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语文培训优秀作业(2)
阅读次数:[]次
              
                       ——浅谈高三作文材料积累的做法和体会
 
到了高三,为了学生省时省力,许多语文老师费心劳神,课内课外,网络报刊,四处搜罗最新作文素材——“感动人物”“道德模范”、“落马贪官”“打黑风暴”等等,社会的热点、焦点、美点甚至相关分析广收博积。可学生拿到手中,走马观花,临到考场作文,还是无话可说、材料陈旧、文意肤浅,逢中必是“司(司马迁)屈(屈原)李(李白)杜(杜甫)苏(苏轼)”,论外总道“爱(爱因斯坦)爱(爱迪生)居(居里夫人)海(海伦.凯勒)霍(霍金)”,千人一面,作文乏善可陈。
为什么老师的一番苦心收效甚微呢?关键是学生只看不记,浮光掠影,没有吃透材料;再加上材料庞杂,缺乏梳理,学生不易记,印象不深,所以到了考场上还是无从发挥。
怎样才能发挥积累材料的作用呢?我自己尝试了以下的一些做法:一是利用早读时间督促学生熟读;二是每周选取一个热点人物或事件,要学生写时评,评论要求有一个响亮的标题、百字以内的事迹简述、一到两句话揭示意义或表达看法;三是发挥黑板语文的作用,每天由一名同学语文课前在黑板上书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段)话,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锦句佳段,还可是自创,然后学生简要说明推荐理由;四是结合语言表达题的训练,既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又积累作文材料,从而达到一石双鸟之目的。
在此我着重谈一谈如何通过训练学生写颁奖词达到积累作文材料目的的。训练安排三课时。三课时总的教学目的是:
1、知识目标,了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
2、情感目标,认识人物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3、能力目标,掌握颁奖词的写法,挖掘事件的意义,梳理规整材料,寻求共同点,也发现差异处,吃透材料,为积累素材作准备。
具体安排为:
第一课时,下发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材料,前两则材料人物事迹及央视颁奖词俱备,要求学生揣摩两例后为第三、四个材料中的人拟写颁奖词,写毕前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优秀颁奖词,师生共同归纳颁奖词的写法,然后再从剩下六则材料中学生任选两个最感动自己的、最欣赏的人写颁奖词。
第二课时,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优秀颁奖词,并请同学简要点评好在哪里,从事迹概括的简明、句式的选择、修辞的运用、用词妥帖新颖等方面点评,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的基础上,老师引领学生梳理规整材料,先寻求材料的共同点,例如这十个人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乐于奉献,或敢于担当,或义薄云天,或大爱无疆,他们信念坚定、精神执着,守护着最美好的精神家园,而这些正是我们当今很多现代人所迷失的。在寻求材料的共同点后,归纳不同处,例如年龄之异——老中青均有先进代表;性别之异——巾帼须眉各领风骚;职业之异——岗位不同却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国籍之异——同住地球村,大爱无边;个人团体之异——既有模范个人,也有英雄群体,共同彰显真善美的灵魂,总而言之,就是尽量挖掘十个材料的不同角度。通过求同析异,让学生知道这十则材料可多料一用(围绕一个主题),也可一料多用。
第三课时,当堂小作文,《心中的天使》《我想握住你的手》,任选一题,拟提纲,要求写开头、结尾,中间的材料运用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材料。
通过对颁奖词的读写评议联(联系写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颁奖词的写法,还在短时间内积累了语言及十个不同角度的材料,学生考试时就胸有成竹了。当然要达到材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目标,还要师生共同努力探究,在高三复习的紧张、有限时间内找到更多的办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粗浅做法及认识,敬请专家指教。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