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情境化教学
阅读次数:[]次
浅谈高中情境化作文的命题策略与答题策略
班汉祥
(华师一附中)
[摘要]情境化作文,作为教学评价的有效形式,可以从命题策略和答题策略两方面来探究。基于教师视角的命题策略,包括创设情境框架、填充情境要素和信息两大基本步骤,也可基于情境提供任务、观点或立场、身份的选择。基于学生视角的答题策略,则包括聚焦情境、分析情境、交代必要信息和使用情境用语的“破题”策略,对于任务、观点或立场、身份选择的“取舍”策略,和建构次级情境的“反客为主”策略等。以此来看,情境化作文有利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也体现了教与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情境化;命题策略;作文;高考
 
以情境化为特征的作文,是近年来作文试题的命制趋势。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是在试卷的命制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把握情境化作文的命题策略,这关乎对情境化作文的“生产”;而对于考生而言,尤其是在试卷的作答和订正过程中,则需要掌握情境化作文的答题策略,这关乎对情境化作文的“消费”。由此来看,命题策略与答题策略,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好比经济生活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一前一后,各有侧重,而又互相支持,互相参照。
一、情境化作文的命题策略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框架
情境化作文首先呈现出的“情境”,应当只是一种相对粗放而有张力的抽象情境,即“情境框架”,需要考生首先去整体感知,如常见的辩论会(发言稿)、班会(主持词)、座谈会(发言稿)、演讲(演讲稿)、读书会(发言稿)等,是基于当代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体验而创设的、学生用以进行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模拟场域。从命题的视角来看,它体现了命题人(一般是自觉的,但也可能是潜意识中的)对作文情境的基本设定、对讨论话题的基本预期、对作文体裁乃至格式、“样貌”的大致规定。如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开篇关于“体育”的论述,便将我们引向体育话题;2021八省联考“抗美援朝”的核心话题十分醒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情境框架有时并不能“一言以蔽之”,而是多要素的。如2020全国Ⅰ卷,在形式、文体上有关于读书会的“表情境”,在内容、话题上则是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里情境”,体现出情境作文自身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2.填充情境要素和信息
情境要素,指搭建完情境框架之后,提供的具体信息。它体现了命题人对情境的解读方向、解读重点,也是考生需要进一步具体概括、提炼的内容。
如2021年八省联考——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
上文中的下划线部分,便是情境要素,分别补充提供了“抗美援朝”核心话题下,国际背景情况、志愿军将士的英勇、全国人民的团结援助、抗美援朝的意义等方面的信息。再联想到习主席2020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我们发现,题中的情境要素信息,是对我们当代所总结提炼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提示。正是这些情境要素,使得考生面对情境有话可说,对于抗美援朝精神有据可查。
    情境框架和情境要素信息缺一不可。若没有情境框架的统领和支持,情境化作文本身便将不再成立,而所谓情境要素信息,也将失去依托、丧失活性,而降格为生硬死板的“写作要求”乃至“分论点提示”;若没有情境要素的具体补充,情境框架将会失去个性、流于套路,成为“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大观园”,丧失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感知情境能力的价值。情境框架和情境要素的关系,是试题命制者在设计情境化作文时应当把握的一对关系。
(二)提供情境选择
    情境不仅仅是一种规约,还具有丰富的开放性、延展性。作文情境是生活情景的移植和模拟,往往关乎实际应用、人际交往,而非玄言空谈或自我独白。因此,“选择”成为了情境建构之后新的命题空间。
1.任务选择
如2019全国Ⅱ卷——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本题五个选项,立足于“中国青年”的共同话题、“青年学生当事人”的相对固定身份,分别涉及五个任务,请考生五中选一。每个任务都有各自的时间(特殊时代、特殊日期)、情境(这里只提供了情境框架),乃至文体。通过不同的任务,既考验了学生对情境和任务的快速识别,也考验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决策能力。
2.观点、立场选择
如2020山东模拟——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在具体情境中,观点的碰撞是常见的。新课标、新高考所倡导的重要能力便是,学生要学会生成自己的清晰坚定的观点(而非一味中立骑墙),并能搜集支撑自己观点的若干证据,据此展开严谨理性的论述。还有21年上海卷“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21年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的讨论,本质上都是鼓励学生进行观点之间的辨析,进行深度思考。
