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专题一 优秀作业
阅读次数:[]次
【2010年6月28日】
新课程第一课杂感
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代江连
 
新课程,想来而且向来就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新鲜的,因为变化已经开始在瞬间出现!“新”课程说得实在些,只是决心同旧道统相别离,追赶新思维的脚步罢了!这原本是每一个不立志于落伍的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现在有机会培训,当然是顶好的事!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可以用无数的焦点来浓缩,而我们作老师这一行的自然首选就是学生!
当我们几乎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埋怨“学生的人文素养太差,历史思维不够完善”时,难道就没曾换位思考:当学生都错的时候,到底是谁错了?当学生都差的时候,到底是谁差?
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将从学生和上述两个问题这里开始!
读大学时曾不经意间做了一个颇有启发的实验:几乎是同一时段读书与看文化视频,后者的印象深刻得多;几乎是同一时段上课与听讲座,后者印象深刻得多;几乎是同一时段参加报告会与开读书会,还是后者印象深刻得多!这个实验的上述结果在当时并未能留在脑海里,更别谈有多深的印象!
走上讲台后,又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颇有启发的现象:几乎是同一时段讲故事与分析原因,学生对前者印象深得多;几乎是同一时段观看教学短片与讲授新课,学生对前者印象深得多;几乎是同一时段抛出新材料、给出新问题、引发新讨论,最后居然还没有结论与花上三节课完整归纳某个国家外交政策推行原因和发展脉络,最后还配备一套强化训练题,学生对前者印象还是要深刻得多!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为何第一个实验时后者印象深刻?为何第二个现象前者印象深刻?
教学心理学早已明确告诉我们:世界的多元决定认知的多元,那么认知的多元自然少不了教育的多元。学习材料、思考路径、借力手段以及阶段成果都应该是多元的。而反观自己的课堂,似乎是南辕北辙!
历史本来很有趣,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这是网络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理解,而我更宁愿把这看作一种感叹与无奈!因为我见过:当历史老师眉飞色舞地在讲台上讲《明朝的建立》这一节时,有学生在课桌下偷偷摸摸地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无疑是一种讽刺!这本书的畅销自然不能彻底否定了课堂的林林种种,但不得不承认,这样一批文化人的诞生构成了对传统课堂的极大冲击:我们到底要为学生提供什么?“课堂”无法变成“讲堂”,学生失去的是对知识的渴望,而收获了沉痛的挫败感!那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新课程所倾心打造的这样一个词“过程”所对应的正是被抽取了血肉,只剩下可怜巴巴的骨架的教科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由观点与仿观点浇灌而成的材料再也无法调动起学生对知识那强烈而又转瞬即逝的渴望!
因此,新课程里推出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有相当的必要完成以下几项准备性工作:
1、教师备课工作前移,承担起还原历史镜头的使命——学生历史思维的多维化依赖于占有材料的全面补充;
2、课堂成为历史情境的演播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在积极扮演某个角色而已,甚至,学生完全应该拥有更多的扮演主角的机会。
曾经在试卷上给学生写过这么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考,上帝要发飙!自己觉得很值得品味,在这里引出来,同样也是新课程培训第一天时自己心境的描述:不拒绝幼稚的想法,因为它走向成熟!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