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创设语文情境,实现 “有意义的学习”
阅读次数:[]次
创设语文情境,实现 “有意义的学习”
(熊文 武汉市东湖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1]因而,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探讨,运用文本的解读,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学习主动”氛围,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语文课堂“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 文本解读  动态生成  有意义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与任务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自觉探索学习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营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情境化的创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实施策略[2]
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为了达到使学生迅速学会有关语言和文学知识,又使学生陶冶情操的双重目标,要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  
比利时教育学家易克萨维斯·罗日叶在整合教学法的基础上倡导情景化命题理论,其主要思想为:当下教育容易造成“功能性文盲”,即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力运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这种学习太理论化并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因此,他认为评估必须要恰当、有效、可靠。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他同时认为,为了提高情境化命题的质量,首先应明确能力测评中好情境的主要特征及其要求。好情境应具备如下特征:一个真正的靶向情境、一个对学习有用的情境、一个激发学生动机的情境、一个可以实现的情境。[4]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论》 指出,教学艺术往往创造一种最佳的教学境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这样就能激励学生活跃思维。[5]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创设情景,让语文学科焕发出独有的人文学科的魅力,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实现语文课堂上“有意义的学习”呢?
一、运用文本的解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人类的学习。学生一方面通过与环境直接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符号系统(书本和大众媒体等)获得间接经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重点解释学生如何习得这种间接经验的心理机制。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对于未曾接触该类知识的学生来说是无意义的,但对人类或教师来说是有意义的。他称这种意义为“逻辑意义”。如果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具有学习该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则该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潜在意义”。要使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学生必须主动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被称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同化,新知识获得意义,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或者进一步分化或者进一步概括化。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高度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调节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备课时我们就一直在思索:新课程背景下文学鉴赏课型应该带有怎样的课堂情景?如何使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情境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能让学生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并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也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知识融入到让学生喜爱、令学生新奇的情境中,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语文课堂焕发着朝气和激情,但是也存在一些牵强附会的形式主义学习情境。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典型材料,并结合学生的特点。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确定先从文本的解读,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诗歌文本具有优美的抒情性。阅读时要弄懂诗歌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情感过程和情感内涵是什么。这必然是我们的一个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的逻辑过程。备课中我们立足文本,贴近作者,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切入文本的最佳途径,对学生与老师的教学行为做了充分预设。在这堂课里我设计了导、读、议、品、比、练、理共七个教学动作,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些动作,是否肢解文本的整体性,是否循序渐进地深入解读文本?这些动作设计能不能在整个课堂里展现得充分?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来看,每个动作设计与文本的认知和鉴赏的过程是吻和的,效果不错。第二步“读”就是把握了情感,第三步“议”就是情感呈现的背景,第四步“品”是抒情方式的解读,情感内容和情感过程的深刻领悟,最后比别样愁情是“比”,是对情的不同状态,情的内涵的深刻把握。这些动作设计以文本的认知体验过程是高度吻合的,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如果没有这个内在逻辑很有可能把文本就肢解了。所以课堂上能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又符合逻辑的课堂情境。
通过这次研讨课的教学实践,我的感触很深: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预设教学时从文本解读入手,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实现语文课堂上“有意义的学习”。
 
二、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对于校本目标来说是“教育”的主体,对于学生本位来说是“发展”的主体,对于课程等客体来说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学生主体”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们教法中如何促进并有效建构?
这堂课我们运用预设话题的方式,在话题引导下,充分交流分享。高中的学生有认知的基础,也有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部分或不完全的占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课程资源,这是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怎样充分实现交流与分享呢?在每一个阶段引入一个有趣的话题。第一部分怎样入愁?第二部分缘何生愁?第三部分如何传达愁绪?第四部分愁绪的不同内涵。这样一个话题引到下,学生充分交流和分享,合作交流是自然生成。比如诗人借助意象传达愁情这部分,学生的合作是非常充分的,在交流过程中的主动性,那种探究的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语言发展基础,也拥有很多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把这些课程资源充分整合。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体现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分享,并预留给自己一个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深感:作为课改中的实践者,首要任务是更新理念,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提供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上“有意义的学习”。
三、以有意义的学习,营造“学习主动”氛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6]课堂里教师以怎样的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课堂的高效?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全球第一个研究学校背景,课堂中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心理学家。他第一次提出有意义学习这个概念,有意义学习称为我们新课程中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先导。平时上课中很多学生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些东西没有融入学生的人生经验。
奥苏贝尔认为真正发生有意义的学习,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学生有学习愿望,它是为心向。没有心向,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效果。第二,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组合,并以此成为课堂学习的起点。第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心理上产生顺应和同化,认知内化的过程。[7]
根据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我在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课堂设计中依据比较阅读的需要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以一首诗的鉴赏带动两首诗。在充分了解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学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声声慢》为什么能可以带动后面两首诗的有效鉴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我认为学案不仅仅是方法的揭示和累积,更多的是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所在。不能仅仅把它看做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揭示。它涉及到作家的生命历程,独特生命的个体认知,正是这带动了学生,并把后面的鉴赏做到。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才会战胜刚上高中时对语文的厌倦情绪。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并进一步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着这个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情感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外,更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  
我们深深体会到:便学利教的学案教学,融入学生的人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使认知内化,实现课堂上“有意义的学习”,成就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预设,从文本的解读开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依据“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营造“学习主动”氛围,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3]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计和开发(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2010年06月版 
[5]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6]张恩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M].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12月30日版
[7]高天虹,魏智芳. 奥苏泊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2007,(07):65-67.

 

相关资料下载:创设语文情境,实现 “有意义的学习”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