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清塘荷韵》说课稿
阅读次数:[]次
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清塘荷韵》说课稿
武汉市东湖中学  杨淑君
一、             文本解读
《清塘荷韵》是高一《语文读本》第二册中的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抓住了这条线,作者行文的脉络就清晰了。课后的“思考·探究”中提示为“种荷—盼荷—喜荷—赏荷”,我以为概括为“想荷—种荷—盼荷—观荷—赏荷—祝荷”更恰当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也不是我这节课的重点,但我会将我的想法和理由告诉学生。
初读此文,我就被作者朴实、生动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吸引。反复诵读之后,更是为其中蕴含的顽强生命力,豁达超然的情怀深深震撼。可要使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的学生,在一节课内领悟一个90岁学者的生命赞歌,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想了以下几种突破法:
1、从课题入手,“韵”即情趣、趣味。可见“清塘荷韵”,既写了满塘荷花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也伴随着作者浓浓的爱恋之情。
2、教师示范朗读某一段,并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再放手学生自主选择其他段落品读,从而品味出生命的哲理。
3、在整体阅读之后,学生自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品析。学生一般会选择八、九两个段落,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关注“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等句子揣摩作者的情怀。
4、教师质疑:第10段并没有描写荷花的景物,去掉可以吗?学生展开讨论。
5、将本文与《荷塘月色》作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相同景物(荷叶、荷花、荷塘、月色)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背景,领悟作者个性、人格的魅力。
我想,教师首先要有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只依靠教参或现成的资料,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将个性化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于是选择了第五种突破法,从课本到读本再到课外拓展,使学生对散文的阅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
二、             教学设想
(一)进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过《荷塘月色》等散文 ,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层面上,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强,对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析较粗浅,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可见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素养尚在形成之中。
2、明确教学目标
“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
根据大纲要求,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品味平实、生动的语言,分析景物描写,感悟荷韵,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掌握写景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逐步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领悟作者顽强的生命力,热爱生活的情怀,及豁达超然,充实丰富的人生境界。
3、抓住重难点
根据散文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景物描写 体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揣摩意境,感悟荷韵
三、             教法、学法
(一) 教学指导思想:“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其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运用如下教学方式
1、动机激发式:
①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习的自觉性
②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用颁奖视频,自制的荷花flash动画,教师范读等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自主探究式
①     提供不同学习资料,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作者季羡林曾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网上、报刊上有丰富的资料可供学生查阅。因此,我将了解作者与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这两个环节放在课前预习,并提供颁奖视频与新浪读书频道两个网址,供个性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
②     搭建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比较点后,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分析其不同点,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
③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配乐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不断地靠近或接近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对话。
3、实践创新式
①在美读时,激发学生不仅读出作者的情趣,也要结合自身的经历,运用联想、想象,读出自己的感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②     将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独立完成《夏之恋》的阅读。
(二)学习方法:
1、比较阅读法:本文与《荷塘月色》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我将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相同景物的不同特点,从而领悟作者个性、人格的魅力。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法是迁移与活用课文中的知识。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2、  合作探究法:生生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讨论
3、  批注点评法:在品味语言,揣摩意境时,要求对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等词语的妙用作批注。
4、  朗读移情法:我会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段美读,读出作者的情趣,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 视频
3、 flash动画。请大家先看一下(播放flash)。我选择了11幅荷花图片,按从“清塘无荷”到“鲜荷满塘”的次序循环播放,既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一个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从感性上再现了行文脉络,帮助学生整体把握。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据“思考·探究”中的提示,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作者。激发学习欲望。
(二)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
①播放flash,创设情境。同时检查预习的效果,明确行文思路。
②引入比较对象《荷塘月色》,明确学习内容、目标。
我想这样引导学生:“阅读此文,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上学期学过的朱自清的哪篇散文?两篇散文都描写了荷花、荷叶之美,但作者的感情却大相径庭。现在,我们就来比较景物之间细微的差别,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吧!”
2、 旧知回顾
我先带领学生回顾《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荷叶、荷塘、月色的句子、词语,回顾景物的特点及笼罩在作者心头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为什么要给学生比较点呢?这是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品读感悟
(1)自读《清塘荷韵》,从荷花、荷叶、荷塘、月色四个比较点中任选一个,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讨论。
讨论要求及流程:①选好比较点②找出描写性词语、句子③分析景物的特点,做好批注④结合抒情、议论的文句及作者生平,领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师相机点拨
(2)美读
“找出你最喜欢的文段美读,读出作者的情趣,也读出自己的感悟吧!”
在此环节中,我准备了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为需要的学生提供配乐。当然,我自己准备了一段“盼荷”的朗读,在层次稍好一点的班,和学生比赛读,掀起高潮;在层次稍差一点的班,示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欲望。
4、拓展演练
自读《夏之恋》,与《清塘荷韵》、《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比较,揣摩作者情感。
(这也是一篇借荷花之景抒情的文章,通过比较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类散文情随景迁,景因情异的特点,并巩固此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
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是就新课程理念下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研究做的一点尝试。具体做法有:
自主选择学习资料。预习时,我既提供了相关资料,还为有条件、有探知欲望的学生提供两个网址,学生可进行个性化选择。
自主确定阅读目标。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后,学生依个人喜好或习惯选择比较点,品味语言,再与同学、教师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通过朗读,将学生对文本,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传达出来。这不是课前的齐读,而是带有个性意识的个读,强化个体的感受;这也不是通读,而是玩味,感悟之后的品读,依个人感受程度的深浅和生活经验,知识的积累,对文本进行的再创造。
注重个性化阅读指导。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因为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自由化的阅读,教师的指点必不可少。我试着通过两篇相似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当然,个性化阅读素养的养成,阅读技巧与能力的提高,绝非一两节课可以解决的。
比如,在选择比较点时,选“荷叶、荷花”的居多,而避开“荷塘”。原因是集中写“荷塘”的第9段,读起来很美,理解却有难度,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目前学生阅读的一大困惑,看得明白,说不清楚,写不准确。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这节课上还没有进行尝试,这将是我下次备课要关注的。
    学生在朗读时的激情与投入出乎我的预计,“祝荷”有人读的激昂,有人读得深沉,还为此争论起来。看来,学生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个性阅读,创意阅读。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