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语文的职责
阅读次数:[]次

语文的职责

                                          武汉市三十九中       陈家楠
 
语文的职责,即是语文老师语文课程的职责,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语文要有怎样的目标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总目标?
     对这个问题,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语文课的特点来确定。是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都认识到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可能影响人的一生。现在提倡终身教育,只要是受教育者,甚或只要是社会人,就会从学习中,从与人交往中,感受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小到字、词、句、篇的理解,大到思想观点的表达,待人接物,交流谈判。但,我们不能就以此夸大语文的作用,把语文的职责范围扩大到人的一生,把语文的目标定得包罗万象,既要体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又要重视人的生命需要、生存状况、心理需求、科学精神、丰富情感、理性思维,过度强调了人文性,把目标定得大而不当。就如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结果什么病都治不了。
    语文语文,简言之,就是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人交际的工具,文学,培养人的精神素养。诚然,精神素养是涵盖了人的许多方面,但犯不着全归到语文课上解决,仅靠语文也解决不了。都知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学生,不管他年龄再小,也有其社会性。文学,只占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不能改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的主要活动也就是欣赏文学,指望从欣赏文学中就使人的诸多方面得到教化,并能树立明确的人生价值观,显然不太现实,既使有,也只表现在一时一地,甚至一事,教化不了一生。何况,人的社会性特征,又会使人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冲击力极强,往往几个仅是个案的不良信息,就冲垮掉语文课上花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用正面思想构筑的理性堤坝。所以,语文的职责应定得具体而现实。
    又有人认为,应针对新课改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来明确语文的职责。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的主题就应是“自我与社会性发展”,而不是传统的课程中以漠视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忽视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形态。而语文课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学好母语,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引导社会认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强化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发展,丰富精神世界”(见戴方文的专题讲义《语文教学的理想形态与现实抉择》)。这为语文课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指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学好母语,确实是语文老师、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学好母语也确实对学生的自我与社会性发展有影响。问题是:这个影响会有多大?持续时间会有多长?也就是说,高中语文在完成高中学生“自我和社会性发展”的任务面前,能起多大的作用?这不能不让人思考。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个性的培养,或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人的社会性的培养,决不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培养起来的,而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的培养过程。高中短短三年,只能是对孩子进高中之前已具雏形的自我意识(或个性)进行影响,并不能有根本的改变或重新的创设。或许有点好的效果,但难以保证他们出学校之后又有什么新的改变。如同对待小树,高中的教育只是给它修修枝,扶扶正,大风来时加加固,一般不能把它的根拔出来修修根的;而且时间有限,才短短三年,还没等小树长大长壮,就毕业了。孩子进高中时,其思想意识已不是一张白纸,出了学校门,社会上又有人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进行别的涂抹。学校只能承担他人生的某一阶段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承担不了他一辈子的思想意识的培养。比方说,有些罪犯在中学甚至大学都一直是品学兼优,到了社会工作了若干年却犯了罪,这责任不能归到学校教育吧?所以,我想,学校恐怕难以担当培养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重任。我们可以往这个方面努力,但千万不要拿出舍我其谁的气魄,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什么人,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敢说一定要把哪个孩子培养成某某第二?做不到嘛。既然做不到,我们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定实际点:尽量努力地用正面的思想去影响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能与社会相适应的自我意识,正确而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性。而语文在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只能是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学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指导学生慢慢浸润在先哲志士的思想泽国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正面的影响。
当然,这合适的文学作品,应是艺术纯粹、思想格调较高的作品。即使是外国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没关系,因为外语创作的作品进入语文课堂也是要翻译成中文母语的。所以,戴老师说的“引导学生学好母语,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戴老师设计的“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赏析”活动,也为引导学生学好母语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
如何学好母语?爱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应是学好母语的最好的途径。同时,爱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也能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能够在学生读书阶段就把他们爱读书的习惯培养好,这应该是为他们以后形成社会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爱阅读的人会比较有修养,知识面宽,工作能力也会比较强,从而也就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经常抗拒社会,以致于犯罪;即使万一不幸犯了罪,如果他喜欢阅读,也不会太冷血,总会有一丝人性的思想在头脑的深处闪光,认罪态度也会较好。
因此,语文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可以这么明确自己的职责: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的典雅和臻美,思想的深刻和广博,情感的纷繁和细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又平的《面对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一文中语)。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形成一个好的习惯,而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形成一个好的人生。
总之,语文在新课改的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大任务中,只能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而现实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任务,也是往往完不成的,哪里还谈得上其他?
这是我今年听了几场专家们关于课程改革的报告后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正确与否,还望专家指正。
 
 
注:文中所有打引号的句子均见于教育部中南高师师培中心于2009年7月编印的《武汉市高中语文教师培训讲义汇编》
 
                                                        2009.11.16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