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高一语文选修:古代诗歌之因声求气
阅读次数:[]次
                                                 高一语文选修:古代诗歌之因声求气
【技法讲解】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共鸣),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因声求气”实为求诗人之神气。“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气韵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文学鉴赏中“神韵”一词的含义大体上包含风格、风度、品格、神采、韵味,基本上可以用风格一词来概括。那么,我们怎样阅读才能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是方法?
  1、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212、223、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例如,《春江花月夜》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全诗共36句,4句一换韵,共9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替运用,一唱三叹,回环反复,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春江花月夜》由9首绝句构成,我们不妨为每首绝句起一个题目,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整篇诗歌的意境。
     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
     壮阔、恬静、悠远、深沉、哀愁、怅惘、凄苦、无奈、伤感。
  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替运用,情感也如春江般起伏变化,层出不穷,回环反复,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谐美。
【阅读训练】
1.阅读苏轼的《定风波》,然后回答问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苏轼被贬黄州时作此词。
(1)试将第一句用“/”划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这首词既写眼前景,又寓心中事,还谈人生哲理。请结合上阕,作简要分析。
   
(3)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相比较,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谵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1) 请将下面的句子用“/”划出节奏。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戊搂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2)找出词中的对仗之句并加以分析。
   
(3)发挥想象,描摹下片中的词人形象。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日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即乐曲《关山月入;②梅花:即乐曲《梅花落》。
(1)按题材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第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3) 请将下面的句子用“/”划出节奏。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1.(1)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2) “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官场屡遭挫折的实情,“莫听”则是诗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可见诗人之洒脱和对恶劣社会环境的挑战精神;“谁十自”就更体现了诗人胸怀之坦荡。“一蓑烟雨任平生”,虽显豁达,却更多地体现了无可奈何之情。人生遭遇挫折是很自然的,不必太在意,淡然处之、顺其自然,一切终将过去。 (3)“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自然的严寒和官场的黑暗,傲然立于天地之间,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在挫折打击面前洒脱自如,显示出的则是“旷达”。
2.(1)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2)对仗句为“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万里中原”的大好河山还在烽火以北遥远的北方,词人想起中原故土,想起中原遗民,不禁感慨万千却又天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这两句对仗工巧,对比强烈。(2)词人是一位独立城楼之上,在萧瑟秋风中遥望万里之外的中原,黯然神伤、一腔忧愤、满腹忧愁的志士。
3.(1)边塞诗;乐曲声;月色。(2)从字面上理解,诗人似乎在写塞上盛开的梅花,一夜之间被风吹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作者是写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借问梅花何处落”一句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