情境化作文中观点、立场的选择,在价值多元、鼓励思考、高扬个性的时代背景下,通常是开放的、彼此皆可的。但有时可能也有必要引入“封闭”的、一对一错的、是非鲜明的观点立场选项,对学生的观点、立场加以引导或矫正,通过观点、立场的选择来考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身份、叙事主体选择
前文1、2的两个高考例题都也包含身份、叙事主体的选择。前者是对“青年学生当事人”具体身份的选择: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可能是思想刚刚启蒙的北京大学生,而1979年的青年学生,则可能是成长在农村、多年苦读的大学生——这些区别,都会使得作文的时代背景、主要观点,乃至言语用词产生差异。后者则基于“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的情景,要求考生“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可以想见,身份不同,文章所表现出的观点、结构、理由、文风等也会大相径庭。
身份选择,其实考察的是考生代入其他角色、乃至对于其它陌生身份 “展开想象”的能力。对于考题而言,身份选择关乎 “进入真实情景”的能力;而在考题之外,身份选择,则能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换位思考、交流沟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身份选择,作为一种命题策略,也要避免套路化的问题。“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的做法,在一些机械应试技巧的围攻下,已经可以形成套路、定式。如何构建具体情境,并基于具体情境创造新的身份选项,成为命题的一个挑战。
(三)命题尝试
基于上述对命题策略的思考,笔者命制了如下作文题目:
同样是抗疫题材的电视剧,《最美逆行者》饱受争议,在豆瓣、知乎等平台评分过低,使评分系统被迫关闭;而近期播出的《在一起》则大受好评,收获了8.8的豆瓣评分。一些网友认为,前者扭曲事实,虚构情节,涉嫌贬低女性医护人员;而后者尊重事实,细腻刻画人物,不刻意煽情,加上恰到好处的艺术加工,体现了疫情阻击战的伟大。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感想与思考?请以“两部剧作,两极口碑”为主题,从观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演员三种身份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网络评论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本题的情境框架为“影视剧评论”;情境要素信息中,涉及剧作与事实的关系、虚构的处理、体现的观念等信息;情境选择方面,基本立场固定(一剧好,一剧差),身份角色灵活自选。考生基于如此情境,不管是否看过两部剧,都应当有话可说,退可以写影评,谈谈自己的观剧体验、评剧标准;进可以讨论“文艺作品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文艺作品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有何使命”等深刻的问题。
二、情境化作文的答题策略
(一)破题:走入情境
1.聚焦情境
本条对应的是上述“创设情境框架”板块。考生在此阶段的重点应该为两条,教师在课堂进行试题评讲的时候也应当重点强调这两点:
一是“寻找情境框架、核心事件”的能力,即整体感知情境的能力,有时也表现为概括、寻找关键词的能力。
二是“就事论事”的意识。即不轻易、提前脱离核心情境框架。诸如“抗美援朝”“体育的效用”“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等话题,固然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发散,但首先都更需要有扣题的意识。
2.分析情境
对应上述“情境要素和信息”板块。考生此时的解题操作,和“阅读理解”有些类似,即细读、精读文本,揣摩其中讨论的观点、具体方面、逻辑角度等,据此形成自己文章的基本思路、框架、分论点。以《最美逆行者》(“两部剧作,两级口碑”)例题为例,考生对情境的分析思路、结论如下:
论述对象(已经定性):关于抗疫题材的两个电视剧,一好一坏
引出话题:为何评价反差这么大?两剧有何不同?有何启示?
事实呈现:失实——尊重事实(细腻刻画人物)
艺术加工:虚构——适当加工(不刻意煽情)
价值观念:歧视女性——体现伟大
至此,至少已有三个涉及比较的分论点了。
3.交代必要信息,使用情境用语
    情境会约束作文中的称呼、措辞等方面。“交代必要信息,使用情境用语”无关文章观点、结构,从某种角度说,是细节上的要求;但它也能体现对情境的重视、理解、照应,更是关乎文体的基础知识。如读书会应该简单介绍书籍内容、分享阅读体验;辩论会应该关照对方观点、考虑己方破绽;演讲稿应该富于煽动性;信件中应该简述自己最近的生活、附带挂念与嘱托等,都可算是情境化作文应试时的“基本功”。没有必要信息、误用情境用语,情境化作文就会显得虚假,而算不上成功。
(二)取舍:情境下的选择
1.情境下的任务选择策略
新课程、新高考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善于选择,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选择策略不可忽视。如何选择?一看考题考什么(考生需要分析出来),二看考生懂什么(知识),三看考生擅长写什么(能力),三者相交之处,即为考生选择的最优解。以前述2019全国Ⅱ卷为例,考生在任务选择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应当是这样的——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知识1(时代背景):我清楚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吗?
知识2(文体知识):演讲稿怎么写?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的语言富有煽动性吗?(学生集会是学生运动时的集会)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知识1(时代背景):我清楚开国大典的过程吗?
