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美妙音符
阅读次数:[]次
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美妙音符
何 芳
(武昌文华中学)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人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语文不仅对人的物质生活有作用,而且对人的精神生活有作用。语文是真正能进人人的心灵,沟通人的情感的。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名篇,感染、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境教学法,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灵巧。
[关键词] 情感   情境  情境教学法  语文课堂
 
语文作为我们传统的学科,其教学主要特点有:⒈注重语文的丰富内涵,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⒉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⒊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⒋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的适应性。而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会大量地运用到情境教学法。
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其中在我们的教学中,语表情境和想象情境用的最多的。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而语表情境,则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荷塘月色》是一副动人的画面。朱自清在荷塘周围所看到的景致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诗一般的意境,非图画能表达尽致。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我用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到那月光下的荷塘: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等学生感受到情境之后再来赏析作者的情感便水到渠成了。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当然想象情境往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想象的契机。口头作文《我是一粒种子》, “ 我 ” 的理想那一段,想象种子乘风、遇水,有的愿它来到森林里,有的还愿它来到草原上 …… 并在那儿发芽长大。这就是典型的想象情境。因为所有这些,学生并不能亲眼见到,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怎能让学生展开这美妙的想象的呢?那是吹起的种子。孩子们看到种子飞远这一实体情境,听到老师的语言描述: “ 你们,种子随风而飞,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了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决定在哪儿生根发芽? ” 于是学生随着种子向远方飞去,望着望着,许多形象浮现在眼前,伴随着情绪和教师语言描述的方向性,新的形象出现了,学生进入了想象性情境 …… 。  
具体来说,我在教学中往往会这样运用情境式教学:
首先、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学生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我的新课启始,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常常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来考虑组织我的导语。
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上课前,他们总是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情感的酝酿,早早地来到教室,从上课一开始,就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拔动学生心灵的情弦,非常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联接、相沟通。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就牵拉启动了。在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入情。所谓“披文后入情”。
其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入情”是说“情”的萌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初读课文学生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学生,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使我记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位盲人女诗人的诗句:“我用我的心灵去看呀”这真是打动我们心灵的诗句,以至到现在我还时常忆起,并体会其中的美妙。我以为这是“感受”的最生动的一例。
让学生去感受需要多种感官的兴奋,是一种综合效益。因为感受的输送兴奋是弥散的。所以我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语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形象。从童话角色,寓言形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乃至常识课文中,那海底世界里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宇宙天体的运转,月食的形成,太阳的火热,博大……,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唤起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励,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窃窃自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真有意思”,“多可笑”,“我都为他担心”,“我们去那儿好”……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中。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当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描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从细读到精读并无明显的界限,常常是即时进行的。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这是由汉语文本身的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因此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如此反复、迭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在比较中欣赏,以想像为契机,以教师主导的语言为媒介,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这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能力也得到培养 。
 最后,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抒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呢?根据小学课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来说,可常用的形式:一是表情朗读;二是语言训练。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表情朗读,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
恰当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当然我们必须忌讳那些无病呻吟。“假大空”的语言训练,那会损伤儿童情感的纯真。应该是有感而发,恰到好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从学生的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情感涌动的流程,会十分有力地推进教学过程,学生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参与,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取得成功。
我始终认为,以情境为纽带是务必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才能随着课文情境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也因有情境纽带的牵动、维系,才变得更富活力,好学精神得到有效地培养;促进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让情境教学这一美妙的音符响彻在我们的课堂吧!
 
[参考文献]
[1]《语文与文化生成教育》萧兴国 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
[2]《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情境 探究 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郑勇, 陶三发 山东教育出版社
相关资料下载: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美妙音符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