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阅读次数:[]次
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15中 杨晓玲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语文教学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必要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信马由缰。在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预先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适时加以调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对学生的分析,关注学生认知的起点和风格;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媒体资源手段的设计;评价的设计。
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把语文教学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类型,每一个类型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基本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教学情境、不同教师与学生特点等变化组合。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种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
1、基本思路:
在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并将发现的结果同化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中。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设计思路的关键所在,学生主动参与是探究、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合作学习是探究、发现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2、操作模式
(1)设问创新,促其发现
“设问”是“探究、发现”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诱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创新性提问的形式有:求异式提问、发散式提问、迁移式提问、想象式提问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提问应在教学中交替使用,以起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引导并参与讨论、探求解答问题的途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不是局限于几个学生。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解答问题的合理假设,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3)思路总结,激励评价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或教学结束时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发思:是否把握住了该内容的知识结构?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别人的思路和技巧对自己有何启发?等等。激励性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侧重于“探究、发现”的具体过程。
    二、以培养学生问题识别与解决能力为目的的设计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设计
1、基本思路:
这种教学设计以创设一种接近于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真实的任务”,并运用情感体验、模式尝试和角色效仿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2、操作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语文实践活动的项目和范围
即为了某种教学目的,教师精心策划、特意创造一个教学情境,提出实践活动的目标、主题,让学生充满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充分体现“活动教学的特征”。
(2)围绕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二字,要让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其活动形式有:游艺式、表演式、竞赛式、创编式、模拟实习式、读写式等等,让学生自愿分成若干个小组活动。这是整个语文综合活动课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放手,要求学生摆脱束缚,认真分析,大胆尝试、创造,主动实践。
(3)成功表达和交流
要求学生将实践活动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写成书面调查报告或其他书面材料,如总结、收获体会等。也可采用口头交流、出展板等多种形式交流。展示成果。
(4)活动评价总结
这是对学生活动的效果的即时性反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要坚持正面评价、全程评价、主体评价和多样评价。一般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只作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重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总之,多表扬、多肯定。常见的有鉴赏激励式、总结引导式、延伸式和抒情通想式。
    三、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为目的的设计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设计
1、基本思路: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形成,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设计应遵循“概念获得”→“概念形成”的发展顺序展开,注意教师的启发性讲析与学生主动、探究,师生讨论对话相结合,讲在当讲之际,发在未动之时。
2、操作模式
(1)创设阅读期待,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思考
即面对尚未翻开的课文,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不读不快的渴望心理。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2)启发性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启发性引导主要运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疑难,或感到头绪混乱,或觉得深奥难懂之处,教师应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清楚学生的思维障碍。
(3)归纳总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要进行归纳、总结。其总结内容是集中认识,纠正错误和片面的认识,把学习所得引向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4)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阅读和生活,以获得举一反三的学习功效,增强语文能力。
(二)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
丰富课程资源的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专题或主题),从课堂内外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材、书籍、杂志、报刊、多媒体、社区、人等)中去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并处理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解决问题,得出问题的答案的一系列过程。
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搜寻、积累、处理信息的全过程中,学习资料检索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基本思路:
以语文学科形式学习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注重设计特别的学习单元,即在一定时间内指定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起学习的活动计划。教师作为学习的帮促者,应引导、监督和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操作模式
(1)确定一个恰当的问题(专题或主题)
围绕学习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专题或单元内容。注意所确定的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有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获得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2)确定信息资源收集的具体目标
让学生清楚学习结束后应到达的目标,要接受怎样的评价,明确信息收集所需要的过程及时间期限。
(3)实施收集信息资源的策略及过程
可以通过书刊、音像、影视、音乐、网络、个人采访、博物馆等途径去收集信息资源。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搜寻和保存信息的方法,解释应遵循的收集原则,是学生能正确操作。
(4)鉴别、分析、归纳信息资料
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鉴别、选择材料;如何围绕主题(专题)精心选择典型、新颖、富有活力的材料;如何通过分析、归纳后按一定的逻辑方法或结构形式组织材料。
(5)成答案并能合理地表述
在对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并能在全班交流会上作出合理、满意的表达。
(6)师生共同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并评价结果。
    四、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设计
(一)合作承担任务的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一种互组性质的学习。其特征是:合作承担的共同任务是联系合作小组成员的纽带,个人存在的责任意识是完成共同任务的内在基础。
1、基本思路:
师生共同明确学习任务、责任和学习目标,制定单元设计,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奖励与评价标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认真的监控与适时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2、操作模式
(1)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成为学生共同的学习活动目标
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作承担并分工任务
由小组承包某一任务,然后组内分解任务,明确小组和个人的责任,以及它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作用。
(3)查阅资料,完成任务
按照分工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调查采访;或集体研究讨论,有序地开展各种活动,并注意活动中的协作与互助。
(4)交流成果
个人在小组交流与各小组在全班交流相结合,通过交流和讨论有关信息、经验、收获,达到全班共同分享成果。
(5)教师总结、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力。   
(二)主题对话的教学设计
这里的“对话” 不仅指师生之间,而是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材之间的交流和学生自我对话,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话有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以及主题本身唤起对话的可能性,精心选择和确定。
这种教学设计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对话。
1、基本思路: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包括辩论),通过交流、对话达到对“问题”进行整合,形成共识,或存疑保留,继续“对话”。
2、操作模式
(1)设置适当的对话、讨论话题
话题应具备科学性、综合性、启发性和时代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并围绕话题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将讨论的话题有充分了解。
(2)制定讨论基本规则
每个小组确定监督员(限时)、记录员(督促每个人必须发表意见)、发言人(全班交流时代表小组发言)、补充人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制定小组讨论的主旨向大组(全班)报告程序。
(3)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回应方式引导对话顺利进行
参与对话、讨论的核心支柱就是提问、倾听和回应的技巧。而其中提问技巧又是最重要的。设计提问应注意丰富而有层次,提问的类型有:要求学生举出更多证据的提问、要求进一步澄清的提问、开放式的提问、假设的提问、概括个方面提出的提问、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想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提问等。
(4)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与批评
对学生的看法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并且评价要恰如其分,有新意,有实际内容。
    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目的的设计
(一)分层教学的教学设计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是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
这种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人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原则,符合教与学共同发挥主体性的要求。
1、基本思路:
对学生分组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通过对学生进行同质编组或异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在各类学生身上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
2、操作模式
(1)对学生进行不同性质的分组
分组有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就是按一定标准,客观地把学生分成低、中、高三级,并进行异质编组,划块排好座位,使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同质分组就是按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语文能力和学习态度分为几个同质组,即每组为同一层次。
(2)科学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对应的练习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目标与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同质的不同层次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几个方面分别设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布置作业。
(3)课内分层施教
对A、B、C不同层次学生分别选用各层次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组间巡视,指导A级学生落实“双基”,启发B级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点拨C级学生进一步发挥创造潜能,同时回收各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4)布置课后分层作业
按学生层次,分为A、B、C三级布置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以上这几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操作模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结合使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设计,都要做到恰当、科学、灵活运用。
相关资料下载: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双击下载