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浅谈我对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阅读次数:[]次
                                                             浅谈我对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武大附中  万钧 
    这几天的培训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些认识,尤其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让我感到新课标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可能会就荣换新貌。
那么该怎样认识三个维度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三维目标的共存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批判至现在新课改登台,语文教育在剧痛中边行边反思。多年来高考独占霸主之位,语文教学在强权之下被挤压,甚至走上短视的功利主义应试之路,重知识技法轻育人,冷落人文底蕴人文价值。
针对这种弊端,新课标提出新课程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课程目标高高扬起人文回归的大旗,凸显了“人文性”。工具性应是基础人文性则是升华,如果矫枉过正,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语文教学也会走入歧途,如果不依托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与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课会变得虚而不实。
其次,课程设计应体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是共存关系,但是不是应把三个维度按一定的条例或门类摆放在其中,甚至作为固定程式呢?我认为不应机械地处理为并列关系从而在教学中分门别类。三者是个整体三维目标,它贯彻在整个高中课程中,是对整体而言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抽象无形,对课程实践有指导规范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应积极体现这一核心宗旨,而并不一定要或不应量化。
此外因为是整体共存,所以是有机结合体,我们在教学中的安排可视具体情况有主次轻重之权变,而不应拘泥于求均衡。
譬如阅读教学,文本体裁、性质等的不同会使文本带有自身特质。这让我想起叶绍钧与夏丏尊在《国文八百课》中谈到文章分为“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知的文目的在将一些知识传达给人家,情的文目的在将一些情感倾诉给大家,意的文则是有所主张的文章,是一般所谓的议论文。特质不一的文章,在教学设计上应有所侧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技巧应有主次之分。当然知情意也非决然彼此独立,《国文八百课》也谈到“实际这知、情、意三者都互相关联,并无一定的界限可分”。这在某种意义上恰恰起了佐证作用,三维目标是整体共存,是有机结合体。
相关资料下载:浅谈我对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