知识2(文体知识):家信怎么写?有哪些必要写的方面?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擅长宏大场面的描写吗?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知识1(时代背景):我清楚1979年恢复高考的相关背景吗?大学新生心理是如何的?
知识2(文体知识):书信怎么写?
能力(设想能力):这个同学是谁?和我是什么关系?我准备对他说什么?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知识1(当代事件):我知道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内容、流程吗?
知识2(文体知识):观后感怎么写?需要涉及哪些内容?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知识(文体知识):慰问信怎么写?有哪些必要写的方面?
能力(设想能力):这个人是谁?他的功勋是什么?
2.情境下的观点、立场选择策略
观点立场的选择,和上节类似,也需要在几个方面中求得交集,找到最优解。观点立场选择 的策略应当包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一、题目中给出了哪几种观点、立场?二、几种观点、立场都能写吗?题目对此有无判断或倾向?(是“真开放”还是“假开放”?)三、可选观点中,我赞同哪个?四、可选观点中,各个观点分别有哪些证据、理由(分论点)?
3.情境下的身份选择策略
身份选择策略的核心,是“身份代入”是否能成功。相同观点,身份不同,侧重也不同。以《最美逆行者》(“两部剧作,两级口碑”)例题为例,考生对身份选择的分析思路、结论如下:
A观众:
可特别写的方面:观看感受、身边人的观看感受;和自己新闻上看到的有何出入
可选的中心话题:是否可以借剧了解、感悟抗疫——观众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
B医护人员:
可特别写的方面:抗疫的实际情况;剧对事实的刻画,专业性
可选的中心话题:自身的贡献,是否因剧受到了承认——医护人员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
C演员:
可特别写的方面:疫情时影视行业的困境;拍摄、制作、演员演绎等专业的角度;两剧对行业内的影响
可选的中心话题:演员、文艺作品如何反映、记录抗疫,参与到这个历史叙事中来?——文艺界应该奉献怎样的文艺作品
(三)反客为主:主动使用特殊文体,建构次级情境
“次级情境”指考生在题目规定的情境下,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具体情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境作文答题策略。如下例:
大渡河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山石险峻,河流湍急,凉山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的学校就坐落在大峡谷的山顶上。这里因交通闭塞,曾一度缺乏教书先生。22岁的李桂林听到人们谈起这的学校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这里,这一干就是22年,在那工作一年后他还把妻子陆建芬“骗”上山,从此,两人支撑起了二坪村的教学任务。本期节目讲述了大渡河谷悬崖边上,两位用青春坚守教学的老师,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生可以依据题中所给情境,使用特殊文体——人物专访,构建一个“访谈”的次级情境。其格式为:
标题:主标题(点出主旨),副标题(某某专访;对话某某)
事件简介:人物小传;事件概括(事)
访谈摘录:问+答+中间插入描述,如“最感动的事”“印象最深的学生”“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坚持下来”“有何收获”等问题
采访感想:以记者身份谈谈切身感想,真实即可,不吹捧煽情,点明主题
延伸信息:事件后续进展;个案外的普遍情况等
如此,两位用青春坚守教学的教师,和情境一道,变得更加生动了起来。
三、结语
综上可见,情境化作文,在传统作文题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实感、生活味、选择性、灵活度,而落脚仍在于文体、文本、文学的表达。因此,情境化作文,有利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本文从命题策略与答题策略两方面出发分析情境化作文,将教师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相对照,既是一线教学的客观需要,也同时体现了教与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国珍.“情境”的指向与“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维度(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2):68-70.
[2]周蛟.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育界,2021(30):24-25.
[3]郭玉清.以多元化、情境化作业设计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J].新读写,2021(S1):31.
[4]陈士同.立足学科本位,考查关键能力——评析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兼谈备考[J].中学语文,2021(17):71-74.
[5]冉世波. 情境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趋势——以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为例[A].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四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1:8.
[6]姚玉辉.浅谈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J].教育艺术,2021(05):15.
[7]葛威,邓伟冰,郭艳红.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情境化试题的内容与形式评析[J].考试研究,2021,17(03):62-67.
[8]刘长乐.问题导学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的策略探索[J].新教育,2021(14):15-17.
[9]李刚.情境化策略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1(08):65-66.
[10]徐海珠.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04):17-18.
[11]宋克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0(12):31-32.
[12]袁国超.深度建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20(34):20-23.
[13]梁艳红.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新课程,2020(48):14.
[14]阎浩,宣雅馨.论语用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1):5-7.
[15]耿红卫著. 新课程 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6.08.
相关资料下载:浅谈高中情境化作文的命题策略与答题策略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