而教"的功利思想和做法,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用教材,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正所谓落实在课堂,巩固在课外。
课本中的“小综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大综合”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是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期教学目标,结合阅读教学,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进行规划和训练,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地成长。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声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的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的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
                         (六)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要有计划性和科学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首先就应让学生进入生活,体验感受生活,只有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他们才会不忘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作文教学要以阅读积累为基础,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理。通过大量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弥补学生生活体验不足的缺陷。再次,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加强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如审题选材立意的训练、写作技法的训练、书写规范训练等等。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以自己的内心体验去审视生活,认识生活,用自己的独特感悟写出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有个性、有文采的作文,还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最后,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写自己的烦恼,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只有写了,才会妙笔生花。总而言之,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当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也就真真正正得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要义了。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